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董文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董文敏,另见董其昌

董文敏(董其昌)画像,明代画作《董文敏待漏图。

董其昌,字玄宰,学者称思白先生,谥号文敏,因称董文敏上海人。明朝画家。

生平事迹

家中仅有机田二十亩,因不堪重役,董其昌便弃家远走他乡。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选为吉士。为了掩盖这段历史,就把户籍改在华亭。其友礼部侍郎田一俊死于教习任上,董请假护丧,走数千里,莽之于福建大田。回京后授编修,知起居注。光宗出阁就学,充日讲官。因事启沃,光宗每目属之。后因受排挤,而出任湖广按察副使,不久就告病而归。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任湖广提学副使,因拒绝请托,导致生员闹事,遂致仕。后来虽然被先后启用为山东副使、凳莱兵备、河南参政,但都未上任。[1][2]

简介

光宗即位,曾向阁臣询问:“旧讲官董先生安在?”由于曾为光宗的老师,董氏的政治生涯因而发生了改变。起任太常寺少卿,掌国子监司业。天启二年(1622年),改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篡修实录。奉诏到江南一带,采录诸司掌故。将万历一朝的章奏、案牍辑为三百本。

另外,内阁中保存了大量的群臣奏疏,董氏挑选其中有关国本、藩封、人才、风俗、河渠、食货、边防等方面,言论实事求是、稳妥可用的奏疏,编辑为四十卷,并且在每篇奏书后面加上自己的论断。此书得到熹宗的称赞。[3]

熹宗三年(1623年)迁少詹事,掌南京翰林院,转礼部右侍郎。四年(1624年),充篆修实录副总裁,同知经筵。不久转任左侍郎。五年(1625年)迁南京礼部尚书。时值宦官专政,深自引退,明哲保身。

崇祯四年(1631年),拜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七年(1634年),进太子太保。自觉年老体衰,要求致仕。但当时天下多事,董氏做为前朝元老,为明代思宗所倚重,因此没有得到批准。五次上书,于正月十九日致仕。回乡后,又过了九年,于丙子(1636年)仲冬九日忽痰作,不三而逝,卒年八十二。赠太子太傅,谊“文敏”。附葬于苏州吴县胥口乡渔洋里其父董汉儒的墓旁。[4]

崇祯年间,在明“清军局”的旧址上修建董文敏祠,据实地调查与参照松江当地其他传统祠堂规制而建,其地宽衍,连溪环沼,全部面积在1500平方米左右。据当地长者及传为董其昌第十七代孙董兆昌等的回忆与现存董祠(残)的照片,并参以松江传统建筑形制,可大致复原其早年的规模。

董祠的面宽约14米,总进深约90米,为砖木结构中轴对称的封闭式院落建筑,共有三进建筑。董祠门前左右有一对青石所雕的坐狮。门厅前有一块14×4米的场地,门厅为三间七架。门厅枋上悬有清代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巡幸松江时所题的“董其昌祠”匾。门厅内西侧竖有“回避”、“肃静”、“追封太子太傅”、“赐谊文献”、“南京礼部尚书”、“赐进士出身”诸牌。门厅后有穿廊,连接仪门,过仪门厅院北有碑厅。碑厅概为三间七架梁,碑厅中央竖三块康熙帝御书碑。两侧两块为佛经,中间为康熙赞董其昌书法的御书碑。

相关介绍

华亭董其昌,书法天资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楷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不经意处,封神独绝。如微云卷舒,清风披拂,尤得天然之趣。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平所临募《淳化阁贴》,于《兰亭》、《圣教序》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峰,似拙实巧,书家所谓““古钗脚”殆谓是耶。

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根底则皆出于晋人、赵孟𫖯,又规模二王,其昌渊源合一。故墓诸子,轧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砣,有古法,甚心赏。其用笔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琼绝。临募最多,每谓天资欲功力俱优,致此良易也。

书画大家

他的字、画以及书画鉴赏,在明末和清代名声极大。善画山水,远师董源巨然黄公望

其画风笔意安闲温和、清新秀丽。他提倡用摹古代替创作。又以禅宗的南北派比附绘画,称“南北宗”。他是尚南贬北,抬高文人画的地位,打击压制和他相抗稀奇的“浙派”。

其山水作品,用笔柔和,秀媚有余,魄力不足,缺乏气势,且多辗转摹仿,如《峒关蒲雪图》、《溪山平远图》等,皆为摹古之作。

其作品留传至今的有:《山水》、《夏木垂阴图》等。

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画眼》等。明孔贞运《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其(袁可立)子户部主事枢,以大宗伯董思白及南京掌院王觉斯二公所为状,属余铭诸墓。”

