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杆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茶杆竹(拉丁名:Pseudosasa amabiLis(McClure)Keng f.)又名厘竹、青篱竹,属多年生、繁殖力强的禾本科植物,丰产林3年就可成林,一次栽植,年年有收成。它是我国有名的出口传统特产,远销五大洲四十多个国家。广东怀集茶杆竹县是茶杆竹的主要茶杆竹产区,出口量占全国的70%,因此怀集茶杆竹成为一种知名品牌饮誉国内外。 茶杆竹竹干通直、节平、坚轫、弹性强、不易虫蛀、表面有光泽、材质优良、经久耐用,是制造各种竹家具、滑雪杆、花架、旗杆、笔杆、高级钓鱼杆、雕刻工艺美术的主要原材料。
- 中文学名:茶杆竹
- 拉丁学名:Pseudosasa amabiLis(McClure)Keng f.
- 别 称:青篱竹、沙白竹、厘竹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单子叶植物纲
- 目:禾本目
- 科:禾本科
- 亚 科:竹亚科
- 族:北美箭竹族
- 属:矢竹属
- 亚 属:茶竿竹亚属
- 种:茶杆竹
- 分布区域:主产于广东、广西、湖南
形态特征
地下茎复轴型,有横走的竹鞭,局部缩短。竹秆在地面散生或呈小丛,秆坚硬直立,高6-15米,径可达3cm,节间长30-40cm。秆环平整,箨环似线状;箨鞘棕绿色,干枯后呈灰褐色,脱落迟,被栗色刺毛;箨耳小,肩毛发达,直立;箨舌圆弧形,褐色;箨叶舟状直立,上部的箨叶稍长于箨鞘,边缘内卷,粗糙。分枝高度中等,枝细小而短。一年生竹的下部节生枝1枚,中上部节生枝3枚,叶4-8片着生枝端,披针型,长13-35cm;叶鞘细长,鞘口有扭曲硬毛。出笋期4月下旬至5月中旬。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茶杆竹直立,叶大,密集而下垂、油绿发光,农村成片绿化,既利生产又有独特的风趣。作为公园绿地成丛配植,或在亭榭叠石之间屋内窗景点缀,无不相宜。
经济价值
茶杆竹有竹杆通直、壁厚、枝细、叶疏、节平、环细、光滑、坚韧、弹性强、不易虫蛀、耐腐蚀等特点,有 “钢竹”美誊;沙擦晒干后呈浅黄色。由于茶秆竹竹质优良,外形美观,被广泛用于制作台、椅、书架、屏凤、鸟笼、钓杆、禽舍等家具、用具以及花蓝、竹画、竹帘、花盆等工艺品,同时也是建筑,园艺、造优质纸张的上等材料。坳仔茶杆竹性能最佳。50年代、苏联以坳仔茶杆笔制成“古比雪夫”牌滑雪杆;国际滑雪比赛曾指定使用中国坳仔茶杆竹制作的滑雪杆,据美国哈佛大学马丁教授(1974年8月曾来坳仔考察茶秆竹)介绍,怀集茶秆竹销往美国后,价值很高,制成的钓鱼杆每支市场售价最低100美元,高的200-300美元。[1]
生长环境
茶杆竹适宜于温热湿润、光照多的气候环境,长在含有机质、矿物质丰富的酸性沙壤土上。性较耐寒,能耐-13℃低温;喜深厚、肥沃、湿润而排水良好的酸性或中性沙质土壤,亦能适应土层厚30cm的红、黄壤。海拔高度150—700米,坳仔、大坑山一带的土质和气候最适合茶秆竹的生长,因而竹质最好,单位面积产量也最高。茶杆竹根少,两侧有2-3对芽,可发育为竹鞭或竹秆,在疏松肥沃的土壤条件下,或经过滥伐,秆基芽大多数萌发抽笋,长出成丛竹秆,表现出丛生竹的特征。
分布范围
原产两广及湖南三省,多见于丘陵河谷地带,江浙一带均有引种栽培。
茶杆竹主要生长在怀集县东部,南部的山岭之中,集中产地是东南部绥江沿岸。坳仔镇有茶杆竹4660多公顷,共占全县茶杆竹林面积的60%。坳仔区的罗大、坳仔、大同、璃玻、仙溪等乡,山连山,片连片,正宗的坳仔茶杆竹就出产在这一带。永固区东部、闸岗区南部和幸福区梅石、大梨、大龙、平南等乡,也是茶杆竹的主要产地,每乡都有几十公顷的茶杆竹林。洽水、甘洒、大岗、凤岗区和附城区共和乡也有较成片的茶杆竹林,这些地方生长的茶杆竹一般矮小细株,习惯上称作篱更竹。其他区、乡则材林或其他竹林中混生有少量茶杆竹。
繁殖方法
茶杆竹的竹鞭、鞭蔸隐芽都能成竹,其栽培繁殖方法以移竹为主,兼用鞭蔸。
栽培方法
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手指粗细的一二年生竹相连、3根以上为一丛。掘母竹时留来鞭和去鞭各15-20cm长,适当带土,保留3-4盘枝条,截去竹梢,然后按3-4m行距及时种植。也可在早春未出笋前挖掘二年至四年生健壮、芽饱满的竹鞭(带竹蔸或不带均可)栽植。就近种植母竹无需包扎,若长途远运,应妥善包装,防止宿土松落。运输时要喷水保湿,若经长时间运输,栽前将竹丛置水中浸8-24小时,使之恢复生机。[2]
茶杆竹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
茶杆竹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
茶杆竹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
茶杆竹 图片来自南方日报
茶杆竹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
茶杆竹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
茶杆竹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
茶杆竹 图片来自百度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