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蔓荊子炮製方法與標準

蔓荊子炮製方法與標準

目錄

【藥材來源】

蔓荊子為馬鞭草科植物單葉蔓荊Vitex tri foliaL var.simplicifolia Cham.或蔓荊Vitex tri foliaL.的乾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除去雜質,曬乾。

【古代炮製方法】

南北朝劉宋時代有去白膜酒浸蒸(《雷公》)的方法。宋代增加了炒熟、單蒸、酒煮(《聖惠方》)等炮製方法。元代除蒸法外,又有炒黑(《丹溪》)的要求。明代有微炒(《普濟方》)、酒炒(《粹言》)的方法。清代有酒蒸炒(《備要》)、略炒(《辨義》)、酒浸蒸熬干(《害利》)等法。

【現代炮製方法】

  1、蔓荊子: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篩去灰屑。用時搗碎。   2、炒蔓荊子:取淨蔓荊子,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加熱,炒至顏色加深,取出晾涼,揉搓去膜,篩淨灰屑。用時搗碎。

【飲片性狀】

蔓荊子呈球形,直徑4~6毫米;表面灰黑色或黑褐色,被灰白色粉霜狀茸毛,有縱向淺溝4條,頂端微凹,基部有灰白色宿萼及短果梗;萼5齒裂,其中2裂較深,密被茸毛;體輕,質堅韌,不易破碎。橫切面可見4室,每室有種子1枚;氣特異而芳香,味淡微辛。炒蔓荊子表面顏色加深,無白膜(宿萼)及果柄。

【質量標準】

蔓荊子雜質不得過2%,水分不得過14.0%,總灰分不得過7.0%,醇浸出物不得少於8.0%,含蔓荊子黃素不得少於0.030%。炒蔓荊子水分不得過7.0%,總灰分不得過7.0%,浸出物不得少於8.0%,按乾燥品計算,含蔓荊子黃素不得少於0.030%。

【炮製目的】

蔓荊子味苦、辛,性微寒。歸膀胱經、肝經、胃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的功能。   生品微寒而辛散,長於疏散風熱,用於風熱頭痛、頭昏,目赤腫痛。炒後辛散作用和寒性趨於緩和,長於升清陽之氣和祛濕止痛,常用於耳目失聰,風濕痹痛。

【應用選擇】

  1、生用   (1)風熱感冒:常與菊花、川芎、防風、石膏等配伍,用於風熱所引起的頭痛、頭昏及偏頭痛,如菊芎飲(《上池秘錄》)。頭風頭痛可與川芎、藁本等同用;《千金》治頭風則單用本品酒浸服。若高血壓頭痛偏熱型的可與鈎藤、菊花、白芷、薄荷同用,如蔓荊子湯(《中藥臨床應用》)。   (2)風熱目赤:常與菊花、白蒺藜、黃芩、防風、梔子等同用,能散肝經風熱,用於風熱犯目,赤腫疼痛,如洗肝明目散(《回春》)。   2、制用   (1)耳目失聰:若中氣不足,清陽不升,耳聾目障者,常與人參、黃芪、葛根、升麻等同用,有升發清陽,補中益氣作用。   (2)風濕痹痛:用於因風濕引起的肢體酸麻拘攣,肌肉、關節疼痛,活動不便,常與羌活、防風、威靈仙、當歸、蒼耳子等配伍,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作用。

