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苗老集鎮隸屬於安徽省阜陽市太和縣,地處皖西北平原,位於太和縣的東北邊陲,東與渦陽、利辛二縣隔西淝河相望,西與三堂鎮接壤,南與利辛縣的鞏店鎮為鄰,東北與渦陽縣店集鎮接壤,北與宮集鎮渦陽縣高公鎮搭疆,距太和縣城35公里。[1]

目錄

基本簡介

太和縣苗老集鎮地處皖西北平原,位於太和縣的東北邊陲,東與渦陽、利辛二縣隔西淝河相望,西與三堂鎮接壤,南與利辛縣的鞏店鎮為鄰,東北與渦陽縣店集鎮接壤,北與宮集鎮、渦陽縣高公鎮搭疆,距太和縣城35公里,是太和縣的東大門。鎮政府所在地位於苗集的中心。全鎮總面積56平方公里,轄10個行政村、120個自然村,總人口4.6萬人,耕地6.2萬畝。

歷史文化

苗老集鎮,古稱臨淝鎮,其歷史悠久綿長。據考古學家考察,境內發現的灰角寺遺址屬於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文化遺址。相傳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都城就設在這裡,當地至今仍流傳着吳楚相爭時,楚國丞相伍子胥為保太子,一夜之間急白了頭和馬娘娘投井等動人的故事。

自然資源

苗老集鎮土地平曠而肥沃。鎮域內地形平坦,大體略成西高東低之勢,海拔平均高程約30.5米,境內土壤主要是砂礓黑土,土層深厚,宜於農耕,有利於小麥、黃豆、玉米和煙葉等作物的生長。苗老集鎮鎮域屬東部季風暖溫帶半濕潤地區,又接近北亞熱帶,是兩種氣候的緩衝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適中。年平均氣溫14.9℃,年降雨101天,無霜期214天。年平均降水量約800毫米,氣候溫暖而濕潤。災害性天氣較多,旱澇均有。

水資源十分豐富。流經鎮域的河流主要有:西淝河、界洪河、苗原河、孫建溝、撅尾巴溝河老母豬港等。境內溝渠縱橫交錯、池塘星羅棋布,有人工開挖的大溝6條、中溝20條、小溝250條,排灌站7座,機井420眼。配置噴灌機450多部,打井機2台部,建成旱澇保收田4萬餘畝。

生態環境較好,動物種類較多。這裡既能看到「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的動人景象,又能聽到「阿公阿婆,割麥插禾」的清脆鳴叫;既有「燕子歸來尋舊壘」的翩翩舞姿,又有「雞犬相聞」的生活情調。

苗老集鎮

近幾年,鎮黨委、政府對全鎮的溝、渠、路、壩進行了全面規劃、綜合治理,制定了綠化方案,溝邊、路旁都栽上了白楊等樹,基本上實現了「四級林網」規範化建設。目前,林木總數已達400萬棵以上,林木積累量20餘萬方。

農業狀況

苗老集鎮是一個較為典型的農業鎮。糧食作物以小麥、大豆、玉米、紅芋等為主,經濟作物以煙葉、棉花、薄荷為主。

俗話說:「一麥抵三秋」,當地農民對小麥種植極為重視,常年播種面積占總面積60%以上,正常年景,平均畝產400公斤以上,總產2萬噸左右。玉米、大豆、紅芋等作物也有廣泛的種植。由於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家家有餘糧、戶戶住瓦房、富戶住樓房」,芝麻、花生、油菜等油料作物種植面積也不斷擴大。經濟作物的種植為我鎮農民提供了重要的經濟來源。

水產業生產迅猛發展。近幾年來,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農民利用修高速公路留下的池塘大力發展水產養殖,現養殖面積已達8000多畝,養殖品種主要有四大家魚及龍蝦等。

畜牧業生產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大力發展規模養殖,年出欄1000頭以上的養殖場十多家,每年出欄生豬1多萬頭、牛5000頭、羊1萬隻。[2]

教育醫療

苗老集鎮的文化教育事業,在解放前就有着輝煌的歷史。1940年春,由民主人士在苗集鎮東北角創立了著名的淮上中學。當時,該校教學非常正規,管理嚴格,教學水平高,聲播附近各縣市。渦陽、亳州、蒙城、界首等地的學生紛紛前來求學,很多人畢業後走上了抗日救國的道路,有的還成為海內外知名人士。

近年來,我鎮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全鎮現有中心學校1所、職業初中1所、小學13所、幼兒園1所,教職工400名,在校學生10000餘人,適齡兒童、少年入學率、鞏固率、完成率、畢業率、升學率均達到或超過上級驗收的標準。

醫療衛生保健事業興旺發達,醫療機構設置逐步趨於合理。全鎮現設有苗集衛生院、長春中醫院、鎮計生服務站等衛生醫療保健事業機構3個、村級衛生室(所)10個。其中,苗集衛生院、長春中醫院兩所醫院設備齊全、技術精湛、領導有方、管理得當,在方圓數十公里內享有盛名,多次受到了省、地、縣的表彰。[3]

招商引資

我鎮具有便捷的交通,豐富的資源,勤勞的人民,良好的投資環境,優惠的政策,熱切希望廣大客商前來投資興業。主要招商引資項目主要有農產品深加工、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建設等各個方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