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吞武里王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吞武里王朝

來自網絡的圖片

吞武里王朝(泰語:ธนบุรี,英語:Thonburi Kingdom,1769年―1782年)是泰國歷史上第三個王朝。

阿瑜陀耶王朝淪亡後,鄭信在泰國東部招兵買馬擊退緬軍,並平定了各地的割據勢力,收復北部的清邁和南部馬來半島一帶的領土,並於1767年12月28日被擁立為吞武里大帝,歷史上稱鄭皇。1770年,統一了淪亡期間四分五裂的泰國全國,恢復阿瑜陀耶時代的疆域,並在1774年至1775年間再次指揮軍民擊退了緬軍大規模的入侵,又多次對柬埔寨進行軍事擴張。1782年,鄭信因政變被處死,吞武里王朝滅亡。

吞武里王朝歷時15年,統一了四分五裂的泰國,恢復了阿瑜陀耶時代的疆域。雖然最終因內部鬥爭短命而亡,但是它在泰國歷史上卻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為泰國的重新統一併建立綿延的曼谷王朝奠定了基礎。

國號

1767年,鄭信即位,定都在湄南河西岸的吞武里(「吞」為財富之意,「武里」為城堡之意,合起來意為「財富之城」或「黃金之都」),故鄭信建立的王朝被稱為「吞武里王朝」。

驅逐外寇

1765年底,緬甸分兵兩路入侵暹羅,勢如破竹,很快便打到首都阿瑜陀耶城邊。暹王匆忙組織決戰,但隨即被擊敗。緬軍包圍了京城。鄭信聞訊率部馳往勤王救援。他奮力作戰,數次打退了敵軍的進攻。可是大臣們卻因他擅自下令燃放大炮攻敵而一再進讒言。暹王對他也不信任。

1767年1月,暹王集中了兵力,分六路大規模出擊,企望一舉打破敵軍的包圍,誰知卻慘敗而歸。鄭信的部隊負責殿後,被守城統帥關在城外,進退維谷。鄭信於是拚命殺出重圍,帶領僅剩下的五百名泰人和華人組成的軍隊,日夜兼程,向南方急速退去。路上,他兩次擊退了追兵。在那空那育府附近的菩三浩村的一場遭遇戰中,他又利用有利地形,以少勝多,擊潰了一支二千多人的緬軍,繳獲了許多武器彈藥。沿途的民眾踴躍參軍,不少地方官吏也紛紛帶領部屬前來投奔,鄭信的部隊迅速壯大。2月到達南方羅勇城時,已擁有了一萬多人,還有一支戰象隊。於是鄭信宣布自立為王。準備以南方為基地,聯合各地方勢力,進行抗緬的戰爭。緊接着尖竹汶的攻占,達叻城也宣布效忠於鄭信。這樣,暹羅東南沿海地區便全部統一於鄭信的旗幟下。

1767年4月,緬甸軍隊攻陷暹羅首都阿瑜陀耶城,經過一番擄掠焚燒,留下孟族將領蘇基率領一部分緬軍鎮守阿瑜陀耶城附近的重鎮三株菩提樹村,其餘主力部隊迅速撤回緬甸。這是因為當時緬甸正在與中國清朝政府進行戰爭,乾隆皇帝派出的征緬部隊已經打到阿瓦附近,迫使緬王孟駁急令在暹羅的緬軍撤回救援。

1767年10月,經過一番準備的鄭信率領擁有百艘戰船的大軍開始揮戈北伐。11月6日,他們順利地攻下暹奸乃通因鎮守的吞武里城,直指阿瑜陀耶城。留守的緬軍大將蘇基着了慌,急忙派副將蒙耶率兵前往堵截。可是蒙耶被鄭信的大軍嚇蒙了頭,不戰而逃。蘇基無奈,只好自己上陣抵擋。結果也是螳螂擋車,頑抗一陣後看看已是四面楚歌,只好舉旗投降。鄭信順利地收復了阿瑜陀耶城,距阿城陷落只有六個月的時間。

鄭信光復阿瑜陀耶城後採取了一些措施以收攬人心。他收留、安撫舊王朝倖存下來的皇親貴族,又派人尋找並發掘出先王的遺體,為其舉行了隆重的火葬儀式,對舊王朝的官吏,也儘量給予安置,還散財施食於民眾。鑑於阿瑜陀耶城已被緬軍燒毀,只剩一堆殘垣斷壁,京城一帶的人民也十之八九被緬軍擄往緬甸,人煙稀少,因此鄭信決定將首都遷往吞武里城。12月28日,鄭信被部下擁戴為暹羅國王。因建都於吞武里,史稱吞武里王朝,鄭信也因此被稱為「拍昭恭吞武里」。

統一暹羅

吞武里王朝建立的初期,形勢仍十分嚴峻。強鄰緬甸還在虎視眈眈,暹羅國內卻四分五裂,群雄競起。吞武里王朝雖然擁有了富饒的東南沿海和吞武里、阿瑜陀耶等中心地區,但往北有統治着那空素旺、彭世洛一帶的「鑾候」和統治難府、帕府一帶的僧侶封建主「枋長老」;往南有控制馬來半島六坤城一帶的「穆錫卡王」;東北方則有披邁城的統治者「貼披碧」。此外,還有許多小的封建割據勢力。這些大大小小、各據一方的封建主互相攻城略地,將國家搞得殘破不堪,迫使人民流離失所,同時也構成了對吞武里王朝的威脅。於是,在驅逐侵略者後鄭信又開始了長達三年的統一戰爭。

