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董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董玘
出生 1487年
国籍 明代
职业 礼部尙书
知名作品孝宗实录》、
武宗实录》、
、《睿宗实录

董玘(DongQi)(1487~1546)行彰十六,原名元,字文玉,号中峰。明代浙江会稽人(今浙江省上虞市上浦镇渔家渡村)。明弘治十八年乙丑(1505)董玘举会试第一,廷试赐一甲第二(榜眼)。以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尝因反对宦官刘瑾,出为成安县令。刘瑾诛,还旧职,后迁礼部左侍郎,摄尚书椽。历任刑部福建司主事、吏部考功司主事,升侍读、补经筵日讲官,左春坊左谕德兼本院侍读,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学士,教习庶吉士,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等职,参与编修过<孝宗实录>、<武宗实录>、<睿宗实录>。董玘生于明成化十九年癸卯八月十七日,卒于嘉靖丙午年六月二十六日,寿六十九。赠礼部尙书,谥文简,葬大善海螺山(隆佑山)。

人物简介

董玘自幼聪颖异常,号称神童。正德年,受宦臣刘瑾排斥,一直未受到重用。嘉靖年间,曾出任会试考试官。官吏部左侍郎。父亲去世,董玘没有及时上报朝廷,行离位居丧之礼,受到御史的揭发,被削职为民,永不叙用。三年后才真相大白。董玘博学能文,文章写得庄重典雅,深得西汉文人之精髓。他曾在家乡东山之上建中峰书院。

嘉靖元年(1522)主持顺天府乡试,五年主会试。为文庄雅,得西汉之体。居乡寡交,尝讲学东山,建中峰书院,四方从学者甚众。晚年建宅于蕺山之麓。卒后,赠礼部尚书,谥文简。著有《中峰文集》,唐荆川选刻行世。

人物生平

明弘治三年,8岁的董玘被他父亲颐庵公从徽州黟县送回渔家渡。颐庵公以进士出知黟县,董玘出生于官署。相传,董玘5岁喑哑不能语,6岁时被家人抱至泮宫,突指堂上匾额说出"明伦堂"三字,家人目瞪口呆。回家途中见一群幼儿玩羌桃环射游戏,小董玘随口吟诗:"形象如太极,刚柔内外分。劈开混沌壳,浑是一团仁。"众人诧异,说此儿他日必为馆阁之器!后来,孝宗皇帝听说此事,召去金銮殿一考,小董玘果然是"口无间言,面无惧色",读文"琅琅上口,目无错字"。由此朝野上下尽知会稽出了个神童。颐庵公怕赞誉之词影响董玘成长,遂派人送回渔家渡读书。回乡船上遇某御史。御史闻其名,疑而考之,出了个对子上联:"船载石头,石重船轻轻载重"。小董玘脱口对出下联:"丈量地亩,地长杖短短量长。"御史听后惊讶不已,却心有不甘,抬头看到江边的"望江楼",又出一上联:"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小董玘略一沉思,朗声答出下联:"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如此妙联,如此迅速应对,让年过半百的御史佩服得五体投地!

董玘回渔家渡之后,爷爷居易公特地在村南石陇山深处造了间房子,专供其攻读诗书。至10岁时,求学于山阴叶师授习《中庸》,未满3个月即返家,言"从此无漏义矣!"每次登舟回家,常取书一部,阅毕一篇即投江中,师友怪之,董玘答称:"吾胸中已了然,何事再阅而更留焉!"

弘治十八年乙丑,19岁的董玘举会试第一,廷试赐一甲第二,授翰林院编修,孝宗皇帝特地给假归娶。俗话说,人生两大快事,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董玘两者俱备,仕途无限光明。董玘迎娶的新妇是大名鼎鼎的理学家潘府的女儿。潘府,上虞五夫人,成化丁未进士,官居南京兵部主事。迎亲之日,浙江的巡按监察御史、工部工差主事、布政司、按察使绍兴府和萧山、山阴、会稽等县各级地方官员,全都亲临渔家渡为榜眼董玘贺喜。一时间,曹娥江畔,小舜江上,官船来来去去,犹如过江之鲫。两岸乡民喜闻渔家渡出了大官,奔走相告,无不欢呼雀跃!

