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花衣魔笛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花衣魔笛手德文:Rattenfänger von Hameln,又译为彩衣吹笛人、汉姆林的吹笛手、哈梅尔的吹笛人,是个源自德国的民间故事,最有名的版本收在格林兄弟的《德国传说》(Deutsche Sagen)中,名为〈哈梅尔的孩子〉(Die Kinder zu Hameln)。格林童话是真?

传说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最早的参考资料描述了一个吹笛者,他穿著五颜六色的(“花色”)服装,是镇上雇用的捕鼠人,用他的魔法烟斗引诱老鼠。当市民们拒绝按承诺支付这项服务时,他使用他的仪器的魔法力量对他们的孩子进行报复,像对待老鼠一样把他们带走。这个版本的故事作为民间传说传播开来,并出现在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格林兄弟罗伯特·布朗宁等人的著作中。

关于花衣吹笛者有许多相互矛盾的理论。有人认为他是遭受瘟疫袭击的哈梅林人民希望的象征;他将老鼠赶出哈梅林,将人们从流行病中拯救出来。

1909年,麦克斯菲尔德·帕里什 (Maxfield Parrish) 的哈梅林吹笛者壁画,位于旧金山皇宫酒店 已知最早的故事记录起源于哈梅林镇本身,描绘在为哈梅林教堂创建的彩色玻璃窗上,该教堂可追溯到 1300 年左右。尽管教堂在 1660 年被摧毁,但有几个关于这个故事的书面记录幸存下来.

故事内容

故事发生在1284年,德国有个村落名叫哈默尔恩(Hameln),那里鼠满为患。某天来了个外地人自称捕鼠能手,村民向他许诺 —— 能除去鼠患的话会给付重酬。于是他吹起笛子,鼠群闻声随行至威悉河而淹死。事成后,村民违反诺言不付酬劳,吹笛人便饮怒离去。过了数周,正当村民在教堂聚集时,吹笛人就回来吹起笛子,众孩子亦闻声随行,结果被诱到山洞内活活困死。其中一个结局是村民最后给了吹笛人应得的酬劳(有的版本是付得更多),他才把被困孩子放出来。另有版本说两个一哑一瞎的孩子最终回来了,可其他孩子被带到哪里却无从知晓。[1]

研究者[谁?]相信故事源于一件真实的历史事件,但究竟是那一件,则众说纷纭。有人[谁?]认为那些孩子代表了当时到东欧殖民的年轻人;也有人[谁?]认为那些孩童代表了1212年的儿童十字军。

一探故事渊源:小孩为何消失?老鼠为何肆虐?

〈吹笛捕鼠人〉并不是出自众所周知的《格林童话》一书,而是出自格林兄弟收录、润饰的另一本德国民间传说集《德意志传说》(Deutsche Sagen) ,同时也是这本旷世巨作(分为上、下两册)中最有名的故事。和其他童话不同,这个故事一开头就有时间、地点: 1284年,一个陌生的花衣男子来到鼠患肆虐的哈梅恩⋯⋯。 他自称是捕鼠能手,可帮小镇解除鼠患但要求报酬。哈梅恩当地求之不得,市民(由市政厅代表)答应他事成报酬,他就拿起笛子吹起旋律,所有老鼠都从家里跑出来聚在他周围。他从城镇中央走到威瑟河畔,鼠辈全跟著走,在他的乐音引导下跃入河中悉数淹死,半只不留。当他回头要求给付报酬时,眼见鼠患已解除的哈梅恩市民们,却过河拆桥,反悔不给,他只好悻悻然离开。 在6月26当天,他以猎人装扮重返小镇,带著狰狞面孔和一顶红色、古怪的帽子。当大人全都在教堂聚集时,他在巷弄吹起笛音,但这次出来的不是老鼠而是满坑满谷的孩童和男女小仆役,他边玩游戏、边从东门带孩童们上山,最后消失在那里。全部只有2个落队的孩童回来:一个变瞎,所以无法指认地点;一个变哑,所以无法表达发生了什么事;还有一个小男仆是因为回家拿上衣而幸运逃过一劫。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他们的消息,有人说,小孩是被引诱到一个山洞,然后在东边的外地出现。总共有130个孩童消失。[2]

真实世界里,魔笛手与消失的130名儿童

以为要去收复圣地,却被贩卖为奴

11世纪,拜占庭帝国因担心遭到塞尔柱帝国的攻击,向罗马教皇请求支援。当时的教皇乌尔巴诺二世(Beatus Urbanus PP. II)认为可以利用该契机来强化教皇的权力,决定派遣军队重新找回圣地耶路撒冷。

当时从欧洲各国招募来的军队,都在肩膀与胸膛上贴了十字符号的标志,因此被称为十字军。十字军攻占圣地耶路撒冷后,曾在现今的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等地区短暂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但大致上十字军东征皆以失败收场。虽然表面上是为了捍卫宗教而行,但其实是欧洲人为了扩张领土、争夺权力的历史事件。[3]

关于儿童十字军的记述

1212年5月,一位法国的牧童听见神的指示,决心征服耶路撒冷,一群少男少女便组成十字军。一路上他们吟唱圣歌,企图跨越地中海,却在非洲突尼西亚的沿海被当作奴隶贩卖。

还有一说是当他们横渡海洋时,遇到暴风雨,全员罹难。

吹笛人变奏曲中,16世纪的战争与背叛

有专家认为,这些孩子们可能是被庆典上欢欣鼓舞的气氛所感染,或是染上了舞蹈病,在跳舞的过程中发生意外而死亡;也有人说,他们也许是为了开拓德国东部殖民地而离开的年轻人。

众说纷纭之中,并无确定的版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哈梅恩市在1284年6月28日,确实发生过成人及儿童大量失踪或死亡的事件。在事件过后,每当哈梅恩市遇到重大的政治或社会事件,就会将《花衣魔笛手》的故事重新加油添醋,直到被格林兄弟所采录。[4]

逃避现实的笛声,让孩子们走上街头

重新整理故事的架构,身为制粉业城市的哈梅恩,老鼠猖獗的情况非常严重。吹笛子的男人是一个遭受差别待遇的流浪乐手,也是故事中的坏人。没有人知道随之起舞的孩子们下落究竟为何,唯一确定不变的是,《花衣魔笛手》中记载的历史悲剧,随著时间流逝不断改变,反映出当时所遭遇的困难和城市内部的纷争。当时的市民大部分是文盲,他们无法以文字记录,就选择以这种方式记下自己的苦难。

不过是区区的笛声都足以让这群孩子随之起舞、盲目跟从,让我们感受到中世纪孩子们艰辛困苦的状况。他们在饥饿及虐待下成长,到了18岁就必须经济独立,对他们来说,“日常”是一种痛苦,以至于他们对流浪乐手的笛声深深著迷,甚至抛弃家庭和父母远去。[5]

视频

德国民间传统儿童故事 - 《花衣魔笛手 Pied Piper of Hamelin》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