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蒙自藜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蒙自藜芦(学名:Veratrum mengtzeanum Loes.)是百合科、藜芦属植株高可达2米。根多数,肉质,圆柱形,丛生状,远离;叶片长带状,绿色,背面淡绿色,无毛,先端渐尖,无柄,下部的叶具抱茎的鞘筒,圆锥花序塔状,花序轴、花梗和小苞片均被疏或密的白色绒毛;每一侧枝下的叶状苞片无毛。花两性和雄花单性,雄花常分布在侧枝的上部;花梗斜伸,常粗壮;小苞片绿色,卵舟状,短于花梗;花被阔钟状、浅碟状,后期为辐状,花被片近相等,外面淡绿色,内面白色或绿白色、外轮的倒卵状披针形或长圆形,内轮的线状长圆形,花丝淡绿色,花药黄色,横肾形,背着,顶部缝裂后展开呈圆盘状,花粉金黄色;子房绿色,三棱柱形,蒴果黄绿色,上举,压扁后长方形;种子周围具不等宽的白色膜翅,连翅呈长圆形,先端钝圆,7-8月开花,11月果成熟。

分布于中国贵州、云南,生于海拔1100-2800米的石灰岩山灌丛、松林或草坡。

蒙自藜芦的全草用以灭蛆。有大毒,内服慎用。根及根状茎入药。消肿止痛,活血止血,催吐。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疼痛,骨折,截瘫,癫痫,外伤出血。

形态特征

植株高1-2米。茎基部4-5厘米围以棕褐色带网眼的纤维网或浅白色的膜质鞘。根多数,肉质,圆柱形,粗2-3毫米。叶6-8枚,下部的5-6枚近基生,丛生状,上部的2-3枚茎生,远离;叶片长带状,绿色,背面淡绿色,无毛,长30-60厘米,宽1-3(-5)厘米,先端渐尖,无柄,下部的叶具抱茎的鞘筒,茎生叶基部半抱茎而不具鞘筒。

圆锥花序塔状,长15-50(-90)厘米,宽8-20(-30)厘米,侧生总状花序(侧枝)多或少,最下的长6-10(-20)厘米,有花8-20朵;顶生总状花序长7-15厘米;花序轴、花梗和小苞片均被疏或密的白色绒毛;每一侧枝下的叶状苞片长9-3厘米,无毛。花两性和雄花单性,雄花常分布在侧枝的上部;花梗长1.3-1.8厘米,斜伸,常粗壮;小苞片绿色,卵舟状,长5-8毫米,宽3-4毫米,短于花梗;花被阔钟状、浅碟状,后期为辐状,花被片6,近相等,外面淡绿色,内面白色或绿白色、内面中部具一段长1-2毫米的深黄绿色横带(蜜腺带),外轮的倒卵状披针形或长圆形,长达1.1厘米(鲜时),宽4-5毫米;内轮的线状长圆形,宽3毫米;花丝淡绿色,无毛,长6-7毫米,花药黄色,横肾形,背着,顶部缝裂后展开呈圆盘状,花粉金黄色;子房绿色,三棱柱形,长4.5毫米,花柱3,雄花中无退化子房。蒴果黄绿色,上举,压扁后长方形;基部稍狭,顶部平截,长2厘米,宽8毫米;种子每室5,周围具不等宽的白色膜翅,连翅呈长圆形,先端钝圆,长7毫米,宽4毫米。花期7-8月,果11月成熟。

主要价值

蒙自藜芦的全草用以灭蛆百。有大抄毒,内服慎用。

蒙自藜芦的根及根状茎入药。消肿止痛,活血止血,催吐。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疼痛,骨折,截瘫,癫痫,外伤出血。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近危(NT)。

近种区别

蒙自藜芦花大,质地厚,外被内面中部有一暗黄绿色蜜腺带,花梗长等度特征易于该属其它种区别。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贵州、云南(中甸、丽江、宁蒗、昆明、罗平、砚山、蒙自、石屏的永德和思茅),生于海拔1100-2500(-2800)米的石灰岩山灌丛、松林或自草坡。[1]

育植技术

选地和整地:在气温偏低,湿度较大的地区,选择肥沃、潮湿的土壤栽培,不粘土或贫脊土壤栽培,在播种或移栽前,将选好的土地深翻、整细、耙平、作畦。

选种和育苗:于10月中下旬,选种与播种结合,在采选成熟的种子后即可播种。准备种子1-1.5千克,将选好的种子混入拌有人畜粪尿的草木灰中。使成为种子灰土壤要做到细碎平整,并开好130厘米宽的畦。播种时在畦上开横沟,沟距22-25厘米,宽约10厘米,深约3厘米,将种子灰均匀地撒播在沟内,再盖厚约1厘米的细土即可。

移栽:播种育苗的翌年冬初倒苗后进行。移栽时按行距22-26厘米开横沟,沟7厘米,然后按7-10厘米的株距定植。

田间管理:育苗期见草就拔,并注意抗旱防涝。定植后每年中耕除草3-4次,春季出苗后,施人畜粪尿水1次。冬季倒苗后,施土杂肥或草木灰1次。

采收加工:栽培至2-3年,于5-6月未抽花茎时或秋末冬初、茎叶开始枯黄时采挖。挖取全根,剪除茎叶,去净泥沙,晒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