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英艾日克的早晨(漠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英艾日克的早晨
圖片來自创意悠悠花园

《英艾日克的早晨》中国当代作家漠风写的散文诗。

作品欣赏

英艾日克的早晨

英艾日克是新疆喀什伽师县一个维吾尔族村庄,我们的新疆乡村生活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按照官方的叫法“访惠聚”。我们就居住在村委会由广东援建的一座小二楼上,上面有四间房子,三间是我们的宿舍,一间是村委会的读书阅览室,工作组一共8人,我与两位年轻人住在第一间,其中一间住着两名维吾尔族工作组成员,这是为了各自的生活更加方便。房间里有床、电视、一个蓄水的铁桶,因为楼上没有上下水,洗脸、上厕所都得到外面去,这些日常生活的基础都是上一届“访惠聚”工作组打下的。

英艾日克村的夜晚特别漫长,每一个黎明都是在等待中迎来的,因为我30多年来早睡早起习惯了,夏天6点半起床,冬天7点半起床,晨练是我从上大学30多年来的生活习惯。英艾日克村距离中国最后一个太阳落山的地方并不很远,所以下午时间较长,三月份刚刚开春,外面的温度要比屋子里高。到了村里的第一夜晚,我依然按照以往的习惯24点入睡,但躺下之后,总觉得肩膀处露风,躺在被窝缩成一团。到了后半夜反而越睡越热,一觉醒来已是早晨8点,我想该起床了,一看外面漆黑一片,坐在床上看手机,左等右等天还是不亮。8点半,我已经坐不住了,因为想上厕所,又怕吵醒两位年轻人,按照住村工作要求,一个人是不允许出门的。这时我忽然听见高音喇叭响了,也壮了胆子开门而出,外面依然是黑的。高音喇叭是用维语和国语两种语言播放的,这有点像我小时经历的文革,那时村村都能听到高音喇叭,而到了南疆,听到这种声音,忽然有了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时间长了,每天早晨就习惯了这种声音,只要听到高音喇叭的声音,正好起床,根本不用给手机上闹钟。

9点天亮了,我已经洗漱完毕,大家都起来了。我开始走向厨房,想着第一餐饭该给大家做点什么,一看有菜、有馕、有米,干脆拌个凉菜,煮个稀饭,等大家都下楼,饭已经好了,虽然不丰盛,但大家吃得很愉快。以后习惯了,大家按照规律办,做饭也开始轮流做,生活也开始有滋有味。

村委会院子并不大,总共不到一亩地,院子中间是硬化的场地,还有两个小菜园,虽然初春还没到种菜的时候,但已经开始浇水了。小楼对面是当地为工作组专门盖的周转房,还没有交工,等交工后,我们可以住进去,那里面有下水和厕所,据说网络也很快通了。早晨的太阳很暖和,一出来就照在周转房的墙上,此情此景让我能想到在老家农村的时候,太阳同样照在房屋的墙上,人们会追着太阳晒暖。我以为回到了童年,但那分明是回不去的。因为我无法出去串门,这是上边严格要求的纪律。院子里养的一条狗不停地叫,我看见维吾尔族村民在从村委会门前经过,他们操着我听不懂的维吾尔语,尽管下来之前我们也培训了半个维吾尔语,但真正与维吾尔族村民打交道,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早饭过后,有一群民兵来村委会训练,这是一群维吾尔族年轻人,穿着迷彩服,因为院子小,我也没有发现他们怎么训练,只是排队、点名、前后转、提步走之类。村委会的领导一直在院子值班,有时也在院子转悠,我们见面后,便用简单的维吾尔语打招呼,大家总是客客气气。在村委会大院我们见到最多的人是村委会领导,总觉得很亲切,我们也对他说过,工作组是在村委会领导下,我们是他领导下的“地汗(农民)”,他听了也很高兴,有时憨憨的一笑,让你感到他的真诚。

英艾日克村一共有4个村民小组,1650多人,村委会所处在二组的地盘上,早晨我们能从村委会看到村民的土房子,骑电动车的村民来来往往,也有拿铁锹和坎土曼的,他们有的去赶巴扎,有的是去干农活。农村生活节奏很慢,完全没有城里那样忙忙碌碌。

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开始适应这里的慢节奏生活。早晨我还是比其他年轻人起得早,不能到外面锻炼,就选择早晨起来干活,打扫卫生或者去厨房做饭,有时或打开电脑,写点记事性的东西,一年时间还早,我总想把一天的生活安排好。到了我这种年纪,真的没有什么奢望,好在与我相处的同事们,大家都很照顾我,不管是哪个民族,生活在一起像一家人一样,遇事共同商量,遇活抢着干,特别是两位年轻的组长,也从来把自己没当作领导,这让我非常欣慰,不像平时在机关,大家把职务都分得很清,提拔与不提拔总能让人掀起一时不快的涟漪。

英艾日克的早晨并不美丽,这里没有山清水秀,没有牛马嘶鸣,这里有的是大漠沙尘,有的是鸡叫婴啼,尤其是这里的春阳很温暖,每天早晨,我会在二楼阳台上观日出,其实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在英艾日克也是一样。[1]

作者简介

漠风,陕西神木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