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藏晖楼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藏晖楼主

张黎,又名群芳、字慎明、号藏晖楼主

中国诗书画研究会理事

中国书法家协会专业注册教师

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

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湖北省青年书法家联谊会理事

湖北省硬笔书法家联谊会理事

湖北省硬笔书法家联谊会展赛评审委员

个人简介

藏晖楼主,本名:张黎、又名群芳、字慎明、号藏晖楼主,1975年出生于湖北。张氏家族自古书法人才辈出,自幼受家族影响,酷爱书法艺术,早年拜当代著名书法家、作家、诗人、评论家兰干武先生为师,潜心研习魏碑、汉隶和文学,受益匪浅。又被著名书画家颜之江先生收为入室弟子。在广泛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及历代名家真迹基础上,其书法风格沉雄遒劲、拙内藏巧、朴中见真、渐显气象,耐人咀嚼。现为中国诗书画研究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专业注册教师 、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青年书法家联谊会理事、湖北省硬笔书法家联谊会理事、湖北省硬笔书法家联谊会展赛评审委员、文都教育集团汉墨书院艺术顾问。

诗家常说“功夫在诗外”,习书亦与此同理。其在写字之余,还坚持博览群书,希冀在创作中注入深厚的文化内涵,开创出自己的新路。他近年来发表散文,诗歌数百篇。其中论文“浅析临摹《张猛龙》的体会和浅议《乙瑛碑》的艺术特征”反响巨大。其书法作品多次在国内大展中入展、获奖,作品被众多收藏机构、博物馆和收藏家收藏。《书法报》和《天下人物》对其进行专门报道。

代表作品

浅议《乙瑛碑》的艺术特征

《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百石卒史碑》,又称《孔庙置守庙百石卒碑》、《汉鲁相请置百石卒史碑》、《孔和碑》。现存山东曲阜孔庙同文西门,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立。据《金石萃编》记载,此碑高七尺八寸五分,宽三尺七寸,隶书,共十八行,满行四十字。碑中文字记载了鲁相乙瑛奏请在孔庙内设置守庙官,执掌祭祀事物(礼器)的往返公牍。并有赞辞一章。碑后附汉“钟太尉书;宋嘉佑七年张稚圭按图题记”正书一行。

关于《乙瑛碑》,古人都有许多评价。万径《分隶偶存》称其“字特雄伟,如冠佩玉,令人起敬。”翁方纲说:“骨肉匀适,情文流畅,汉隶最可师法者,不虚也。”明代赵崡说;“其叙事简古,隶法遒劲,令人想见汉人风采,正不必附会元常也。”清代何绍基说:“朴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隶穆之气自在。”方翔题跋曰:“字之方正沉厚,亦是称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我觉得,此中论者,当以何绍基、方翔之言最为贴切,尤以“朴翔捷出”四字最为恰当。

汉代隶书,可谓百花齐放、情态各异。但有一个基本法则,即横平竖直、左右舒展。《乙瑛碑》是汉隶最兴盛时期的代表作品。它既不同于古拙雄厚的《张迁碑》,也不同于秀丽丰润的《曹全碑》。其特点是用笔方圆相济,气度高古曲重,字亦刚健,骨气凝重,为汉碑之名品。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方与圆、刚与柔、曲与直似乎是矛盾的,但是艺术的高妙就在于,通过智慧的方式处理这些矛盾来达成一种和谐之美,《乙瑛碑》在这方面是极其出色的。

我国在改革开放这三十年以来,国势、国力都不断强大。书法在这一时期也迎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局面。书法走向了展厅,其书写效果和要求被凸显出来了,各种形式的书法作品层出不穷,让我们感到激动和欣慰。但另一方面,书法的结体和笔法在继承传统上虽有一定的成绩,可在创新方面(特别是楷书)几乎停滞不前,却让我们感到困惑和尴尬。翻看一些作品集时,我们可发现隶书的发展变化可谓最大。书法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地在形式和技法上做出一些突破。他们从字距大小,文字大小,笔画粗细,墨色浓淡、焦枯等方面做变化,别有一些趣味。然这些一般却是以单字风格为着眼点的书写状态,很多缺乏现代艺术创作必须具备的构成意识和整体意识。虽说有些也符合现代书法创作的审美效果,然作品却很难达到“汉隶”那充满魅力的艺术风格。是故写隶书的虽然代不乏人,名家辈出,但真能突破汉人藩篱的,屈指可数。

