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落矶山斑点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落矶山斑点热是在美国最严重及广泛报告的立克次体疾病,亦在美洲等地有病例。落矶山斑点热在其他国家亦被称为“蜱斑疹伤寒”、“托比亚热”(哥伦比亚)及“圣保罗热”或“斑疹热”(巴西)。这种病是由一种由硬蜱所传播的细菌立氏立克次体所引发。初发的症状包括突然的发热、头痛及肌痛,接着会发起皮疹。这种病症在初期很难诊断,但若没有即时及适当的治疗,是可以致命的。

落矶山斑点热首先于1896年在美国爱达荷州的蛇河谷发现,并因其皮疹的特征而被称为“黑麻疹”。这种可怖及致命的病症影响着这个地区数以百计的人。在1900年代早期,病症的漫延北至华盛顿及蒙大拿州,及南至加利福尼亚州、亚利桑那州及新墨西哥州。

霍华德·泰勒·立克次就是第一个发现引发落矶山斑点热生物的人。他记述了这个病症的流行病征,包括壁虱(蜱)在传播时的角色。他们的研究发现落矶山斑点热是由立氏立克次体所引致。这种生物在自然界中的生存是一个涉及硬蜱及哺乳动物的复杂循环,而人类是在意外的情况下成为它们的宿主,并非它们自然传播内的一分子。然而造化弄人,他在完成有关落矶山斑点热的研究后不久,于1910年在墨西哥因斑疹伤寒(另一种立克次体疾病)而去世。

落矶山斑点热这个名字带点误导,因为这个病于1930年代开始时,已不限于落矶山地区,并传播至美国的其他地区。现时这个病已经漫延至美洲的其他地区,包括加拿大南部、中美洲墨西哥,及部分南美洲。在1981年及1996年之间,除了夏威夷州佛蒙特州、缅因州及阿拉斯加州外,以达至整个美国。

落矶山斑点热今天仍然是严重及危害生命的疾病。纵然现今的治疗技术的提升,仍然有3-5%的患病者死亡。但是,有效的抗体疗法却大幅减少死亡的人数:在1940年代末,未发现四环素氯霉素前,死于此病的人数可达至患病者的30%[1]

病菌传播

落矶山斑点热与所有立克次体疾病一样,同被分类为动物病。动物病是指一种在动物的疾病传染至人类。大部分动物病都必须有一个带菌者(例如)将疾病由动物宿主传至人类宿主身上。而落矶山斑点热中,蜱就是自然的宿主,同时也是立氏立克次体带菌者。蜱在主要是在咬脊椎动物时将细菌传播。另外,接触蜱的组织、体液或粪便,亦有可能受到感染。

只有硬蜱科的蜱会自然地感染立氏立克次体。硬蜱科的生命周期有着四个阶段,分别是、幼虫、若虫及成虫,每一个阶段必须喂哺一次以发展到另一个阶段。

雌性的蜱会透过一个过程将立氏立克次体传至所产的卵。当在幼虫或若虫时咬到立氏立克次体宿主的血液亦会受到感染。当蜱发展至另一阶段时,立氏立克次体亦会透过喂哺传染。另外,雄性的蜱在交配时亦会透过体液或精子传染雌性。这些不同种类的传染方式,显示不断维持受感染的蜱。一旦感染后,蜱整生会是带菌者。

蜱在喂哺时的唾液会把立氏立克次体传予脊椎动物,但需要几个小时。因而面临蜱传播立氏立克次体的风险是很低。一般来说,约为1%-3%的蜱会带有病菌,包括是有人类感染的地区。

美洲大革蜱及落矶山革蜱的生命周期

在美国,有两种立氏立克次体的带菌者,它们是矩头蜱属的美洲大革蜱及落矶山革蜱。美洲大革蜱广泛分布于洛矶山脉东面及太平洋海岸的一些地区。它们会依附在犬只或中等身型的哺乳动物,亦是现时发现一般传播立氏立克次体至人类的品种。落矶山革蜱分布于洛矶山脉的州郡及加拿大西南部。它们约须2-3年的时间成虫,成虫一主要是依附在大型的哺乳动物,而幼虫或若虫则是依附在较细小的啮齿目

其他种类的蜱亦有发现感染立氏立克次体或是在实验中成为带菌者。但是,这些品种却在病菌的生态上占有很渺小的地位[2]

视频

落矶山斑点热 相关视频

衣原体,立克次体
立氏立克次体 - 病因,症状,诊断,治疗,病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