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蒋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蒋晟
出生 1990年
国籍 中国
籍贯 厦门
民族
语言 中文
教育程度 大学
职业 雕塑家

蒋晟(1990年-),职业雕塑家。厦门人,90后青年雕塑家。自2009年皈依后发愿以在家居士的身份雕刻佛像,在厦门建立了一个佛教的造像工作室“蒋家班”。当他决定做佛像时,他的父亲曾诧异地说道,看工坊里面的工匠,玩了一辈子刀,你凭什么玩得过他们。而如今的蒋晟,怀着一颗对于匠人的“惭愧心”和一个艺术家的坚持来继续他的作品。对于佛像有自己理解的他,选择突破传统工艺的限制,去创新,去设计,越过世俗的观念和审美造佛像,他认为佛像本身没有好坏之差也不太能够进行评判,只是工艺上的差别罢了。[1]蒋晟的身上被贴了这样几个标签:佛像,皈依,时尚。为佛造像,为爱马仕走秀,和大牌合作办展览……时尚和传统,叛逆和忠诚,都在他的身上,和谐相处。[2]“正是因为很少人做佛像雕塑,我才更要去做。”相由心生,作品与人皆是。佛教价值观的影响和长时间的佛像雕刻心智,让蒋晟拥有内敛宁静的气质。而伫立凝视蒋晟创作的佛像时候,感受到的是安好和可亲,似乎那一刻隔绝了外界一切的喧嚣、浮躁,只余下安静祥和之感。。[3]

人生哲学

  • 回到雕塑的本质

为佛造像,蒋晟始终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在进行佛像创新创作时,蒋晟始终遵循着佛教造像的法则,在符合佛教规范的前提下最大化突破。左右手臂上那20厘米直线纹身,正是蒋晟为了便于按照一定的尺度来为佛造像而留下的独特印记,也有他对自我的告诫。“万物皆空性,唯有本质才能直达内心与灵魂”,这位不浮华于世,喜怒不形于色的“另类”90后始终坚持着摒弃所有华丽的概念,只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在雕塑本身的创作原则。[4]

  • 2016年,蒋晟和厦门一家环保企业合作,到海滩上捡拾了大量垃圾,随后他用这些垃圾回收后做成的可再生铝塑料,制作了一尊观音像[5]
  • “为佛造像,即是我的修行!”
  • “从佛像的五官其实就可以看出工匠的心态,人可能会不诚实,但是造出的佛像一定是诚实的。”他从不过多谈论自己的信仰,只是把自己作为一个佛教徒对佛的理解,作为一个艺术家对美的追求,统统放到佛像里,至于观者能看出什么,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6]