昭披耶彭世洛(鑾候)是各割據勢力中最為強大,對吞武里威脅最大的一股力量,鄭信首先對他進行了征伐。1768年,鄭信率領以水軍為主力的大軍發起了進攻。然而昭披耶彭世洛早料到這一着,當鄭信的船隊溯着雨季湍急的河流艱難地來到濱河河口時,早就占據有利地形、以逸待勞的彭世洛大軍突然發動了猛攻。戰況極為不利,激戰中鄭信腿部又受了傷,只好下令撤回。第一次出征失敗。鄭信並不氣餒,雨季剛過,傷也痊癒,他又開始了掃蕩封建割據勢力的戰爭。這時,擊退鄭信後便自立為暹羅國王的昭披耶彭世洛已經病逝,繼位的帕膺它阿閣正忙於應付枋長老的進迫。鄭信樂於看他們雙方去鷸蚌相爭,便把矛頭指向了披邁城。披邁的統治者貼披碧收羅了前國王的一個庶出王子吉多羅,打着他的旗號,準備挾天子以令諸侯,引老撾為外援,問鼎天下。他得到鄭信軍隊兩路進攻的消息,便命攝政王素里耶汪沙和攝政王的幼子哇羅汪砂提羅各領一軍分途拒敵。 但哇羅汪砂提羅甫經交鋒便潰不成軍;攝政王遇上了鄭信親率的主力,也戰未數合便當了俘虜。在披邁的貼披碧得到兩路俱失的消息,慌忙攜眷向萬象逃竄,途中也被鄭信的追兵所擒殺。披邁的割據勢力被徹底消滅。同年年底,彭世洛被枋長老的軍隊攻陷,國王帕膺它阿閣被殺。

1769年4月,鄭信開始遠征暹南的六坤。起初,他派昭披耶卻克里(名穆)為主將,通鑾、汶嗎和披耶碧差武里為副將,統兵五千從陸路進發。由於將領不和,首戰失利,披耶碧差武里戰死,昭披耶卻克里之子被俘,軍隊退守猜也。汶嗎派人馳奏鄭信,說昭披耶卻克里心懷不軌。鄭信分析後認為毫無根據,他把汶嗎召回,另派昭披耶宋加洛率陸軍前往增援,自己則帶領水軍從海上進攻。10月6日,船隊戰勝了風暴終於抵達六坤港口。六坤王帕巴臘沒料到鄭信軍隊突然出現,倉促應戰,兵敗棄城投奔北大年。鄭信勒令北大年交出了六坤王。但鑑於六坤僻處半島,難以管理,六坤王家族在當地又有一定威望,他封了六坤王的一個侄兒為「昭披耶六坤」作為六坤的行政長官,選了六坤王的一個女兒為妃,以示羈縻,又將六坤王一家帶往吞武里養起來。六坤便歸屬了吞武里王朝。

四個最大的割據勢力只剩下枋長老了。枋長老是個野心勃勃的假和尚兼封建主,自阿瑜陀耶王朝覆沒後他就自立為王,四處封官。他手下有一支穿紅袈裟的軍隊。這支軍隊臭名昭著,名為和尚,卻飲酒吃葷,娶妻宿娼,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他靠這支軍隊打下了彭世洛。彭世洛、披集及其附近城鎮的居民紛紛逃避到吞武里投靠鄭信。枋長老又向鄭信的地盤擴張。首當其衝的烏太他尼和猜納紛紛向吞武里告急。鄭信決心將這個最後的大障礙拔掉。他派披耶披差和剛賜予披耶爵銜的汶嗎各帶一支陸軍出發,自己帶領水軍溯河而上。經一番戰鬥,他攻下了彭世洛城。在汶嗎、披差的陸軍趕到後便集中兵力攻克那空沙旺城。接着便長驅直入,向北挺進。枋長老屢戰屢敗,看到大勢已去,便逃到清邁投靠緬甸人。大封建主被消滅後,各小割據勢力都紛紛易幟,宣布效忠於吞武里王朝。

1770年11月14日至16日,鄭信在彭世洛城舉行了三天隆重的慶典,慶祝國家的獨立統一。

半島霸主

鄭信在位期間,暹羅與緬甸一共有九次大規模的較量。雖然這些戰爭仍大多是以緬甸的入侵為導火線,但暹羅軍民已經能夠有效地組織起來,擊退侵略者,維護自己民族的獨立尊嚴。1774年,鄭信從緬甸人手中奪回了北方重鎮清邁,使這個分離數百年的小邦重歸暹羅懷抱。較量結果以吞武里王朝的勝利而告終。

1771年,鄭信率水師消滅了安南(越南)南部河仙的莫士麟政權。又水陸並進,直指金邊,趕走了親安南的柬埔寨王烏迭·安東,另立新王,使柬埔寨重新成為暹羅的屬國。

1776年,鄭信出兵滅掉了老撾境內的獨立小邦占巴塞,俘虜其國王,擴大了暹羅的版圖。

1778年,萬象發生內爭,鄭信趁機支持一派,遣大軍水陸夾攻萬象,圍城兩月,迫其開城投降。萬象及其附近的琅勃拉邦也成了暹羅的藩屬。在與緬甸和安南爭奪中南半島控制權的鬥爭中,暹羅逐漸占了上風。昔日阿瑜陀耶王朝全盛時奪取的中南半島霸主桂冠又重新戴到了鄭信的頭上。[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