董玘有近10年时间在石陇山度过,读书十分勤奋。"闭户读书至雷震不闻,婢携汤沐至并袜履而濯之,夜分咿嗯不倦,灯火燎巾帻略不自觉。"如此勤奋又加天资聪明,中榜眼授翰林院编修自是意料之中。不久,武宗登极,召修《孝宗实录》,及至实录成,又提升一级。当时太监刘瑾权擅天下,威福任情,与另七人号称"八虎",而瑾尤狡狠。按照明朝官制推定,翰林并无言事之责,也不允许擅自奏章,议论朝野是非。但董玘目睹刘瑾等"八虎"奸恶,如放弃呼号、揭发之责,愧对自己良心,乃作出违例奏事的抉择。次日上朝,挺身持疏数其罪恶,刘瑾怒极,即把董玘贬职成安县知县。由于董玘开了弹劾刘瑾的先例,不少正直之士也挺身而出,直声震朝野。董玘谪成安知县后,"勤政恤民,治行称最"。刘瑾兄死,缙绅吊者如市,独董玘不去,还撰《东游记异》以讽之,表达了强烈的愤世嫉俗心理。不久刘瑾变乱,被枭首。董玘官复原职还翰林,历任刑部福建司主事、吏部考功司主事,升侍读,补经筵日讲官、左春坊左谕德兼本院侍读、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学士、教习庶吉士、吏部左侍郞兼翰林院学士等职,并参与编修过《孝宗实录》、《武宗实录》、《睿宗实录》。董玘外甥户科给事中汪应轸对娘舅的评价是:"公性耿介,与人寡合,居官廉慎,守法不为苟同,为学已精思实践为主,叶博极群书而不轻著述,故论学必本先儒不为异说以惑世。诗文典雅不事斧削而自正,在史局侃侃持正笔削严而有体。侍讲经筵竭诚正色,辨析经义务启沃上心数。谢事归乡,闭门养晦,足迹不至官府。"清文学家俞长城在《董中峰传稿》卷首题识云:"成、弘二朝,会元皆能名世,文之富者,为守溪、鹤滩、中峰三家。守溪长于议论,鹤滩善于刻画,故高古典硕,望之有色,听之有声;至于游行理窟,自成大家,莫如中峰。中峰融会传注,钻研或问,理足则达,愈朴愈淡,而愈不可及;芒鞵破衲,中有仙骨,非识者不辨。故王、钱之文易读,中峰之文难知。王、钱体正大,中峰格孤高。王、钱之后,衍于荆川,终明之世,号曰元灯。中峰以后,其传遂绝。三百年来,未尝有问津者。"

嘉靖丁酉年,董玘因为颐庵公和娄淑人相继过世,丁忧回乡。虽然嘉靖皇帝御札传示吏部:"讲臣玘侍朕最久,忠实可敬,朕每念之,今又丁忧,与他祭葬,该部记著服满来说。"俟董玘丁忧期满,但致仕不再返朝。一日董玘游东山,"步其上始见栋宇,相传为谢太傅故址,今为寺者。四面阻山,林木蔽掩,又若不知其所出,故环奇绝特之……循东眺而下,得隙地三亩许,其前皆恶木蒙蘙莽塞道,盖人迹所不至者。仰视其上有小峰焉。攀援而登,其后诸山左右环列,势若城郭。而其中峰自远而来,若断若续若飞若舞,盘亘而下,於所谓小峰者又分而为二,则东西眺也。而此峰适当两眺之中,予骇然异之。乃即隙地伐恶木去蓁莽,前指后书心舒目行忽焉,若飘浮上腾以临云气万山,面南重江东隘常所未睹,悠然互见以为踊跃奋迅出也!"董玘就在这他很满意的东山之中峰,卜筑"中峰书院",前立讲堂,后为藏锦囊邺架之阁,环植名花怪石古松于旁。大书法家、绍兴知府洪珠从学于董玘,并书"中峰书院"四字。杭州岳庙的""精忠报国四字也是洪珠所书。董玘的门生、文坛盟主唐顺之到书院游览,毛笔一提,洋洋大作《中峰书院记》流淌而出:盖闻天地以其至灵之气磅礴凝峙而为名山大川,而名山大川以天地之所磅礴凝峙者,钟而为名公……会稽文玉少宰董公于吾称硕交焉……"一时宗人之好学及四方之从游者数百人,学舍不足皆僦屋而居。东山脚下停满了舟楫,落日斜辉中独成一景。

