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雷利亞齒龍屬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莫雷利亞齒龍屬(學名: Morelladon)是一屬己滅絕的草食性硬棘龍類鳥腳亞目恐龍,生存於約1.3億年前早白堊世的西班牙。
命名及分類
2013年,國立遠端教育大學(UNED)和馬德里自治大學的研究小組在莫雷利亞Mas de la Parreta採石場的Mas de Sabaté地 (CMP-MS)發現了一具真鳥腳類動物骨骼。化石準備工作由胡安·米格爾·索萊爾(Juan Miguel Soler)、米格爾·安赫爾·阿吉拉爾(Miguel Ángel Aguilar)、耶蘇·羅約(Jesús Royo)和曼努埃爾·多明戈·加西亞(Manuel Domingo García)等人進行。
2015年,模式種貝氏莫雷利亞齒龍(Morelladon beltrani)由何塞·米格爾·加蘇拉(José Miguel Gasulla)、費爾南多·埃斯 卡索(Fernando Escaso)、伊萬·納瓦埃斯(Iván Narváez)、弗朗西斯科·奧爾特加(Francisco Ortega)以及何塞·路易士· 桑斯( José Luis Sanz)等人命名和描述。
屬名結合了化石發現地莫雷利亞和希臘語單詞ὀδών(odoon),意為"牙齒";種名紀念維克多·貝爾特蘭(Victor Beltrán),他是負責開發採石場的Vega del Moll S.A. Company公司的所有者,化石發現後積極配合該物種的研究工作。
樣本,CMP-MS-03,發現於莫雷利亞組( Arcillas de Morella Formation),一般認為該地層的年齡可追溯到阿普第階早期,但根據最近的孢粉學研究,該地層的年代可追溯到巴列姆階晚期。
該標本由缺少顱骨的部分骨骼組成,包括右齒骨及部分牙齒,七塊脊椎及其神經棘碎片,兩塊肋骨,一個骶骨,兩個人字骨,髂骨,不完整的恥骨和坐骨以及一個右脛骨。
莫雷利亞齒龍是2015年在開放獲取或免費閱讀的期刊中被描述的18個恐龍分類群之一。[1]
莫雷利亞齒龍的分類位置處於禽龍類中的硬棘龍類,是英國曼特爾龍的姊妹種。 該物種與同時期的某些英國物種在形態學上的關係比與西班牙特有的特魯埃爾德拉帕倫特龍和阿里尼奧谷船首龍(Proa valdearinnoensis)更為密切。
外型特徵
莫雷利亞齒龍是一種中型真鳥腳類動物,體長估計為6米,重2噸。
莫雷利亞齒龍背上的高脊或帆的作用主要被視為在棲息地多變的氣候中用於控制體溫。 此外,據推測,這種"帆"可能也會説明其散熱或用於儲存脂肪。
描述作者指出了一些顯著特徵,這些都是該屬的獨有衍征。 最長的神經棘的高度至少是其椎體高度的4.3倍。 後中脊椎在它們的後關節突和神經棘底部之間有一個非常高且深的凹陷,從前面到後面測量,比底部長2.6倍。
背骶椎的肋骨與骶骨軛融合在一起。 對於第二和第三骶椎,下側龍骨被限制於椎體前部。 第四骶椎的龍骨位置相似,但是又低又寬。 背骶骨和第一骶骨小平面在髂骨的頂部邊緣附近彼此靠近,高於其他骶骨的小平面。
髂骨後刃內側的嵴向後方和上方傾斜,在後刃後部形成一個略微隆起的骨架,指向內側。 坐骨下端由於外側的延伸而具有D形橫截面。
參考書目
- 《A New Sail-Backed Styracosternan (Dinosauria: Ornithopoda)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Morella, Spain》、author=Gasulla José Miguel、Escaso Fernando、Narváez Iván、Ortega Francisco、Sanz José Luis、journal=PLoS ONE、2015
參考文獻
- ↑ The Open Access Dinosaurs of 2015 blogs.plo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