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華沙大學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華沙大學
Uniwersytet Warszawski

[ 圖片來源 Polsat News]

校徽

創建時間 1816年     

校址   波蘭華沙

校長   Marcin Pałys

學校類型 公立大學

校區   市區

網站   www.uw.edu.pl/en/

華沙大學(波蘭語:Uniwersytet Warszawski),波蘭最大的大學

簡介

華沙大學是波蘭最大的大學,被《泰晤士高等教育》於2006年評為世界500強大學之一,2007年被波蘭報紙評為波蘭最好的高校。2016年英國泰晤士大學排名將華沙大學列為「歐洲最好的100所大學」中,並將其列為第61位。

华沙大学成立于1816年,是4EU+联盟、欧洲大学基金會、欧洲大学协会、欧洲首都大学联盟、“一带一路”商学院联盟的重要学术成员,共诞生了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5位波兰总理,曾被欧洲委员会授予“人力资源研究成果奖”。

华沙大学在成立之初被命名为“华沙皇家大学”(Royal University of Warsaw),后更名为“华沙帝国大学”(Imperial University of Warsaw)。后学校正式命名为“华沙大学”,大学学部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华沙城市的各个角落,现有126栋教学建筑和18个学部。

歷史

华沙大学是波兰最大的高等学府。华沙大学的历史与跌宕的波兰历史及作为首都的华沙历史紧密相连。建立于1816年的华沙大学是由1766年建立的华沙军校、1808年建立的法律学校和1809年建立的医学院合并而成。18世纪沙皇俄国、普鲁士及奥地利瓜分波兰,亚历山大一世授旨建立华沙大学。

1830年至1856年沙皇政府关闭了大学。1870年大学重开,沙皇控制下的大学中很多员工来自俄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占领机构同意在华沙建立波兰的高等学府。华沙大学自此成为波兰第一个合法的国家学术机构。自1915至1918年学生人数从1000人发展到4500人。1918年波兰独立后,大学得以实现其成立以来最大的思想自由。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华大已经发展到拥有员工250人、学生10000人。二战期间,华大成了纳粹的军营,约有162名教工、30名行政人员失去生命,60%的建筑被毁。1945年12月,大学再次重开,成为斯大林变革的中心。

1795年,波兰的分区使华沙只能进入维尔纽斯学院;波兰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学术中心克拉科夫雅盖隆大学成为哈布斯堡王朝的一部分。 1815年,随着维尔纽斯并入俄罗斯,刚刚成立的实际上属于俄罗斯帝国的自治国会波兰完全没有大学。最早在波兰国会建立的是法学院和医学院。 1816年,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允许波兰当局创建一所大学,由五个部门组成:法律与行政,医学,哲学,神学以及艺术与人文科学。该大学很快发展为拥有800名学生和50名教授的大学。在大多数学生和教授参加了1830年11月的起义之后,大学被关闭了。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俄罗斯进入了短暂的自由化时期,并被允许在华沙建立波兰医学和外科医学院(Akademia Medyko-Chirurgiczna)。 1862年,法律与行政,语言学和历史以及数学和物理系成立。新成立的学院变得越来越重要,并很快改名为“主要学校”(Szkoła Główna)。但是,在1863年1月的起义之后,自由主义时期结束,所有波兰语学校再次关闭。在其短暂的生命中,主要学校教育了3,000多名学生,其中许多人成为波兰知识分子骨干的一部分。

华沙大学被俄语“华沙帝国大学”所取代。“华沙帝国大学”目的是为在华沙的俄罗斯驻军提供教育,大多数学生(波兰人平均1,500至2,000名学生中的70%)是波兰人。沙皇当局认为这所俄罗斯大学将成为完善波兰社会的理想方式,并花费大量资金建立新的大学校园。但是,各种地下组织很快开始发展,学生们成为了华沙的领导人。这些团体中最著名的(波兰复兴运动的支持者和社会主义者)加入了1905年革命的行列。之后宣布抵制这所俄罗斯教育设施,波兰学生人数降至10%以下。大多数想继续学业的学生都去了奥匈帝国加利西亚地区和西欧。

