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蒋梦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蒋梦麟
蒋梦麟
原文名 Jiang Menglin
出生 1886年1月20日
浙江余姚
逝世 1964年6月19日
国籍 中国
别名 梦熊,兆贤,孟邻
职业 教育家
知名作品 《西潮》
《中国教育原则之研究》

'蒋梦麟〔'1886年1月20日-1964年6月19日〕,原名梦熊,字兆贤,号孟邻,浙江余姚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

曾参加科举考试并中秀才,1912年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育学本科毕业 ,随后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杜威,并获得哲学及教育学博士学位。曾任国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长、行政院秘书长,也是北京大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1949年随国民党政权去台湾。

人物生平

1886年1月20日,生于浙江余姚蒋村。出生时他父亲梦见一只熊来到他家,便给他起名梦熊。

1892年入私塾。

1898年,入绍兴中西学堂,蔡元培正好是那里的"监督"(相当于校长)。

1899年随家迁往上海,入天主教学校读英文。

1900年,因义和团运动起,举家迁回余姚,在余姚城某校习英文、算术。

1901年,到杭州一教会学校习英文,后因学潮全体学生离校。

1902年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前身为求是学院),因闹学潮被列入黑名单,改名梦麟。。

1903年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学习,次年中秀才。

1904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

1908年8月赴美留学。

1912年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随后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杜威,攻读哲学和教育学 。

1917年3月,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商务印书馆担任《教育杂志》编辑和《新教育》杂志主编,并协助孙中山制定实业计划。

1919年初,蒋梦麟被聘为北京大学教育系教授。五四运动爆发后,受蔡元培委托,代理北大校长。 同年9月,蔡元培返回北大,聘他为教育学教授兼总务长。

1927年,出任浙江临时政治会议委员兼秘书长,8月,任国立第三中山大学(1928年改为国立浙江大学)校长。

1928年,接替蔡元培出任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大学院改为教育部后,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部长。

1945年8月,蒋梦麟辞去北京大学校长,同时退出西南联大,由胡适继任。

1949年去台湾,主持"农业复兴委员会"。

1951年,率先提出人口节育问题。

1958年,因为台湾农村的复兴作出的贡献获得菲律宾政府颁发的"麦赛赛奖"。

1959年,呼吁"让我们面对日益迫切的台湾人口问题",主张节育、限制人口成长,遭到指责、诽谤和谩骂。

1964年6月19日,因肝癌病逝于台湾台北,终年78岁。

‘无大臣之风’? 黯然离职

一九二八年十月,蒋梦麟被任命为教育部部长,但只有短短的两年,一九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他突然辞去教育部长之职。他在回忆录《西潮》一书中说:“我以中央大学易长及劳动大学停办两事与元老们意见相左,被迫辞教育部长职。在我辞职的前夜,吴稚晖先生突然来教育部,双目炯炯有光,……他老先生问我中央、劳动两校所犯何罪,并为两校诉冤。据吴老先生的看法,部长是当朝大臣,应该多管国家大事,少管学校小事。最后用指向我一点说道:‘你真是无大臣之风。’我恭恭敬敬站起来回答说:‘先生坐,何至于是,我知罪矣。’第二天我就辞职,不日离京,回北京大学去了。刘半农教授闻之,赠我图章一方,文曰‘无大臣之风’。”

一般对蒋梦麟的辞职都以偶发事件视之,其实这其中暗潮汹涌,内幕重重。回顾二0年代中后期的教育界,可说是派系林立,有留法派,以李石曾、张乃燕(国民党元老张静江之侄)为代表,有欧美派,以蔡元培、蒋梦麟为代表,有留日派,以丁惟汾、经亨颐为代表,以及本土派,则是未出国门的。由于利益和教育理念的不同,四派之间时常发生摩擦,蒋梦麟作为教育部的掌门人,不幸也卷入到这场无止境的“恶斗”当中。