媒体采访

  • 90后的蒋晟,长得有点像艺人赵又廷,擅长跨界整合,尽管脑子里早已天马行空,外型看起来却很安静,内敛又不失光芒。平日里,他轻易不开口,但这不意味着他不擅长文字语言,访谈时,他思路清晰,逻辑清楚,对自己创立的蒋家班有明确的认知,坚持通过打灯、保养、简介、解说、讲座等形式,打造蒋家班的博物馆品牌。
  • 蒋晟生在一个艺术世家,父亲是雕塑家,母亲是佛教徒,在蒋晟的大学时代,母亲曾对他说,既然是佛弟子,就做佛像吧。一句简单的嘱咐,开启了蒋晟造佛像的艺术生涯。“给佛一个人间的身体”,这一理念贯穿在蒋晟的佛像作品中。2013年,蒋晟毕业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雕塑系之后回到家乡厦门,建立佛教造像工作室“蒋家班”。
  • 作为业内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蒋晟的作品受到不少人的肯定,厦门的南普陀寺、上海的法华寺等地都有他的作品,他个人也举办过不少个展,9月份在北京有个个展,在米兰也将与服装设计师跨界合作举办一个双人展。不过,他说,这些年来,他一直在努力让自己“变笨”。眼下,我们也要恭喜他刚升级“为人父”。采访伊始,他微笑着分享说,儿子刚出生时自己挺激动的,现在就比较累,但也是开心。
  • 谈风格:各个朝代的融合
  • 《台海》:同样的是做雕塑,大家对佛像雕塑要求会比较严格一点。在创作佛像雕塑的时候,你心中衡量的标准是什么?
  • 蒋晟:我们以历史为标准。我们现在有一个案例,上海的法华寺跟我们定制药师佛,我们就得对中国及亚洲地区的药师佛做一个调研,做过调研后,我们的设计就会有一个明确的方向,知道可以保留的传统是什么,可以改变的又是什么,按这个方向再和寺庙做一个沟通,因为寺庙对它的信众、寺庙的规划比较清楚。除了严格的调研,其次是我们的取舍,还有就是寺庙对他实际情况的了解,三者结合,这个设计就很清楚了。
  • 《台海》:定制佛像的客户是寺庙居多,还是私人呢?
  • 蒋晟:私人也有,私人订的时候,我们一般会建议他订我们已有的形象。
  • 《台海》:同一些比较先锋的现代雕塑相比较,你觉得佛像可不可以也先锋呢?
  • 蒋晟:寺庙一般不会。
  • 《台海》:那个人呢?
  • 蒋晟:当然是可以,但我觉得,还是有一个规范在。我们的佛像其实分两个系统,第一个是寺庙供像,另外一个是私人供像,私人供像就是蒋家班的产品。我们在做私人供像的时候,也是充分考虑到观者的感受,还有它的历史价值。我们在制作每一尊佛像的时候,都会去开创一种工艺,比如,我们在做释迦牟尼佛,他的裙摆是90°很薄地下来,一开始作坊是不能做的,后来我们通过不断地磨合,我们也去想象这个工艺的可能性,最后形成了结果。现在作坊已经跟我们形成很好的实验关系,它愿意接受新的知识,我们也愿意传授它新的知识。每一尊佛像的制作工艺,必须要我亲自去教,亲自去试这些工艺,定型以后,我和作坊的主人要花很长一段时间去做培训,所以,我们有一批新世代的工匠。
  • 《台海》:现在“工匠精神”蛮热的,你怎么看待这四个字,或这种精神?
  • 蒋晟:工匠精神在每个时代都挺热的。工匠在在地文化中一直很重要,只是因为在这个时代被上升到文化产业的层面,所以,就变成大家的共识。
  • 《台海》:有人点评说很像魏晋南北朝的风格,你觉得自己是这样的风格吗?
  • 蒋晟:是蒋家班的风格。是各个朝代的融合。老实说,我们现在做佛像已经不会去参考某个朝代,按照我刚才说的工作方式,朝代已经不重要了,所以,我们实际在做的时候,我们会依据自己的感觉来做。
  • 《台海》:对想和你一样从事这个行业的读者,你推荐什么书?
  • 蒋晟:梁思成有一本书叫《佛像的历史》,我觉得写得很好。
  • 谈营销:在各个行业之间互看
  • 《台海》:我了解到妈妈送你一本《金刚经说什么》,在大二的时候,鼓励你从事佛像雕塑。我看一些报道,说当时你父亲对你做这个决定还是蛮讶异的,说你怎么比得过有好多年经验的老师傅。
  • 蒋晟:哦,那是另外一件事。我一开始在学校做佛像题材的创作时,我是用临摹的方式,临摹完给父亲看,他就说,你再这样做下去是永远比不过以前的工匠,因为以前的工匠一辈子都在做这个流水线的作业,你肯定做不过他们。当时,我很快就改变观念,加入自己的想法去做佛像。当时就做出第一尊释迦牟尼佛,我自己称它为“瀑布佛”。
  • 《台海》:你办了很多展,瀑布佛是第一个展吗?
  • 蒋晟:那是第二个展,第一个展叫“为佛造像”,在厦门办的。
  • 《台海》:厦门这个土壤对你个人从事雕塑有影响吗?
  • 蒋晟:其实对我没有太大的影响,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厦门,是因为厦门周边有很多做佛像加工的资源。
  • 《台海》:一般谈到佛像就会谈到材料,材料上,你个人有什么偏好吗?
