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苗老集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苗老集镇隶属于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地处皖西北平原,位于太和县的东北边陲,东与涡阳、利辛二县隔西淝河相望,西与三堂镇接壤,南与利辛县的巩店镇为邻,东北与涡阳县店集镇接壤,北与宫集镇涡阳县高公镇搭疆,距太和县城35公里。[1]

基本简介

太和县苗老集镇地处皖西北平原,位于太和县的东北边陲,东与涡阳、利辛二县隔西淝河相望,西与三堂镇接壤,南与利辛县的巩店镇为邻,东北与涡阳县店集镇接壤,北与宫集镇、涡阳县高公镇搭疆,距太和县城35公里,是太和县的东大门。镇政府所在地位于苗集的中心。全镇总面积56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120个自然村,总人口4.6万人,耕地6.2万亩。

历史文化

苗老集镇,古称临淝镇,其历史悠久绵长。据考古学家考察,境内发现的灰角寺遗址属于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遗址。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都城就设在这里,当地至今仍流传着吴楚相争时,楚国丞相伍子胥为保太子,一夜之间急白了头和马娘娘投井等动人的故事。

自然资源

苗老集镇土地平旷而肥沃。镇域内地形平坦,大体略成西高东低之势,海拔平均高程约30.5米,境内土壤主要是砂礓黑土,土层深厚,宜于农耕,有利于小麦、黄豆、玉米和烟叶等作物的生长。苗老集镇镇域属东部季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又接近北亚热带,是两种气候的缓冲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4.9℃,年降雨101天,无霜期214天。年平均降水量约800毫米,气候温暖而湿润。灾害性天气较多,旱涝均有。

水资源十分丰富。流经镇域的河流主要有:西淝河、界洪河、苗原河、孙建沟、撅尾巴沟河老母猪港等。境内沟渠纵横交错、池塘星罗棋布,有人工开挖的大沟6条、中沟20条、小沟250条,排灌站7座,机井420眼。配置喷灌机450多部,打井机2台部,建成旱涝保收田4万余亩。

生态环境较好,动物种类较多。这里既能看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动人景象,又能听到“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的清脆鸣叫;既有“燕子归来寻旧垒”的翩翩舞姿,又有“鸡犬相闻”的生活情调。

苗老集镇

近几年,镇党委、政府对全镇的沟、渠、路、坝进行了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制定了绿化方案,沟边、路旁都栽上了白杨等树,基本上实现了“四级林网”规范化建设。目前,林木总数已达400万棵以上,林木积累量20余万方。

农业状况

苗老集镇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农业镇。粮食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红芋等为主,经济作物以烟叶、棉花、薄荷为主。

俗话说:“一麦抵三秋”,当地农民对小麦种植极为重视,常年播种面积占总面积60%以上,正常年景,平均亩产400公斤以上,总产2万吨左右。玉米、大豆、红芋等作物也有广泛的种植。由于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家有余粮、户户住瓦房、富户住楼房”,芝麻、花生、油菜等油料作物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为我镇农民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来源。

水产业生产迅猛发展。近几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民利用修高速公路留下的池塘大力发展水产养殖,现养殖面积已达8000多亩,养殖品种主要有四大家鱼及龙虾等。

畜牧业生产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十多家,每年出栏生猪1多万头、牛5000头、羊1万只。[2]

教育医疗

苗老集镇的文化教育事业,在解放前就有着辉煌的历史。1940年春,由民主人士在苗集镇东北角创立了著名的淮上中学。当时,该校教学非常正规,管理严格,教学水平高,声播附近各县市。涡阳、亳州、蒙城、界首等地的学生纷纷前来求学,很多人毕业后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有的还成为海内外知名人士。

近年来,我镇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镇现有中心学校1所、职业初中1所、小学13所、幼儿园1所,教职工400名,在校学生10000余人,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巩固率、完成率、毕业率、升学率均达到或超过上级验收的标准。

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兴旺发达,医疗机构设置逐步趋于合理。全镇现设有苗集卫生院、长春中医院、镇计生服务站等卫生医疗保健事业机构3个、村级卫生室(所)10个。其中,苗集卫生院、长春中医院两所医院设备齐全、技术精湛、领导有方、管理得当,在方圆数十公里内享有盛名,多次受到了省、地、县的表彰。[3]

招商引资

我镇具有便捷的交通,丰富的资源,勤劳的人民,良好的投资环境,优惠的政策,热切希望广大客商前来投资兴业。主要招商引资项目主要有农产品深加工、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建设等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