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莎草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莎草,拉丁学名Cyperus rotundus L.,是多种植物的别称,植物为莎草科多年生草本,多生长在潮湿处或沼泽地,分布于华南、华东、西南各省,少数种在东北、华北、西北一带亦常见到;此外,世界各国也都广泛分布。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 莎草
  • 拉丁学名 Cyperus rotundus L.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单子叶植物纲
  • 亚纲 鸭跖草亚纲
  • 目 莎草目
  • 科 莎草科
  • 亚科 藨草亚科
  • 族 莎草族
  • 属 莎草属

莎草目形态特征

多为草本。叶互生,狭长,叶具叶鞘。花小,生于颖状苞片内,由1至多数小花组成小穗;花被退化为鳞片状、刚毛状、鳞被状或无花被;雄蕊3~6,子房上位,由2~3心皮构成,合生,1室1胚珠。叶片通常狭窄而细长,具闭合的叶鞘,平行脉;叶片与叶鞘连接处常有一个小型的近轴附属物--叶舌。 莎草目含2科︰莎草科(Cyperaceae),约5,000种;及早熟禾科(Poaceae;亦称为禾本科〔Gramineae〕),约8,000~10,000种。早熟禾科是植物界最重要的科之一,本科植物构成地球上大部分地区占优势的植被。有的权威将莎草目的两个科莎草科及早熟禾科分开,建立两个单科的目--莎草目及早熟禾目(Poales, 或称禾本目〔Graminales〕)。

莎草目其实为早期植物学分类的一个目,2003年根据植物亲缘关系分类的APG II 分类法将原来分在莎草目、帚灯草目、谷精草目和鸭跖草目中的部分科合并为一个禾本目。

小穗轴上具白色透明的狭边;鳞片顶端圆,具较长的短尖。[1]

莎草目生长环境

莎草属植物:多生长在潮湿处或沼泽地。

褐果薹草:生于山坡、山谷的疏密林下或灌木丛中、河边、路边的阴处或水边的阳处,海拔250-1800米。

莎草目分布范围

莎草属植物:分布于华南、华东、西南各省,少数种在东北、华北、西北一带亦常见到;此外,世界各国也都广泛分布。

褐果薹草:产于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安徽、湖南、湖北、四川、云南、陕西;也分布于日本、朝鲜、越南、印度、菲律宾、澳大利亚、尼泊尔。

莎草目特征描述

中文名 拉丁名

头状穗莎草 Cyperus glomeratus L. 一年生草本,无根状茎,具须根。鳞片顶端无短尖;小穗排列极密。

具芒碎米莎草 Cyperus microiria Steud. 小穗轴上具白色透明的狭边;鳞片顶端圆,具较长的短尖。

异型莎草 Cyperus difformis L. 小穗极多数组成密头状花序;鳞片扁圆形。

香附子 Cyperus rotundus L. 鳞片暗血红色,卵形或长圆状卵形。

褐果薹草 Carex brunnea Thunb. 小穗通常1-2个出自一苞片鞘内,具密生的雌花;果囊宽椭圆形或近圆形(喙除外),喙短,长约为果囊长的1/4,两面均被白色短硬毛。

莎草目本段物种别称

头状穗莎草:Cyperus glomeratusL.

莎草科、Cyperaceae、莎草属

别名:球穗莎草、球形莎草、聚穗莎草、头状穗莎草、密穗莎草、球花莎草、三棱草、三轮草、莎草、水莎草、头穗莎草、图如特-萨哈拉-额布苏、喂香壶、沼莎草、状元花、球型莎草、头穗苔草、头状莎草。

具芒碎米莎草:Cyperus microiriaSteud.

莎草科、Cyperaceae、莎草属

别名:具芒碎米莎草、黄鳞莎草、黄颖莎草、回头香、三棱草、西日-萨哈拉-额布苏、小三棱草、小碎米莎草、阿穆尔莎草、黄穗莎草、具芒莎草、具芒碎米莎、莎草、水蜈蚣、旋鳞莎草。

异型莎草:Cyperus difformisLinn.

莎草科、Cyperaceae、莎草属

别名:异型莎草、布木布格力格-萨哈拉-额布苏、叉草、鹅五子、红头草、花薃草、黄棵头、碱草、密穗莎草、球花[艹/涡]草、球花碱草、球花落[艹涡]草、球花莎草、球穗碱草、球穗莎草、三方莎草、三角草、三棱草、水蜈蚣、王母钗、咸草、异穗莎草、异形莎草、碱草、球花蔼草、球花蒿草、球花薃草、球穗苔草、莎草、五粒关、异花莎草、异形苔草、又草、variable flatsedge。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