  • 蒋晟:没有说哪个占比特别大,其实,我的工作就是去开发每种材料的可能性,比如,大家认为白瓷应该是这样子,木雕是那样子,我就把它开发成更全新的方式嘛,开发成另外一个样子。所以,我对每一种材料,都有一定的敏感度。
  • 《台海》:你们的营销方式蛮有趣的,也挺新颖的,在这方面,你有什么心得?
  • 蒋晟:心得还提不上,毕竟我们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品牌,我们知道我们不是要走工艺大师路线,是要往艺术方面走,所以,我们会自然地走到时尚业,或者是画廊业,或是比较时尚的媒体,包括我很多朋友是做时尚的,我们自然就会往那个方向走。可能外界看我们,这营销挺有趣的,毕竟是传统行业的一个势起。去年,我跟服装设计师合作,走了一场秀,今年9月份会在米兰,和另外一个服装设计师,有一个双人展,我们展览的概念就会提出一些很有趣的中国元素,然后在里面做呈现。
  • 《台海》:佛像雕塑与服装做跨界结合,这个形式真的蛮新颖、另类的。
  • 蒋晟:所以,你刚刚提到,真的要算营销的话,我们的策略基本上是这样子。在各个行业之间互看,你是做时尚的,我是做传统雕塑的,我们两个合作,行业之间的媒体就会互看,我们现在的方向是这样子,未来的方向也会透过佛像,让很多年轻人,或很多认可我们的人,觉得佛像这件事情不再是陈旧的东西,它是一个可以跟时尚结合,可以跟艺术结合,可以跟任何事情结合的一个非常酷的元素。
  • 《台海》:在业界,从事佛像雕塑创作的80、90后多吗?
  • 蒋晟:还是比较传统。
  • 《台海》:是以60、70为主力军吗?
  • 蒋晟:它是行业的传统,不是年龄的传统。我有朋友家里是做象牙雕刻的,朋友回家继承了父辈原来的厂,在做很传统的东西,我周边有很多同龄人,他们也在做佛像,但可能对他们来讲,他们的成就感是走工艺大师这条路的,所以,工作方式就差很多。
  • 谈期许:做可传世的佛像
  • 《台海》:你之前提到,蒋家班不是要走工艺大师路线,是要往艺术方面发展,是不是?
  • 蒋晟:我们会比较往一个商业品牌的方向去运作,我一直觉得工艺大师是很孤独的系统。你一个工艺大师,你可能评上市级、省级或者国家级,作品的价格不断地往上提,这样会给人家一个误导,你的作品只能是有一个价格跟你对应,别人没有办法从你的作品中找到更多的价值。但是我们去参观国外的很多博物馆,就会知道,好的作品不是用金钱去衡量的,而是谁收藏了它,谁报道了它,它在历史上有什么学术价值等方面来衡量的。其实,这样的佛像我们做出来才有意义。这其实是一种良好的商业方式,让更多人可以请到你的佛像,你就可以把你的价值放在一个历史的地位里面,而不是金钱的社会里面。
  • 《台海》:这样的话,你对自己的品牌有一个什么样的期许?有什么参考的标杆?
  • 蒋晟:现在还没有把佛像当成一个品牌来运营,但是,我们参考的品牌一直是博物馆品牌,我们是想往博物馆方面靠,因为从古至今,博物馆就是文物的中介者。每个朝代做好的东西才会进入博物馆,所以,我们在接下来的所有时间,都会朝着博物馆方向去营销,包括运作方式也是。我们对我们的作品有严格的资料收集、定位、呈现方式,我们都是用博物馆的方式运营,比如打灯、保养、简介、解说、讲座,我们的商业标杆是博物馆
  • 《台海》:决定走不往艺术大师发展,而是走博物馆品牌方面,是受到父亲影响吗?
  • 蒋晟:这是自己的观察,就我看来,这行业只能往这个走,不然往哪里走都怪。其实,寺庙也是博物馆。所以,蒋家班2013年建立时就确定要走博物馆这个方向。蒋家班最主要的理念是做可传世的佛像,不管在艺术价值上,还是人文价值上,我们都希望,我们做的佛像能一辈辈传下去。
  • 《台海》:从2009年决定从事佛像雕塑创作,你觉得自己变化最大的是什么?
  • 蒋晟: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反过来问,应该说,你不变的是什么?我的兴趣爱好一直很多,但从大学毕业到现在,我一直在收这些东西,一直在努力把自己“变笨”。我有很好的想法,我刚开始不去想它,很多我觉得非常酷的想法、事情,我也开始收起来,存起来,最后实现在佛像上。我不想变的东西是做佛像这件事,还有,我的一些施加在佛像上的观念。我本身是学当代艺术的,如果不选择佛像雕刻创作的话,我现在可能是一个装置艺术家,做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但自从大学毕业后,我把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都收起来,都藏起来,把注意力集中在佛像雕刻创作上。[7]

相关视频

雕塑家-蒋晟

作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