人物轶事

嘉靖元年(1522),董圯主持应天府乡试,后世名臣徐阶前往南京应试,几场试考下来,徐阶自我感觉不错。心想,这回该十拿九稳了吧,不料,意外发生了。

当时,乡试和会试都是分房考试,这分房的名字今天还在用,只不过地点换了,以前是在考场,今天在监狱,都叫号房。分房考官叫做房师,也就是阅卷老师。

大概是徐阶的文章不太合这位房师的口味,草草看过后,被他随手扔在了落榜堆里。眼看着这份辛苦完成的考卷就要成为废纸了。这时,碰巧主考官董圯巡视经过这里,随手捡起一张落选了的卷子,打上眼看了几句,感觉有点意思,于是仔细读了起来,读完时董圯连声称赞,评语脱口而出:

"此人当为解元!"

他马上叫来了阅卷老师,批评了几句,但这位房师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录取。双方争执不下,最后商议达成折中--此人中举人第七名,不点解元。

对于这一切,事后徐阶特意打听到了,幸亏这位主考官有眼力,不然还得回家再熬上三年。后来董圯去世时,是徐阶为他作的墓志铭,表示对他的知遇之恩

宏治、正德以降,随着士大夫阶层批判精神与理想主义情怀的弘扬,思想界与文学界沉寂的局面被打破。董玘在东山一边著书讲学,一边享受山水之乐。松江华亭人徐阶写道:"阐良知之微言而发,明之以开示后学,教以躬行实践之义,谓良知非良能不为用,盖体用固无殊途也,然而先生当拥皋玩易茗熟香袅之余,凭阑眺望琵琶洲畔,江流不舍,剡曲舟帆往来摇曳,诵昔人布帆挂秋风之句,先生其能无斯世之志,而终为深山之人也……"贵为三朝阁老的徐阶是董玘的学生,嘉靖元年八月董玘主考应天府乡试,取无锡人华錀为第一,拔徐阶于废卷之中,所以徐阶对董玘有知遇之恩。徐阶不负董玘期望,在明三朝中被誉为"名相"。正如徐阶所言,董玘以经籍自娱,以道气亲人,登高眺远,潇然尘表。对客论事,上下古今,孜孜不倦。董玘门生、嘉靖八大才子中的李开先、赵时春、唐顺之来过中峰书院,文学家藏书家茅坤来过,山阴徐渭也听过董玘讲学。有的典籍说董玘曾请他的老丈人潘府和王阳明讲过学,有误。

人的思想可以很坚强伟大,但肌体却脆弱如鸡卵,一不小心就会打碎。嘉靖二十二年十月,董玘不小心扭伤了脚,不能行走,后来又感到脾痛。3年后的六月二十六日,董玘寿终正寝,年64岁,旌赠礼部尚书,谥文简,葬上浦大善隆佑山。董玘正室潘府之女,继室永康副宪程公之女和吴江礼族钱公之女,都先董玘过世。程氏和钱氏均无育,只潘氏育有一子二女。子讳思近,号约山,娶工部侍郎石江公之女为妻。一生为严嵩所压制,补宗人府经历,后出知云南寻甸府,病卒于任中。长女嫁河南提学副使陈束为妻。次女嫁新昌太学生何绅为妻。董玘的孙讳祖庆,号久所,系当时郡学三顶儒巾之一。久所公教子有方,长子懋史万历庚子举于乡,授县学谕;次子懋策得家学真传,精于易理,在绍兴府蕺山之东,建院讲学,名传四方,学人比之"白鹿书院";季子懋中登万历癸丑进士,知武进县,后迁宁国知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