汉碑之所以能形成碑刻史上的一座高峰,是因为东汉经师办私学,经学重家法,察举重品行,士大夫好名节。以及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更迭执政擅权,挥霍奢靡,崇丧厚葬,虚伪好名都有直接关系。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也造就了一批文学、书法人才,从而为历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这时期产生了一种新的书体——隶书。汉代的隶书本身还在不断的发展和走向成熟。《乙瑛碑》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乙瑛碑》结体以方正和扁方为主,上齐下平,左舒右展,与其他的汉隶有相同的地方。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用笔上。正如何绍基所言“翔朴捷出”。特别是横画和捺画,收笔出锋,爽朗果敢,如金切玉。如“宰”字之中的横画,粗细均匀,藏锋逆入,中锋行笔,提按稳定,回锋自然。而捺画(常称磔或燕尾),是显示隶书的主要笔法。《乙瑛碑》中捺画主要分为平捺和斜捺,如“圣”字的平捺,落笔藏锋逆入,重按缓慢向右提捺出,力送笔尖,气贯尾端。再如“人”字的斜捺,亦藏锋逆入,中锋向右下行,铺开笔毫向右磔出,锋芒稳重有力,力达磔尾端。其撇画同样精妙。《乙瑛碑》中的撇画主要表现为短撇和长撇两类,短撇分顺写和逆写,如“行”字。长撇如“大”“命”“各”等字,收笔有钩、圆、尖、等不同形态。撇笔法多藏锋逆入,中锋向左下,略快行笔,收笔根据笔画末端要求,稍停顿,或出锋,或回锋收笔,或自然向上提,视各字不同而形态各异。此外,《乙瑛碑》的点画也极有个性,大小、长短,随机应变,灵动而又精神。使其字于庄穆中又见神采飞扬。主要表现为,正点逆锋起笔,稍顿笔即右下运笔,收笔出锋,如“立”字;横点逆锋起笔,转笔右行,回锋收笔,状如短横,如“视”字;竖点藏锋逆入,稍停下行,出锋收笔,如“常”字;斜挑点或露或逆锋入笔,渐行渐提,出锋收笔,如“河”字。还有侧点、捺点、分点、多点等笔法,均错落有致,相互呼应,生动活泼。

清代康有为倡导碑学,他首先把自唐朝以后的楷书仅局限于欧、颜等几家几体狭隘书法观念的笼罩作了尖锐深刻的批判。同时提出了自己开阔的学书思想观念。当谈到《乙瑛碑》康有为说:“至于隶法,气体益多;虚和则有《乙瑛》《史晨》。”清代梁𪩘亦说:“学隶书宜从《乙瑛碑》入手。

《乙瑛碑》字口清晰,波磔明显,这主要是刀刻所致。用毛笔临习时,不可过分强调波磔,否则虽貌似形似,实则入了杨守敬所批评的“庸俗一路”,所书除刀斧痕迹之外,失却了书写的趣味。我觉得临《乙瑛碑》首先要从字的笔画特征上进行分析和分类练习,通过对比学习,逐步了解其要领和风格,注意方与圆、刚与柔、曲与直的有机结合。同时也要注意字体上的参差错落。其次要从碑法上去体会用笔,要体会“刀”法和“笔”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临习过程中勿一味追求波磔分明,要加大笔毫与纸面的接触,力透纸背,形成浑厚之气。避免过于工整,以至于走向俗气一路。最后章法上要注意布白,横成行,竖成列,字距略大于行距,呈森然气象。

《乙瑛碑》是八分隶书完全规范化的极致,隶书看似简单,学起来也易上手。但从艺术创作要求看,这样的作品也显得过于拘谨。初学者由此入手,对于掌握隶书的结构,用笔技法是比较合适的。故人们普遍认为《乙瑛碑》为汉隶之最可师法者。当学有所获时,亦要与其他汉碑,还有帖学等相对照学习,互参互证,融会贯通。这对自己日后风格形成大有裨益。[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