其实蒋梦麟在回忆这件往事时,也说:“我当时年壮气盛,有决策,必贯彻到底,不肯通融,在我自以为励精图治,在人则等于一意孤行。我本世居越中,耳濡目染,颇知绍兴师爷化大为小化小为无的诀窍。今背道而驰,自然碰壁。武力革命难,政治革命更难,思想革命尤难,这是我所受的教训。”是颇堪玩味的。[1]


人物评价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蒋梦麟是一位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蒋梦麟关于教育方面的论文,大部分写于"五四"前后。他站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立场上,批判封建主义的"牧民教育",反对德、日的军国主义教育,提倡自由主义的资产阶级平民主义教育。由于后来忙于北京大学的校务,他从事学术研究的时间减少了。但他在教育实践中却坚持贯彻他的教育思想。尤其是蔡元培关于大学教育的主张和"学术自由"的原则,他在北大任职期间更是谨记在心,遵照执行。他晚年在《新潮》一书中深情地回忆道:"著者大半光阴,在北京大学度过,在职之年,但知谨守蔡校长余绪,把学术自由的风气,维持不堕。

人物影响

作为北京大学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 ,蒋梦麟把一生的大部精力投之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和北大的建设。

蒋梦麟发展了教授治校的原则。他吸取美国一些大学的管理经验,强调层层分工,各司其职。他提出"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的管理方针。原属各学院的教务和事务等工作,改由学校秘书处和课业处负责,改变了过去教授兼任各种事务的现象,使教授得以专心治学与教学。同时,他严格限制教师在校外兼课,使教授有充分时间研究和积蓄学问。

从20年代初至30年代,蒋梦麟与蔡元培、胡适、傅斯年等人一道,艰苦地致力于北大中兴,使北大由乱到治,由衰至兴,逐步成为全国学术之中心。使北大人才云集,学术繁荣,推动教学与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些教授的科研成果已在国内外学术界处领先地位,并且逐年培养出大批高质量人才。

婚姻观

蒋梦麟将男女关系概括为三种:一曰狗皮膏药,二曰橡皮膏药,三曰氢气球。所谓狗皮膏药,贴时不容易,撕开也痛,旧式婚姻之谓也。橡皮膏药贴时方便,撕开也不难,普通婚姻之类也。至于摩登者流,男女双方均得时时当心,稍有疏忽即行分离,正似氢气球然。


二婚 沦为知识界笑谈

      1936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蒋梦麟迎娶陶曾谷女士,在北平举办婚礼,邀请胡适做证婚人。可是胡适的妻子江冬秀因为蒋梦麟为娶陶曾谷遗弃原配,不赞成胡适为两人证婚,把大门一关,就是不让他出去。原来,蒋梦麟为继娶陶曾谷而与原配离异,在江冬秀看来,蒋梦麟道德上是有愧的。胡适只能跳窗“脱逃”,成其美事。   蒋陶联姻最大的压力还不在蒋梦麟与原配离异,而是他迎娶的陶曾谷是其莫逆之交兼同事高仁山的遗孀。高仁山先后执教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并在北京大学创立教育系。1928年,高仁山被奉系军阀杀害于天桥刑场。高仁山死后,蒋梦麟对其妻陶曾谷照顾备至。尽管蒋梦麟使君有妇,但陶曾谷的处境令他同情,长期的照顾和相处,感情慢慢发生了变化,两人互生爱意,坠入爱河。婚礼上,蒋梦麟答谢宾客时表示:“我一生最敬爱高仁山兄,所以我愿意继续他的志愿去从事教育。因为爱高兄,所以我更爱他爱过的人,且更加倍地爱她,这样才对得起亡友。”这一说辞成为当时知识界的一大笑谈。


三婚 晚节不保

蒋梦麟在晚年时迎来了他的最后一次婚姻,这次的妻子是徐贤乐。徐贤乐(1908-2006),是江苏无锡人,系出名门。曾祖父徐寿是晚清著名的科学家。父亲徐家保曾任上海格致书院董事。徐贤乐是徐家幺女,长得非常漂亮, 徐贤乐的前夫是杨杰(1889-1949,字耿光,云南大理人,官至陆军中将,加上将衔,是著名的军事家, 与徐贤乐在重庆结婚。但在结婚七个月后,两人就因银钱问题而以离婚收场。

