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葶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葶菊(Cavea tanguensis );根狀莖粗厚,近木質,長達10厘米,或較細長,有分枝。莖基粗壯,被有枯萎葉的殘片,有花莖和蓮座狀基葉束簇生。

  • 中文名葶菊
  • 拉丁學名Cavea tanguensis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合瓣花亞綱
  • 目桔梗目
  • 科菊科
  • 亞 科管狀花亞科族
  • 旋覆花族
  • 亞 屬葶菊屬
  • 分布區域產西藏南部至四川西部(康定、貢嘎山一帶)。

形態特徵

根狀莖粗厚,近木質,長達10厘米,或較細長,有分枝。莖基粗壯,被有枯萎葉的殘片,有花莖和蓮座狀基葉束簇生。花莖常粗壯,直立或從膝曲的基部斜升,高20-26厘米,徑3.5-4.5毫米,有細溝紋,常稍紫色,被褐色短腺毛,有少數至十餘個葉,節間不等長緊接或長達5厘米;有時莖短,僅3-5厘米,有少數葉或幾葶狀;或雄株幾無莖。基葉束的葉長匙形,長達12厘米,下部漸狹成長柄,或倒卵圓形,長1.5-2厘米;莖生葉卵圓披針形至長圓匙形,長3-6厘米,寬0.5-1.2厘米,邊緣有疏淺齒,稍肉質,被短腺毛或上面近無毛,頂端急尖或鈍,中脈在下面微凸起;上部葉長圓披針形,常稍尖;頂部葉近輪生,並漸轉變為苞葉狀。頭狀花序單生於莖端,近球形,徑約3-3.5厘米,稀2厘米。總苞半球形,長1-2厘米;總苞片約4-5層,長圓披針形,漸尖,外層較短,基部寬約4毫米,葉質,內層革質,邊緣近干膜質,外面和邊緣被腺毛,內層外面並被長伏毛,長達1.5厘米。小花紫色,極多數(100-200個)。不育的兩性花花冠無毛,長約7毫米,下部管狀,上部約三分之一擴大成寬鍾狀有5披針形深裂片,花葯長約2毫米;冠毛紫色,較花冠短,有10個以下的、上端較厚而有微毛的剛毛;不育的子房長達5毫米,但在具有異型花的頭狀花序上長達11毫米。雌花細管狀,外面有伏毛,頂端3-4細裂,花柱較花冠短,二深裂;冠毛紫色,與花冠等長,有50個以上的有細齒的剛毛;子房被密毛。瘦果不顯明四角形,基部稍窄,長5-6毫米,被黃白色絹狀密毛。花期5-7月,果期8月。

分布範圍

產西藏南部至四川西部(康定貢嘎山一帶)。生於高山近雪線地帶的礫石坡地、乾燥沙地和河谷或灌叢間,海拔3960-5080米。錫金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全草在西藏供藥用,治頭痛

本種提示

此植物最初發現於我國西藏和錫金交界地區。西藏所采的標本,形體較小,高不超過10厘米,僅有兩性不育花的頭狀花序常較小,徑約1厘米。西藏常見的無莖變型f.AcaulisLing,葉小,卵圓形或倒卵形,長1—2厘米,寬達7毫米,邊緣有較密的齒,可能是適應高山環境的變型。四川產的植物較高大,莖生葉達16個。前人的原始記載(J.R.Drummont,1.C.)所述的冠毛特徵有誤。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