【現代研究】

蔓荊子含揮髮油、微量生物鹼、蔓荊子黃酮苷、維生素A及γ-氨基丁酸等,這些成分遇高溫可被破壞。加熱炮製對蔓荊子的浸出效果和化學成分及鎮痛作用均有一定影響。   實驗以水煎出物和醇浸出物為指標,對蔓荊子生品、炒黃品、炒焦品進行比較,結果表明,水煎出物及不同濃度醇浸出物含量是生品>;炒黃品>;炒焦品。認為蔓荊子炒後並不利於成分的煎出。又有實驗以生品及各炮製品的藥材與粗顆粒進行比較,結果微炒搗碎品水浸出物比其他各樣品含量高。炒焦品、炒炭品的水浸出物含量皆低於生品。另有實驗以水溶性浸出物為指標,對蔓荊子生品及生碎品,炒黃品及炒黃碎品分別進行比較,結果生品為6.72%,炒品為7.29%,生碎品為10.71%,炒碎品為12.23%,認為蔓荊子炒黃搗碎品確能提高煎出效果。蔓荊子生品及各炮製品揮髮油的含量是:生品>微炒品>炒焦品>炒炭品。揮髮油薄層層析圖譜顯示,生品與各炮製品基本相似,但各樣品斑點的顏色和大小各不相同,炒炭品出現了其他樣品未有的紫紅色斑點。對蔓荊子及其炮製品中的總黃酮進行測定。結果表明,蔓荊子隨炒製程度加重,炒制時間延長,總黃酮含量出現先上升而後下降的變化。炒焦品的總黃酮含量最高,炒炭品次之,微炒和生品含量最少。   採用熱板法作小鼠鎮痛實驗,結果表明,各炮製品均能顯著提高痛閾,但生品明顯地強於炒製品,醇提取物明顯地強於水提取物。根據蔓荊子有關炮製文獻記載,結合實踐經驗,有人提出了改進的炮製工藝,即取淨蔓荊子加10%黃酒(或5%的白酒)拌潤,待酒被吸盡後,取出攤曝干或微火炒後再攤晾至干。用前切片或搗碎。

【附】

  1、近代的炮製方法還有酒制、制炭、蜜制、蒸製等。   2、文獻摘錄「凡使,去蒂子下白膜一重,用酒浸一伏時後蒸,從巳至未出,曬乾用」(《雷公》)。「破,以酒炒過入煎,今人往往不研不炒而用之,多不見效」(《粹言》)。

【總結】

蔓荊子的炮製方法較簡單,最初是去白膜酒蒸,以後歷代都以酒作輔料,但具體方法不完全一樣。炒法和單蒸始於宋代,但只有炒法為現今的主要炮製方法;其他炮製方法雖然延續了下來,但應用並不廣泛。其中酒製法不僅古代應用廣泛,現今仍然值得深入研究。   蔓荊子的炮製研究目前還不深入,且研究結果和認識也不一致,這可能與粉碎度、炒制火候的掌握、煎煮條件不一致等多種因素有關,故尚無充分依據否定蔓荊子的炒制方法。   在臨床上,蔓荊子常用於疏散風熱和清利頭目,故多生用,並需搗碎。治耳目失聰屬於中氣虛者故宜炒用,以免過於辛散耗氣;但若風熱上擾,阻塞耳竅,兩耳重聽,蔓荊子又宜生用,取其性寒味辛,疏風散熱力強,並常與祛風清熱藥同用。蔓荊子古人認為治濕痹拘攣效果甚佳,目前已少用於這方面,但這一功用值得重視。 [1]  

【炮製方法】

1.蔓荊子《雷公炮炙論》:「去蒂子下白膜一重。」《洪氏集驗方》:「洗令淨。」《醫宗金鑒》:「為細末。」現行,取原藥材,去淨雜質,篩去灰屑,用時搗碎。 2.酒蒸蔓荊子《雷公炮炙論》:「凡使,去蒂子下白膜一重,用酒浸一伏時後,蒸,從巳至未,出,曬乾用。」現個別地區有酒拌炒的。 3.蔓荊子炭《丹溪心法):「炒黑色。」現行,取淨蔓荊子置鍋內,用中火炒至焦黑色,及時噴淋清水,滅盡火星,取出,攤晾。 4.炒蔓荊子《太平聖惠方》:「炒熟。」現行,取淨蔓荊子置鍋內,用文火炒至顏色加深,取出晾涼,揉搓去膜,篩淨灰屑。用時搗碎。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