艺术影响

董其昌是中国书法史上颇有影响的书法家之一,其书法风格与书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赵孟𫖯妩媚圆熟的“松雪体”称雄书坛数百年后,董其昌以其生秀淡雅的风格,独辟蹊径,自立一宗,亦领一时风骚,以致“片楮单牍,人争宝之”。在中国美术史上地位十分重要,他针对中国传统文人画创作所提出的“南北宗”论对后世影响很大,成为之后近300余年文人画创作的主要指导思想。

虽然董其昌"南北宗论"对山水画进行的分类,为后世提供了剖析绘画的哲学观念,他以禅喻画提倡文人画,强调画家的道德修养及思想境界,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南北宗论"同时也助长了绘画上的宗派之争,存在着明显的负面影响。

明朝著名画家蓝瑛王鉴袁枢等拜其为师,蓝瑛的著名作品如《白云红树图》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袁枢的作品《平泉十石图》收藏于广东省博物馆,《松溪泛舟图》于2013年9月17日在北京嘉德拍卖会上出现。[5]

人物评价

画史绘要》:董其昌山水树石,烟云流润,神气俱足 ,而处于儒雅之笔,风流蕴籍,为本朝第一。

明史》: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人儗之米芾、赵孟𫖯云。同时以善书名者,临邑刑侗、顺天米万钟、晋江张瑞图,时人谓刑、张、米、董,又曰南董、北米。然三人者,不逮其昌远甚。

明史·文苑传》:

①名闻国外,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

②同时以善书名者,临邑邢同、顺天米万锺、晋江张瑞图,时人谓“邢张米董,然三人者不逮其昌甚远。

《论书绝句》(王文治):书家神品。

明人周之士:六体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苏,入乎米,而丰采姿神,飘飘欲仙。

清翁同龢:董公此书,正如天女散花,神龙戏海,最后题字又谨严超秀,奇迹也。

清代学者包世臣:行笔不免空怯。

《广艺舟双楫》(康有为):香光(董其昌)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若遇大将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

明末书评家何三畏:天真烂漫,结构森然,往往有书不尽笔,笔不尽意者,龙蛇云物,飞动腕指间,此书家最上乘也。

《跋董其昌墨迹后》(康熙帝玄烨):

①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楮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微云卷舒,清风飘拂,尤得天然之趣。

②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能得其运腕之法,转运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雄奇峭拔,草书纵横排宕有致。

参考文献

  1. 《明史·董其昌传》​:督湖广学政,不徇请嘱,为势家所怨,嗾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
  2. 《明史》:董其昌,字玄宰,松江华亭人。举万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礼部侍郎田一俊以教习卒官,其昌请假,走数千里,护其丧归葬。迁授编修。皇长子出阁,充讲官,因事启沃,皇长子每目属之。坐失执政意,出为湖广副使,移疾归。起故官,督湖广学政,不徇请嘱,为势家所怨,嗾生儒数百人鼓噪,毁其公署。其昌即拜疏求去,帝不许,而令所司按治,其昌卒谢事旭。起山东副使、登莱兵备、河南参政,并不赴。
  3. 《民抄董宦事实》:①因《传奇小说》与生员范启宋父子争怨,各抱不平,遂开衅端。二姓越数百里赴职投状,而事外之人,辄从中鼓煽,构此奇变,狂生发难,恶少横起,董氏主仆之住房,一夕成烬。②诸生一时过信启宋之词,以耳伺耳,以目伺目,忿激成仇,扬袂而起,五学若狂,秽词加遗,骋一时之意气,忘当机之隐祸,宜其有今日耳。③今本院巡历兹土,遍访乡绅孝廉及诸父老,颇得其概。大都修隙本宦者,果有其人。而开风切齿者,遂拥至千万。虽云奇祸,实出无知,姑与维新,免其查究,合行晓谕。
  4. 郑威.董其昌年谱: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
  5. 《节寰袁公行状》:呜呼哀哉!念其昌与公(袁可立)同举于兰阳陆宗伯(陆树声)先生之门。……虽天涯契阔,合并恒难。要以风义交情,皎如白日,知公者宜莫如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