一九五八年,蒋梦麟的夫人陶曾谷因病去世,夫人去世后,蒋梦麟非常落寞,1960年在圆山饭店的一次宴会中,透过媒人介绍,他认识了徐贤乐。[2]

1960年,徐贤乐〔48岁〕风华正茂,此时,蒋梦麟已经74岁,他像著了魔一样,老夫聊发少年狂,开始追求徐贤乐。但包括宋美龄、陈诚、胡适这种重量级人物和好友,对这段婚姻均不看好,胡适还对蒋梦麟反复规劝,但蒋梦麟陷入太深,一意孤行。1961年,蒋梦麟不顾好友的反对,毅然与徐贤乐结成了夫妻。然而,徐贤乐婚后却索取无度,又对丈夫缺乏照顾,蒋梦麟摔倒骨折,住院治疗,徐贤乐却不肯照料,还迁走户口,拿走蒋梦麟家里的东西,后来夫妻分居,闹到为离婚打官司的境地[3]

1963年1月23日,蒋梦麟委托婚礼的证婚人、台湾有名的大律师端木恺致信徐贤乐,表示"由于两人的生活习惯、思想志趣无一相同,相处愈久,隔阂愈深,此次折骨就医,彼此意见更多不合",经多日考虑后"决定分居",但是可以每月给徐贤乐新台币3000元。这一提议遭到了徐贤乐的拒绝。2月8日,蒋梦麟再经端木恺发出第二封信,指责徐贤乐擅自领去其应得之利息、股息。4月10日,蒋梦麟正式以"不堪徐娘虐待之苦"向台北地方法院正式请求离婚,继而又专门举行记者招待会。

风烛残年 郁郁而终

此时蒋梦麟已是风烛残年,腿伤未愈,体质孱弱,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当场老泪纵横:"我坚决要和徐女士离婚,我有道理,也有原因的。我已是望百之年的老人了,在社会上做了几十年的事,也不是小孩子,岂会这么容易受人挑拨?""到现在一年多,我失望了,我受到人生所不能忍的痛苦:家是我痛苦的深渊,我深深地后悔没有接受故友胡适之先生(此时胡适已经去世)的忠告,才犯下了错误。我愧对故友,也应该有向故友认错的勇气,更要拿出勇气来纠正错误。在经过亲友调处不谐之后,才毅然向法院起诉请求离婚,以求法律的保障。"

对于蒋梦麟的这些做法,徐贤乐也不甘示弱。她以"我与蒋梦麟"为题不断在报刊上发表文字,否认她与蒋梦麟已经构成了离婚的条件。徐贤乐的反诉条理清明,也不能不算离婚官司中的好文章。尤其对"侵渎先室"的反驳,列举出蒋先生当年婚中恋慕陶女士,与原配夫人分居,后陶女士下嫁原告,"故原告此所谓'先室'究指何人,已滋抗告"。对于蒋在离婚书中说"指责她趁著蒋开刀之际把存折、股票、土地过户",她的回答也算工整,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小儿女撒娇之态:"当初你说的,你的东西都归了我,所以我今天做的无非是照著你的意愿做罢了。"

1964年1月23日,这场旷日持久、轰动台湾岛的离婚官司,最终经人调解而息讼,蒋徐二人协定离婚,由蒋支付给徐赡养费50万元。尘埃落定后仅仅半年,6月19日,蒋梦麟便因肝癌病逝,终年78岁。[4]


主要作品


著作

《西潮》[5](英文自传,后译为中文)

《孟邻文存》

《谈学问》

《文化的交流与思想的演进》

《新潮》

论文

《中国教育原则之研究》(博士论文)

《高等学术为教育之基础》

《过渡时代之思想与教育》

《个人之价值与教育之关系》

《世界大战后吾国教育之注重点》

《改变人生的态度》

《和平与教育》

《新旧与调和》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