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驻泰国大使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葡萄牙驻泰国大使馆 |
---|
|
葡萄牙驻泰国大使馆(Embaixada de Portugal na Tailândia)是葡萄牙派驻泰国的最高外交代表机构,馆址位于曼谷昭披耶河东岸挽叻县布船长巷(又称布船长巷)旁边。大使馆在1820年开馆,是泰国历史最悠久的外国大使馆,大使官邸则在1860年落成,既是历史建筑,也是建筑保育奖的获奖作品。
历史
葡萄牙是第一个葡泰关系的欧洲国家,两国的关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大城时期。当时暹罗朝廷把首都大城附近的一片土地赐给葡萄牙,之后相当数量的葡萄牙人也开始在暹罗落脚。1767年大城失守,后来吞武里王朝、拉达那哥欣王朝相继统治暹罗,定都曼谷,于是葡萄牙人便迁往曼谷定居[1]。
1786年,暹罗国王拉玛一世为了答谢葡萄牙人在九军之战期间支援暹罗抵抗缅甸人,便把一幅土地赐给葡萄牙,也就是后来圣玫瑰堂的位置。拉玛一世还答应葡萄牙人,如果他们打算的话,暹罗可以划出土地,供葡萄牙人开辟商埠。及至1820年(拉玛二世在位期间),葡萄牙在曼谷设立商埠,同时暹罗朝廷把昭披耶河河畔一片离圣玫瑰堂不远的土地赐给葡萄牙总领事卡洛斯·曼努埃尔·达·西尔维拉(Carlos Manoel da Silveira)。这片土地濒临昭披耶河的一边长72Wa (unit),另一边阔50佤,设有两家造船厂,之前曾经是越南阮朝嘉隆帝流亡暹罗期间的住所。
以竹枝和木材建造的旧馆舍在1860年拆卸重建,新馆舍采用了葡萄牙建筑师的设计。本来建材是要从果阿运到曼谷,不过船只在航行期间破毁,于是葡萄牙人便采用本地建材完成上述的工程。工程曾经停滞两年,最终延至1875年完工。新馆舍由葡萄牙领事安东尼奥·费利西安诺·马贵斯·佩雷拉(Antonio Feliciano Marques Pereira)开幕,既是领事(升格大使馆后为大使)的办公处,也是领事的官邸。这时候石龙军路已经落成通车,然后和石龙军路相连的布船长巷把葡萄牙大使馆连结起来。其他国家(例如英国和法国驻泰国大使馆|法国}})相继在附近设立使馆之后,这个区域便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欧洲侨民社群的集中地[2]。
建筑
大使官邸楼高两层,是一座殖民地式建筑,形似长方形。这座建筑的设计风格受到新帕拉第奥式建筑的影响,屋顶是四坡屋顶,下方则是山墙和正前方的门廊。 官邸前方面向昭披耶河,底层由凉廊贯穿。顶楼门廊上设有三面拱形门窗,之间以壁柱分隔。门窗上方的山墙绘有葡萄牙国徽的图案。
官邸进口以葡萄牙瓷砖装饰,一进门内就是大厅。大厅比地面低了几个台阶,一方面是因为沉降的缘故,另一方面是大使馆增高馆舍地面,防范洪水的结果。底层本来设有办公处,后来办公处搬往另一座建筑,空出来的地方则改为接待室。官邸下方设有治外法权时期使用过的囚室。底层和顶层由一道楼梯连接,这道楼梯可以通往,继而通往顶层所有房间,包括寝室、起居室、大饭厅和小饭厅。顶楼前、后为露台。
这座建筑物经历过数次改动、翻新工程和修复工程,包括在20世纪通电、安装冷气的工程,以及2013年令官邸的外观更贴近原貌的修复工程。当作横梁和上层楼板的柚木没有改动过。这座建筑物是曼谷历史最悠久的外交官官邸,曾经在1984年获得暹罗建筑师协会建筑保育奖。
官邸内、外的装饰物包括在18世纪或之前制造,从大城的葡萄牙人聚居地带回来的一对木雕门,以及官邸进口外的数座铜炮。
大使馆办公处 (外交)在历史上曾经是商行的一部分(feitoria),然后当作货仓使用,再于2004年按照葡萄牙建筑师、工程师的设计进行大型的翻新工程。工程商一方面保留了原来的木结构,另一方面又使用金属和玻璃来装饰办公楼,令这座建筑看起来更趋时、更别致。这座建筑的下层是葡萄牙文化中心,设有教室、图书馆和资源中心[3][4]。大使馆馆舍第三座建筑是使馆人员官邸。
馆舍内部的庭院和花园面积较大,旁边的皇家兰花喜来登酒店(Royal Orchid Sheraton Hotel)租用了院子的一部分,当作游泳池和网球场的用地[5]。为了防范昭披耶河泛滥的威胁,大使馆在河岸修筑了一面防洪堤,并安装多个水泵。
为了响应泰国创意设计中心把大使馆周边的社区改为创意区的计划,葡萄牙驻泰国大使馆在2017年赞助葡萄牙街头艺人亚历山大·法图在馆舍的外墙凿出一面壁画。这件作品是法图创作的壁画系列——“划过表面”(Scratching the Surface)的一部分[6]。
运作
葡萄牙驻泰国大使馆规模较小,截至2018年,聘用员工仅7人。除了是葡萄牙对泰国的代表机构,大使馆的多重委派尚包括缅甸、柬埔寨、老挝、越南和马来西亚。大使馆的职责是支援该国由大约1000名葡籍人士组成,规模较小的侨民社群,以及推动葡、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经贸往来、旅游活动和学术交流[7]。
参考文献
- ↑ de Mendonha e Cunha, Helder. The 1820 Land Concession to the Portuguese (PDF). Journal of the Siam Society. 1971-07, 59 (2) [2018-02-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4).
- ↑ Ouyyanont, Porphant. Physical and Economic Change in Bangkok, 1851–1925. Japanese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99-03, 36 (4): 437–474 [2017-01-23].
- ↑ Mahavongtrakul, Melalin. Old quarters, new creativity. Bangkok Post. 2017-05-08 [2018-02-13] (英语).
- ↑ Brief history – Portuguese Cultural Center – Camões IP, Bangkok. Portuguese Cultural Center. [2018-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4).
- ↑ ทรงกลด บางยี่ขัน. สถานทูตโปรตุเกส สถานทูตแห่งแรกในกรุงเทพฯ อายุกว่า 150 ปี. The Cloud. Cloud and Ground Co., Ltd. 2018-01-09 [2018-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4) (泰语).
- ↑ Ketbungkan, Kaewta. Portuguese Artist 'Vhils' Makes His Mark on Charoen Krung Wall. Khaosod English. 2017-02-08 [2018-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4).
- ↑ Wechsler, Maximilian. New Portuguese Ambassador buildson historic ties with Thailand. The BigChilli. 2016-03-08 [2018-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4)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