一月起义(1863年至1864年)沦陷后,沙皇当局决定将主要学校转变为一所俄语大学,以帝国大学的名义运作了46年。有两次考虑将大学迁至俄罗斯的问题。在1905年至1907年的革命期间,面对波兰学生抵制该大学的情况,一些教授提出了这样的建议。与包括沃罗涅日和萨拉托夫在内的许多俄罗斯城市进行了有关该主题的讨论。俄罗斯政府最终决定在华沙保留一所大学,但由于遭到抵制,这所大学不仅使用的语言是俄语,其教授和学生也都是俄国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军事和政治局势迫使俄罗斯当局撤离,这是第二次出现这个问题。从1915年秋天开始,有两所华沙大学:一所波兰人在华沙,另一所俄罗斯人在顿河畔罗斯托夫,一直运作到1917年。1917年5月5日,俄罗斯临时政府决定关闭华沙大学,该决定于1917年7月1日生效。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意志第二帝国于1915年占领了华沙。为了赢得波兰人的支持,并确保波兰人在前线获得支持,德国和奥匈帝国政府允许在波兰实行一定程度的生活自由化。根据Mitteleuropa的概念,德国军事当局允许重建几个波兰的社会和教育社会。华沙大学就是其中之一,大学重新引入了波兰语,并允许教授重返工作岗位。德国军事当局为了不让波兰的爱国运动失控,讲师的人数保持在低水平(通常不超过50名),但学生人数没有限制。到1918年,学生人数从仅有的1000人增加到超过4500人。 波兰于1918年重新获得独立后,华沙大学开始迅速发展和改革。所有重要职位(校长,参议院,院长和议会)均由民主选举产生,国家花费了大量资金对其进行现代化和装备。许多教授从流亡中返回,并在努力中进行了合作。到1920年代后期,华沙大学的教育水平已达到西欧的水平。

到1930年代初,华沙大学已成为波兰最大的大学,拥有250多名讲师和10,000名学生。但是,新出生州的经济问题不允许接受免费教育,学生必须支付学费(一年平均月薪)。此外,奖学金的数量非常有限,只有大约3%的学生能够获得奖学金。尽管存在这些经济问题,华沙大学还是迅速发展。开设了新部门,并扩大了主校区。约瑟夫·毕苏斯基(JózefPiłsudski)去世后,华沙大学由波兰参议院改名为“华沙约瑟夫·毕苏斯基大学”。 Sanacja政府开始限制大学的自治权。在1930年代余下的时间里,教授和学生仍然存在分歧,因为犹太人的隔离座位系统,即贫民窟长椅,是按惯例而不是按制度实施的,与美国民权运动时代相当。

1939年波兰国防战争后,德国总政府当局关闭了波兰的所有高等教育机构。设备和大部分实验室被带到德国,并在德国的大学之间分配,而华沙大学的主要校园变成了军营。 纳粹德国的种族理论认为不需要波兰人的教育,整个国家都将沦为德国种族的未受教育的农奴。波兰的教育被禁止并处以死刑。但是,许多波兰教授组织了所谓的“华沙秘密大学”(Tajny Uniwersytet Warszawski)。讲座以小组形式在私人公寓中举行,参加者不断冒着被发现和死亡的危险。然而,地下学院的网络迅速扩散,到1944年,已有300多名讲师和3500名学生参加了各种课程。

许多学生作为Armia Krajowa和Szare Szeregi的士兵参加了华沙起义。由德国人持有的大学校园变成了一个带有掩体和机枪巢的防御工事。它靠近华沙德国驻军占领的建筑物。起义的第一天就开始为校园展开激烈的战斗,但是游击队无法闯入大门。数次袭击被流血击退,校园仍留在德国人手中,直到战斗结束。在起义和占领期间,有63名教授在战斗中或由于德国消灭波兰知识分子的政策而被杀。在1944年的战斗中,该大学失去了60%的建筑物。捐赠给该大学的大量珍贵艺术品和书籍被摧毁或运送到德国,再也没有返回。

1989年再次恢复自治的华大,其权利机构由选举产生,新的政府划归给校方一些建筑。新的建筑还包括华大图书馆新区、1999年成立的法律及管理学院、2000年成立的生物学院。 1968至1997年间,华沙大学的比亚韦斯托克分校发展迅速并于1998年成为独立的比亚韦斯托克大学。

