薺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模板參量錯誤!(代碼34)
|
杏葉沙參 同義詞 薺苠 一般指杏葉沙參
杏葉沙參(學名:Adenophora hunanensis Nannf.)是桔梗科沙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為中國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國大陸的廣西、江西、廣東、河南、貴州、四川、山西、陝西、湖北、湖南、河北等地,生長於海拔800米至2000米的地區,一般生于山坡草地以及林緣草地,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模式標本產地是湖南武岡。南沙參載於東漢《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並記述有「主積血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的功用。南北朝《本草經集注》中將沙參與人參、玄參、丹參、苦參稱為五參。
中文學名 杏葉沙參 拉丁學名 Adenophora hunanensis Nannf. 界 植物界 門 被子植物門 綱 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 合瓣花亞綱 目 桔梗目 科 桔梗科 亞 科 桔梗亞科 族 風鈴草族 屬 沙參屬 種 杏葉沙參 分布區域 廣西、江西、廣東、河南、貴州、四川、山西、陝西、湖北、湖南 目錄 1 形態特徵 2 近種區別 3 主要亞種 4 生長環境 5 地理分布 6 主要價值 ▪ 性味歸經 ▪ 功能主治 ▪ 用法用量 ▪ 注意事項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圓柱形,莖高60-120厘米,不分枝,無毛或稍有白色短硬毛。莖生葉至少下部的具柄,很少近無柄,葉片卵圓形,卵形至卵狀披針形,基部常楔狀漸尖,或近於平截形而突然變窄,沿葉柄下延,頂端急尖至漸尖,邊緣具疏齒,兩面或疏或密地被短硬毛,較少被柔毛,也有全無毛的,長3-10 (15) 厘米,寬2-4厘米。花序分枝長,幾乎平展或弓曲向上,常組成大而疏散的圓錐花序,極少分枝很短或長而幾乎直立因而組成窄的圓錐花序。花梗極短而粗壯,常僅2-3毫米長,極少達5毫米,花序軸和花梗有短毛或近無毛;花萼常有或疏或密的白色短毛,有的無毛,筒部倒圓錐狀,裂片卵形至長卵形,長4-7毫米,寬1.5-4毫米,基部通常彼此重疊;花冠鍾狀,藍色、紫色或藍紫色,長1.5-2厘米,裂片三角狀卵形,為花冠長的1/3;花盤短筒狀,長 (0.5) 1-2.5毫米,頂端被毛或無毛;花柱與花冠近等長。蒴果球狀橢圓形,或近於卵狀,長6-8毫米,直徑4-6毫米。種子橢圓狀,有一條棱,長1-1.5毫米。花期7-9月。
近種區別
該種以大多數具柄的葉子、幾乎平展或弓曲上升的花序分枝、極短而粗壯的花梗、特別是寬而通常在基部彼此重疊的花萼裂片和被毛(少無毛)的花盤,有別於近緣種。與 A. petiolata 的區別不僅在於花萼、花盤和花冠大小,還在於花冠裂片的形狀,本種花冠裂片三角狀卵圓形,寬大於長,而 A. petiolata 為卵狀三角形,長大於寬。而且木種葉片厚,紙質,而 A. petiolata 葉片薄,膜質或薄紙質。兩個種在形態上的界線一般說來是清楚的。在生態上,各占據不同海拔高度。但也有難於區分的情況。
主要亞種
種內可分為兩個異域亞種。 杏葉沙參(原亞種) 至少莖下部的莖生葉有明顯的葉柄,柄長可達2.5厘米。花萼裂片較寬,寬2-4毫米。花盤長1.5-2.5毫米,大多被毛。 華東杏葉沙參(新亞種) 莖生葉近無柄或僅莖下部的葉有很短的柄,極少葉柄長達1.5厘米的。花萼裂片較窄,寬1.5-2.5毫米。花盤長 (0.5) 1-1.5 (2) 毫米,多數無毛。
生長環境
杏葉沙參(原亞種)生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坡草地和林緣草地。 華東杏葉沙參(新亞種)生於海拔1900米以下的山坡草地或林下草叢中。
地理分布
杏葉沙參(原亞種)產貴州(凱里)、廣西(陽蒴、興安)、廣東(連南、乳源、仁化)、江西西部、湖南、湖北、四川(城口、巫溪、奉節、秀山)、陝西(銅川以南)、河南西部、山西南部(芮城、陽城、晉城、陵川)、河北南部(磁縣)。 華東杏葉沙參(新亞種)產江西東部(包括廬山)、福建西部(連城、永安)、浙江(龍泉、天目山)、安徽(黃山、九華山)、江蘇(溧陽、南京)。
主要價值
該種是中國藥典中南沙參的藥源之一。
性味歸經
杏葉沙參 性味:甘微苦,涼。 ①《本經》:味苦,微寒。 ②《綱目》:甘淡而寒。 歸經:入肺、肝經。 ①《滇南本草》:入肺。 ②《本草蒙筌》:足厥陰。 ③《本草匯言》:入手太陰肺經,又肝、脾二經氣分。
功能主治
杏葉沙參 養陰清肺,祛痰止咳。治肺熱燥咳,虛癆久咳,陰傷咽干喉痛。 ①《本經》: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 ②《別錄》:療胃痹心腹痛,結熱邪氣,頭痛,皮間邪熱,安五臟,補中。 ③《藥性論》:能去皮肌浮風,疝氣下墜,治常欲眠,養肝氣,宣五臟風氣。 ④《日華子本草》:補虛,止驚煩,益心肺,並(治)一切惡瘡疥癬及身癢,排膿消腫毒。 ⑤《綱目》:清肺火,治久咳肺瘺。 ⑥《玉楸藥解》:清肺氣,生腎水,滌心胸煩熱,涼頭目鬱蒸,治瘰癧斑疹,鼻瘡喉痹,瘍瘡熱痛,胸膈燥渴,溲便紅澀,膀胱癃閉。 ⑦《飲片新參》:清肺養陰,治虛勞咳嗆痰血。 ⑧《中國藥植圖鑑》:降低血壓。
用法用量
內服:熬湯,3~5錢(鮮者1~3兩);或入丸、散。
注意事項
風寒作嗽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惡防己,反藜蘆。 ②《本草經疏》:臟腑無實熱,肺虛寒客之作泄者,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