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維埃政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蘇維埃政權 |
中文名: 蘇維埃政權 外文名: Советский 含 義: 代表會議 類 別: 政權組織形式 性 質: 無產階級專政
|
蘇維埃政權(俄文「Советский」意即「代表會議」或「會議」)。蘇維埃制度是蘇聯的政治基礎,是俄國勞動人民在革命鬥爭過程中創造出來的政權組織形式。
中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為海陸豐蘇維埃政府,彭湃領導創建的,影響最大的則是廣州蘇維埃政府,主席由着名工人運動領袖蘇兆征擔任。[1]
建立
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俄國人民在弗拉基米爾·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推翻了地主資產階級政權,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勝利的當天即召開了全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了列寧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宣布全部政權歸蘇維埃。從此,蘇維埃成為俄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組織形式。1917年11月~1918年3月,全國各地相繼建立了蘇維埃政權。
1918年1月25日全俄蘇維埃第三次代表大會通過《被剝削勞動人民權利宣言》,宣布俄國為工兵農代表蘇維埃共和國。同年7月10日,全俄蘇維埃第五次代表大會通過的《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根本法)》(簡稱蘇俄憲法),確立了以蘇維埃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
1922年12月30日,蘇聯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了《蘇聯成立條約》和《聯盟成立宣言》,宣告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
1924年1月31日,蘇聯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憲法》(簡稱蘇聯憲法),確認蘇聯為統一的蘇維 埃社會主義的聯盟國家。1934年蘇聯宣布剝削階級已經消滅,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已占統治地位。
法律
1936年12月5日蘇聯蘇維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會通過的蘇聯憲法,進一步完善了蘇維埃制度。
1977年10月7日第九屆最高蘇維埃第七次非常會議通過蘇聯憲法。該憲法繼承前三部蘇聯憲法的思想和原則,宣布蘇聯已經建成發達的社 會主義社會。憲法以專章規定了蘇聯的政治制度,宣布前蘇聯是社會主義全民國家,代表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國內各族勞動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規定蘇聯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人民代表蘇維埃,並規定蘇聯共產黨是前蘇聯政治制度的核心。
1927年8月,中國共產黨領導了「八·一」南昌起義,以武裝反抗國民黨的背叛和屠殺。同年11月初,廣東海陸豐農民在以彭湃為書記的 中共東江特委的領導下舉行武裝起義,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蘇維埃(即海豐、陸豐兩縣的工農兵蘇維埃政府)。12月11日,張太雷、葉劍英領導了廣州起義,建立了廣州蘇維埃政府。起義失敗後,革命由城市轉入農村,起義隊伍轉入了農村根據地,開始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發展歷史
中國第一個蘇維埃政權成立地位於廣東省陸豐市東海鎮六驛村六板橋巷,與中國第二個蘇維埃政權成立地海陸豐只隔了八天。創辦人是廣東海豐的彭湃還有其他革命先烈。彭湃、毛澤東曾讚揚他是「農民運動大王」。1927年11月13日,中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府在陸豐縣(今陸豐市)成立,11月21日成立海豐縣蘇維埃政府。
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舉行了「第一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又稱「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 國」,這樣,工農兵代表蘇維埃制度,就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地方工農民主專政政權的組織形式,轉變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國家政體,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雛形時期的一種形態。
1935年12月27日,毛澤東在陝北瓦窯堡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指出:「如果說,我們過去的政府是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聯盟的政府,那麼,從現在起,應當改變為除了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以外,還要加上一切其他階級中願意參加民族革命的分子。」這意味着政權不再僅僅歸屬於工農,而應歸屬於一切抗日的階級、階層和黨派。由此可見,中國共產黨對蘇維埃的認識突破了原有階級基礎的局限性,從「工農」到「人民」,擴大了群眾基礎,推動建立了廣泛的民族革命統一戰線。
後來根據共產國際的指示,又將「蘇維埃人民共和國」改為「民主共和國」。1937年5月3日,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宣布:「為了和平、民主和抗戰,為了建立抗日的民族統一戰線,……共產黨領導的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政府改名為中華民國特區政府,紅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受南京中央政府及軍事委員會的指導」。1937年9月,中共中央正式宣布取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稱號,將中華蘇維埃 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改為中華民國特區政府即陝甘寧邊區政府。歷史至此,「蘇維埃」的口號退出了中國的政治舞台。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17.11.7~1991.12.25
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17.12.5~1991.8.24
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19.1.1~1991.8.25
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36.12.5~1991.12.16
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4.12.5~1991.8.31
格魯吉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1.2.25~1922.3.12,1936.12.5~1991.4.9
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0.4.28~1922.3.12,1936.12.5~1991.10.18
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0.11.29~1922.3.12,1936.12.5~1991.9.23
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36.12.5~1991.8.31
塔吉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9.10.16~1991.9.9
土庫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4.10.27~1991.10.27
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40.7.21~1991.8.22
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40.7.21~1991.8.20
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40.7.21~1990.3.11
卡累利阿-芬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40.3.31~1956.7.16
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1922.3.12~1936.12.5(由格魯吉亞,阿塞拜疆,亞美尼亞組成)
阿布哈茲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90~1991
非蘇聯加盟共和國:
奈薩爾蘇維埃共和國:1917.12.31~1918.2.26(愛沙尼亞境內)
敖德薩蘇維埃共和國:1918.1.31~1918.3.13(烏克蘭境內)
頓涅茨克-克里沃羅格蘇維埃共和國:1918.2.12~ 1918.3.20(烏克蘭境內)
捷列克蘇維埃共和國:1918.3.3~1919.2.16(俄羅斯境內)
塔夫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18.3.19~1918.4.30(烏克蘭境內)
阿爾薩斯蘇維埃共和國:1918.11.9~1918.11.22(法國境內)
薩克森蘇維埃共和國:1918.11.30~ 1919.3.14(德國境內)
不萊梅蘇維埃共和國:1919.1.10~1919.2.4(德國境內)
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1919.3.21~1919.8.6(匈牙利境內)
穆格汗蘇維埃共和國:1919.3.31~1919.6.30(德國境內)
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1919.4.6~1919.5.3(德國境內)
利默里克蘇維埃國:1919.4.15~1919.4.27(愛爾蘭境內)
克里米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19.4.28~1919.6.26(烏克蘭境內)
比薩拉比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19.5.5~1919.9.30 ,1924.9.15~1924.9.18(摩爾多瓦境內)
斯洛伐克蘇維埃共和國:1919.6.16~1919.7.7(斯洛伐克境內)
花剌子模蘇維埃人民共和國:1920.4.16~1924.12.5(烏茲別克斯坦境內)
波斯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1920.6.9~1921.9.21(伊朗境內)
加利西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0.7.8~1920.9.21(烏克蘭,波蘭境內)
布哈拉蘇維埃人民共和國:1920.10.8~1924.10.27(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境內)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1931.11.7~1937.9.6(中國境內)
智利社會主義共和國:1932.6.4~1932.10.2(智利境內)
阿斯圖里亞斯社會主義共和國:1934.10.5~1934.10.18(西班牙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