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蒙古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蒙古鴴
Lesser Sand-Plover

Hiyashi Haka拍攝
圖片來自flickr

基本資料

學名     Charadrius mongolus

目/科/屬  鴴形/鴴/鴴

遷徏狀態   過境鳥

普遍性    普遍

體長/體重  18-21cm/39-110g

別名:蒙古沙鴴,雌雄略異。虹膜暗褐色。嘴黑色,其長度約等於嘴基至眼的長度。腳黑褐至暗綠褐色。

指名亞種mongolus

  • 雄鳥繁殖期
  • 頭至後頸紅褐色,體背為一致的灰褐色。前額白、有黑"T"形紋斑。眼先至耳羽黑、形成黑色寬過眼帶。
  • 喉及前頸白色。胸帶栗紅色範圍大延伸至上腹及脇。頸下和胸帶之間有黑線隔開。腹以下白色。

勘察加亞種stegmanni雄鳥繁殖期似指名亞種,胸帶上緣黑邊略細,但白色前額中間黑線較粗。

西藏亞種atrifrons雄鳥繁殖期前額全黑。

  • 雌鳥似雄鳥,但羽色較黯淡,臉黑色部分被暗褐色取代,胸帶上緣黑邊無或不顯著。
  • 非繁殖期體上為單調的灰褐色,白眉線明顯、與白色前額相連,過眼帶灰褐色,胸帶轉灰褐色,有時只以頸側斑塊呈現。
  • 亞成鳥似非繁殖期,但羽色偏黃褐色,體背有淡色羽緣。
  • 飛行時,有白翼帶。腳末超出於羽端。

棲地&習性

乾旱的內陸地區,及石質地以及河流,鹽湖或淡水湖。

成小群活動。奔跑速度快,警戒心強,經常抬頭張望,受驚嚇時成群低飛到不遠處,繼續逼近時,則快速曲折飛行逃離。

可用數據很少。主要是甲蟲,還有其他昆蟲,例如白蟻,蚱蜢和蟲子;蝸牛和種子。

繁殖

一般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鋪設,但從5月中旬開始在帕米爾高原鋪設。

保育

不受全球威脅(最不關注)。

鳴聲

飛行時發出的短促尖銳的“drrrit” 或擅抖“奇利-”聲。

外觀相似性

鐵嘴鴴體型較大,頭形較寬,嘴及腳較長,腳較黃。飛行時,白翼帶較顯著,腳超出於羽端。。

分佈

亞種和分佈

參考書目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視頻

メダイチドリ Lesser Sand Plover (Charadrius mongolus)
蒙古鴴, Lesser sand plover, メダイチドリ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