院系設置

  • 博雅(Liberal Arts)学院
  • 应用语言学学院
  • 应用社会科学与再社会化学院
  • 生物学学院
  • 化学学院
  • 经濟学[1]学院
  • 教育学院
  • 地理与区域研究学院
  • 地质学学院
  • 历史学院
  • 法律与行政学院
  • 新闻学、信息学和文献学学院
  • 管理学院
  • 数学、信息学和力学学院
  • 现代语言学院
  • 东方学学院
  • 哲学[2]社會科學[3]学院
  • 物理科学[4]
  • 政治科学与国际研究学院
  • 波兰研究学院
  • 心理学学院

世界排名

2021QS世界大学排名[5]

在2021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6]全球前顶尖大学排名中华沙大学榜上有名,位列801-1000名。

知名校友

杰西·安德热耶夫斯基(Jerzy Andrzejewski,1909–1983),作家
克齐斯茨托夫·卡米尔·巴克齐因斯基(1921-1944),诗人,在华沙起义中被杀的内陆军士兵
梅纳赫姆·贝京(1913–1992),以色列第六任总理(1977–1983)、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78)
塔德乌斯·波罗斯基(1922-1951),诗人,作家
卡齐米兹·布兰迪斯(1916–2000),作家
玛丽安·布兰迪斯(Marian Brandys,1912年至1998年),作家,记者
弗雷德里克·肖邦(Fredéric Chopin,1810-1849年),钢琴家,作曲家
沃兹米泽·西莫塞维奇(Włodzimierz Cimoszewicz,生于1950年),政治家、波兰总理(1996-1997),下议院议长(2005)
托马斯·迪特尔(生于1950年),物理学家
塞缪尔·埃伦伯格(Samuel Eilenberg,1913-1998年),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艺术收藏家
约瑟夫·爱泼斯坦(1911-1944),法国抵抗运动的共产党领袖
莱希·加多奇(Lech Gardocki,1944年生)律师,法官,波兰最高法院前第一任院长
马雷克·加扎德齐基(1956年生),核物理学家
布罗尼斯瓦夫·格雷梅克(1932-2008年),历史学家,政治家
马格戈扎塔·格斯多夫(1952年生),律师,波兰最高法院第一任院长

