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花参 (桔梗科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蓝花参 (桔梗科植物) |
蓝花参(学名:Wahlenbergia marginata (Thunb.) A. DC.)为桔梗科蓝花参属的植物。分布于亚洲以及中国大陆的长江流域以南等地,生长于海拔130米至2,8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山坡、沟边和云南。
基本信息
- 中文名; 蓝花参
- 学 名; Wahlenbergia marginata (Thunb.) A. DC.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 亚 纲; 合瓣花亚纲 Sympetalae
- 目; 桔梗目 Campanulales
- 科; 桔梗科 Campanulaceae
- 亚 科; 桔梗亚科 Campanuloideae
- 族; 桔梗族 WAHLENBERGIEAE
- 属; 蓝花参属 Wahlenbergia
- 种; 蓝花参
- 分布区域; 产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广布
目录
1 形态特征
2 药用价值
3 生长环境
4 分布范围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有白色乳汁。根细长,外面白色,细胡萝卜状,直径可达4毫米,长约10厘米。茎自基部多分枝,直立或上升,长10-40厘米,无毛或下部疏生长硬毛。叶互生,无柄或具长至7毫米的短柄,常在茎下部密集,下部的匙形,倒披针形或椭圆形,上部的条状披针形或椭圆形,长1-3厘米,宽2-8毫米,边缘波状或具疏锯齿,或全缘,无毛或疏生长硬毛。
花梗极长,细而伸直,长可达15厘米;花萼无毛,筒部倒卵状圆锥形,裂片三角状钻形;花冠钟状,蓝色,长5-8毫米,分裂达2/3,裂片倒卵状长圆形。蒴果倒圆锥状或倒卵状圆锥形,有10条不甚明显的肋,长5-7毫米,直径约3毫米。种子矩圆状,光滑,黄棕色,长0.3-0.5毫米。花果期2-5月。
药用价值
【来源】桔梗科蓝花参属
【药用】以根或全草入药。
【采摘】秋季采根,春、夏、秋采挖全草,鲜用或晒干。
【性味归经】甘,平。
益气补虚,祛痰,截疟。用于病后体虚,小儿疳积,支气管炎,肺虚咳嗽,疟疾,高血压病,白带。
【用法用量】 0.5~2两。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药材性状
本品长10~30厘米或过之,根细长,稍扭曲,有的有分枝,长达10厘米,直径0.3~0.7厘米,棕褐色或浅棕黄色,具纵皱纹;断面黄白色。茎纤细,近基部分枝。叶互生,无柄,叶片常皱缩,展平后呈条形或倒披针状卵形,长1~3厘米,宽0.2~0.4厘米,灰绿色或棕绿色。
花单生于枝顶,浅蓝紫色。蒴果倒圆锥形,长约6~8毫米;种子多数,细小。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以根粗、茎叶色绿者为佳。
生长环境
生于低海拔的田边、路边和荒地中,有时生于山坡或沟边,在云南可达海拔2800米的地方。
分布范围
产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广布。模式
标本采自日本。
关于这个种的名称和分布范围问题,这里简述一下。过去亚洲的这个种都定为 W. gracilis (Forst. f.) Schrad. (=Campanula gracilis Forst. f. 1786),但其模式产地为南半球的新喀里多尼亚岛或新西兰(有争议)。
1929年,Nannfeldt 正确地把亚洲这种植物的名称改为名称(模式标本采自日本),他认为亚洲植物与南半球植物属于不同种。很显然,不管这两个种名分合如何,我们的植物都应采用W. marginata这一名称,因它记载较早 (1784),有人主张把南半球的W. gracilis也归隶于W. marginata中,作为一个变种,称为W. marginata var. australis Hh。《新西兰植物志》第一卷 (1961) 所记载的W. gracilis 确实与亚洲植物很一致。
但分合意见尚不统一,故关于本种分布区,我们暂写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1]
参考文献
- ↑ 蓝花参 要是我现在十八岁就好了,花草有故事, 19-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