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菩萨蛮·涂香莫惜莲承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菩萨蛮·涂香莫惜莲承步

《菩萨蛮·涂香莫惜莲承步》作者:宋.苏轼


原文

菩萨蛮·涂香莫惜莲承步 [宋] 苏轼 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 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1]

译文

道路留香不吝惜美女的脚步,久久敛束着丝罗袜如在水波上走。只见她那舞步如旋风,都不留下步履踪迹。 暗暗地穿着宫廷样式的鞋适合走路稳健,而并立两脚行路就困难。你说纤细美妙到何种程度,该是很难。要说“纤妙”,必须把妇女托在手掌上去看她的脚。

注释

菩萨蛮:词牌名。 咏足:咏妇女的小脚。 涂:道路,通途。 莲承步:《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又凿金为莲华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华也。后世称妇女之小脚为“三寸金莲”。 罗袜:丝罗制的袜。 凌波:起伏飘浮于波涛之上。 风:旋风。 行处踪:行经场所的踪迹。 偷:暗暗地。 宫样:宫廷样式的衣裳,这里借指小鞋。 双趺(fū):脚。 纤妙:纤细美妙。 应:该。

赏析

 上片描绘侍妓或歌妓的小脚步态。“审美理想渗透于审美感受之中,主宰着一定民族、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的审美趣味、风尚和趋向。。”苏轼写作该词所带的审美倾向也不例外。“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特写侍妓或歌妓轻飘的步姿。莲上“承步”,“罗袜凌波”,如洛水女神飘在水面上。中国古代爱恋民歌就是承袭这种小脚美的审美观来吟咏“莲承步”,“罗袜凌波”的。“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特写轻飘的舞姿。正因为脚小舞起来就显得轻盈多了。飞舞起来如“回风”一般,且不留下脚印。对于这种迅疾轻盈的舞姿,苏轼是带着赞美的态度来评判的。   下片描叙侍妓或歌妓的小脚的痛苦与慰藉。“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描写侍妓或歌妓缠足所带来的痛苦。即是暗暗地想换穿宫廷贵夫人鞋,合适是合适,但不能并立站起来,走路更困难。宋代这种残忍的缠足审美观,使很多妇女痛苦一生,苏轼毫不回避地披露了这种痛苦与困难。“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纤妙是指人们以习惯的审美观为准绳,脚是缠得越小越“纤妙”。“说应难”,意思是用语言难以表达。“须从掌上看”,反映了苏轼虽然反对妇女缠足,但是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与审美上的局限性。   该词是苏轼站在欣赏的角度和批判的立场上,通过写侍妓、歌妓,披露缠足给妇女带来痛苦,对北宋社会这一陋习表示不满。该词有些庸俗,近乎游戏文字,不完全是 “恶谑、恶趣”之词。

创作背景

中国古代妇女缠足始于南唐而盛行于宋代,人们认为妇女的脚缠得越小越美。自上而下,渐成风气。宋英宗熙宁六年(1073年)春,苏轼在太常博士直史馆杭州通守任上,作该词披露北宋社会这一陋习。[2]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举进士,复举制科。治平中,入判登闻鼓院。熙宁中,上书反对王安石新法,迁通判杭州,徙知徐、湖等州。因作诗讽新法,被捕入御史狱,贬黄州团练副使、安置黄州。元祐初,授翰林学士,四年(1089),出知杭州。召入为翰林学士承旨,旋出知颍州,徙扬州。以兵部尚书召还,改礼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哲宗亲政,出知定州。绍圣初,御史劾其讥讽先朝罪,贬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惠州,再贬昌化。徽宗即位后赦还,病死于常州。追谥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入唐宋八大家之列。著有《东坡集》四十卷、《后集》二十卷、《内制》十卷、《外制》三卷及《和陶诗》四卷等。[3]

参考文献

  1. 菩萨蛮·涂香莫惜莲承步,诗词名句网
  2. 涂香莫惜莲承步,古诗文网
  3. 苏轼,国学大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