麦琪·格利维奇(生于1939年),生物学家
维尔托德·贡布罗维奇(1904–1969),作家
汉娜·格朗基维奇·华尔兹(1952年生),政治家,波兰国家银行行长(1992–2001),华沙市长(2006-2018)
扬·T·格罗斯(1947年生),历史学家,作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佐菲亚·赫尔曼(生于1937年),波兰音乐学家
古斯塔夫·赫林·格鲁兹斯基(1919–2000),记者,作家,古拉格幸存者
列昂尼德·赫维兹(Leonid Hurwicz,1917-2008),经济学家,数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2007)
捷克斯洛伐克扬恰尔斯基(Czesław Janczarski,1911–1971),诗人和俄罗斯文学翻译
玛丽亚·詹尼(Maria Janion,1926年生),文学评论家
莫尼卡·贾策尔斯卡(1963年生),时装设计师,记者,前波兰总统Wojciech Jaruzelski的女儿
耶兹·耶德利基(1930–2018),思想史学家,反共主义者
雅罗斯瓦夫·卡钦斯基(Jarosław Kaczyński,1949年生),政治家,波兰总理(2006–2007)
莱赫·卡钦斯基(Lech Kaczyński,1949–2010),政治家,华沙市长(2002–2005),波兰总统(2005–2010)
安德烈·卡尔瓦斯(1936年生),律师,商人和前波兰司法部长
亚历山大·卡米斯基(Aleksander Kamiński,1903-1978),作家,波兰童军和指导协会会长
雷沙德·卡普钦斯基(1932-2007),作家和新闻记者
米奇斯拉夫·卡洛维茨(1876-1909),作曲家
扬·卡尔斯基(1914–2000),波兰抵抗军
佐菲亚·基兰·贾沃罗斯卡(1925–2015),古生物学家
莱斯克·科瓦科夫斯基(LeszekKołakowski,1927–2009),哲学家,哲学史家
布罗尼斯瓦夫·科莫罗夫斯基(Bronisław Komorowski,生于1952年),政治家,下议院议长(2007–2010),波兰总统(2010–2015)
阿尔法·乌玛·科纳雷(Alpha OumarKonaré,1946年生),马里第三任总统(1992–2002)
贾努斯·科温·米克(生于1942年),保守派自由政治家和记者
马克·科腾斯基(1942-2002),心理学家和街头艺人
雅克·科隆(1934–2004),历史学家,作家,社会工作者和政治家
扬·约瑟夫·利普斯基(1926–1991),文学史学家,政治家
耶尔兹·奥杰克(Jerzy Łojek,1932–1986),历史学家,作家
塔德乌斯·马佐维奇(1927–2013),作家,社会工作者,记者,波兰总理(1989–1991)
亚当·米希尼克(生于1946年),记者
卡罗尔·莫德策尔斯基(1937–2019),历史学家,政治家
米罗斯瓦·纳哈兹(1984–2007),小说家,编剧
杰西·内曼(1894–1981),数学家,统计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學教授
扬·奥尔塞夫斯基(生于1930年),律师,政治家,波兰总理(1991年至1992年)
贾努斯·奥尼斯·凯维奇(生于1937年),政治家
玛丽亚·奥索斯卡(Maria Ossowska,1896-1974年),社会学家
博莱斯瓦夫·皮亚塞茨基(1915–1979),政客
玻丹·帕琴斯基(1940–2007),天文学家
龙津·帕斯图夏克(b。1935年生),政治家,波兰共和国参议院议长(2001–2005)
克齐斯茨托夫·皮西奇斯(1945年生),律师,编剧
莫西·普里兹维斯(1914–1998),以色列医师和教育家,内盖夫本古里安大学第一任校长
亚当·普热沃斯基(生于1940年),政治学家,纽约大学教授
博莱斯瓦夫·普鲁斯(1847-1912),作家
伊曼纽尔·林格布鲁姆(1900–1944),历史学家,华沙犹太区伊曼纽尔·林格布鲁姆档案馆创始人
约瑟夫·罗特布拉特(1908–2005),物理学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1995)
斯蒂芬·萨诺夫斯基(生于1939年),哲学家
斯坦尼斯瓦夫·塞德采克(1892-1941),社会工作者,波兰童军和指导协会会长
伊扎克·沙米尔(1915–2012),以色列第七任总理(1983–1984和1986–1992)
瓦茨拉夫·谢尔宾斯基(1882-1969),数学家
安德烈·索博列夫斯基(1951年生),物理学家
德米特里·斯特雷尼克夫(Dmitry Strelnikoff,生于1969年),俄罗斯作家,生物学家,媒体记者
卡齐米拉·斯祖卡(Kazimiera Szczuka,生于1966年),文学评论家,女权主义者,LGBT维权人士,电视名人
玛格达莱纳·罗达(MagdalenaŚroda)(1957年生),哲学家和女权主义者
阿尔弗雷德·塔斯基(Alfred Tarski,1902-1982年),逻辑学家,数学家,卢瓦尔·华沙逻辑学院成员
瓦迪斯瓦夫·塔塔基维奇(Władysław Tatarkiewicz,1886–1980年),哲学家,美学史家
奥尔加·托卡丘克(Olga Tokarczuk)(1962年生),作家,散文学家,心理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2018)
拉法·特扎斯科夫斯基(1972年生),政治家,学术老师,华沙市市长
朱利安·图维姆(1894–1953),诗人和作家
阿尔弗雷德·特瓦德凯基(生于1962年),考古学家,古代历史学家,博物馆
安德烈·乌达尔斯基(生于1957年),天文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
莫德凯·温格(1890–1929),苏联犹太语言学家
安德烈泽杰·卡赫坦·罗布尔斯基(1933年生),实验物理学家
雅努兹·安德烈·扎伊德尔(1938–1985),物理学家和科幻小说作家
鲁德维克·扎门霍夫(1859–1917),医师,世界语的发明者
保罗·扎泽兹尼(1961-2017),体育记者,专栏作家和电视名人
安娜·扎瓦兹卡(Anna Zawadzka,1919年至2004年),社会工作者,波兰童军和指导协会会长
麦杰·泽巴蒂(1944-2011),诗人,作家,伦纳德·科恩作品的翻译
拉斐尔·齐姆凯维奇(Rafał A. Ziemkiewicz,生于1964年),作家
弗洛里安·兹纳涅茨基(1882-1958),哲学家和社会学家

參考文獻

  1. 经济学,智庫百科
  2. 淺談「哲學」之意義,靜修校刊,六十八年十二月
  3. 社会学究竟在研究什么?,知乎,2019-03-03
  4. 物理科学,科技大觀園,2003/06/10
  5. 【最新2021 QS世界大學排名】|APM留學服務中心-
  6.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簡介,科技政策觀點,2016-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