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葶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葶菊(Cavea tanguensis );根状茎粗厚,近木质,长达10厘米,或较细长,有分枝。茎基粗壮,被有枯萎叶的残片,有花茎和莲座状基叶束簇生。

  • 中文名葶菊
  • 拉丁学名Cavea tanguensis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合瓣花亚纲
  • 目桔梗目
  • 科菊科
  • 亚 科管状花亚科族
  • 旋覆花族
  • 亚 属葶菊属
  • 分布区域产西藏南部至四川西部(康定、贡嘎山一带)。

形态特征

根状茎粗厚,近木质,长达10厘米,或较细长,有分枝。茎基粗壮,被有枯萎叶的残片,有花茎和莲座状基叶束簇生。花茎常粗壮,直立或从膝曲的基部斜升,高20-26厘米,径3.5-4.5毫米,有细沟纹,常稍紫色,被褐色短腺毛,有少数至十余个叶,节间不等长紧接或长达5厘米;有时茎短,仅3-5厘米,有少数叶或几葶状;或雄株几无茎。基叶束的叶长匙形,长达12厘米,下部渐狭成长柄,或倒卵圆形,长1.5-2厘米;茎生叶卵圆披针形至长圆匙形,长3-6厘米,宽0.5-1.2厘米,边缘有疏浅齿,稍肉质,被短腺毛或上面近无毛,顶端急尖或钝,中脉在下面微凸起;上部叶长圆披针形,常稍尖;顶部叶近轮生,并渐转变为苞叶状。头状花序单生于茎端,近球形,径约3-3.5厘米,稀2厘米。总苞半球形,长1-2厘米;总苞片约4-5层,长圆披针形,渐尖,外层较短,基部宽约4毫米,叶质,内层革质,边缘近干膜质,外面和边缘被腺毛,内层外面并被长伏毛,长达1.5厘米。小花紫色,极多数(100-200个)。不育的两性花花冠无毛,长约7毫米,下部管状,上部约三分之一扩大成宽钟状有5披针形深裂片,花药长约2毫米;冠毛紫色,较花冠短,有10个以下的、上端较厚而有微毛的刚毛;不育的子房长达5毫米,但在具有异型花的头状花序上长达11毫米。雌花细管状,外面有伏毛,顶端3-4细裂,花柱较花冠短,二深裂;冠毛紫色,与花冠等长,有50个以上的有细齿的刚毛;子房被密毛。瘦果不显明四角形,基部稍窄,长5-6毫米,被黄白色绢状密毛。花期5-7月,果期8月。

分布范围

产西藏南部至四川西部(康定贡嘎山一带)。生于高山近雪线地带的砾石坡地、干燥沙地和河谷或灌丛间,海拔3960-5080米。锡金也有分布。

主要价值

全草在西藏供药用,治头痛

本种提示

此植物最初发现于我国西藏和锡金交界地区。西藏所采的标本,形体较小,高不超过10厘米,仅有两性不育花的头状花序常较小,径约1厘米。西藏常见的无茎变型f.AcaulisLing,叶小,卵圆形或倒卵形,长1—2厘米,宽达7毫米,边缘有较密的齿,可能是适应高山环境的变型。四川产的植物较高大,茎生叶达16个。前人的原始记载(J.R.Drummont,1.C.)所述的冠毛特征有误。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