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藏暉樓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藏暉樓主

張黎,又名群芳、字慎明、號藏暉樓主

中國詩書畫研究會理事

中國書法家協會專業註冊教師

湖北省文藝理論家協會會員

湖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

湖北省青年書法家聯誼會理事

湖北省硬筆書法家聯誼會理事

湖北省硬筆書法家聯誼會展賽評審委員

個人簡介

藏暉樓主,本名:張黎、又名群芳、字慎明、號藏暉樓主,1975年出生於湖北。張氏家族自古書法人才輩出,自幼受家族影響,酷愛書法藝術,早年拜當代著名書法家、作家、詩人、評論家蘭干武先生為師,潛心研習魏碑、漢隸和文學,受益匪淺。又被著名書畫家顏之江先生收為入室弟子。在廣泛吸收中國傳統文化及歷代名家真跡基礎上,其書法風格沉雄遒勁、拙內藏巧、朴中見真、漸顯氣象,耐人咀嚼。現為中國詩書畫研究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專業註冊教師 、湖北省文藝理論家協會會員、湖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湖北省青年書法家聯誼會理事、湖北省硬筆書法家聯誼會理事、湖北省硬筆書法家聯誼會展賽評審委員、文都教育集團漢墨書院藝術顧問。

詩家常說「功夫在詩外」,習書亦與此同理。其在寫字之餘,還堅持博覽群書,希冀在創作中注入深厚的文化內涵,開創出自己的新路。他近年來發表散文,詩歌數百篇。其中論文「淺析臨摹《張猛龍》的體會和淺議《乙瑛碑》的藝術特徵」反響巨大。其書法作品多次在國內大展中入展、獲獎,作品被眾多收藏機構、博物館和收藏家收藏。《書法報》和《天下人物》對其進行專門報道。

代表作品

淺議《乙瑛碑》的藝術特徵

《乙瑛碑》全稱《漢魯相乙瑛請置百石卒史碑》,又稱《孔廟置守廟百石卒碑》、《漢魯相請置百石卒史碑》、《孔和碑》。現存山東曲阜孔廟同文西門,桓帝永興元年(公元153年)立。據《金石萃編》記載,此碑高七尺八寸五分,寬三尺七寸,隸書,共十八行,滿行四十字。碑中文字記載了魯相乙瑛奏請在孔廟內設置守廟官,執掌祭祀事物(禮器)的往返公牘。並有讚辭一章。碑後附漢「鐘太尉書;宋嘉佑七年張稚圭按圖題記」正書一行。

關於《乙瑛碑》,古人都有許多評價。萬徑《分隸偶存》稱其「字特雄偉,如冠佩玉,令人起敬。」翁方綱說:「骨肉勻適,情文流暢,漢隸最可師法者,不虛也。」明代趙崡說;「其敘事簡古,隸法遒勁,令人想見漢人風采,正不必附會元常也。」清代何紹基說:「朴翔捷出,開後來雋利一門,然隸穆之氣自在。」方翔題跋曰:「字之方正沉厚,亦是稱宗廟之美,百官之富。」我覺得,此中論者,當以何紹基、方翔之言最為貼切,尤以「朴翔捷出」四字最為恰當。

漢代隸書,可謂百花齊放、情態各異。但有一個基本法則,即橫平豎直、左右舒展。《乙瑛碑》是漢隸最興盛時期的代表作品。它既不同於古拙雄厚的《張遷碑》,也不同於秀麗豐潤的《曹全碑》。其特點是用筆方圓相濟,氣度高古曲重,字亦剛健,骨氣凝重,為漢碑之名品。從認識論的角度看,方與圓、剛與柔、曲與直似乎是矛盾的,但是藝術的高妙就在於,通過智慧的方式處理這些矛盾來達成一種和諧之美,《乙瑛碑》在這方面是極其出色的。

我國在改革開放這三十年以來,國勢、國力都不斷強大。書法在這一時期也迎來了一個空前繁榮的局面。書法走向了展廳,其書寫效果和要求被凸顯出來了,各種形式的書法作品層出不窮,讓我們感到激動和欣慰。但另一方面,書法的結體和筆法在繼承傳統上雖有一定的成績,可在創新方面(特別是楷書)幾乎停滯不前,卻讓我們感到困惑和尷尬。翻看一些作品集時,我們可發現隸書的發展變化可謂最大。書法家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地在形式和技法上做出一些突破。他們從字距大小,文字大小,筆畫粗細,墨色濃淡、焦枯等方面做變化,別有一些趣味。然這些一般卻是以單字風格為着眼點的書寫狀態,很多缺乏現代藝術創作必須具備的構成意識和整體意識。雖說有些也符合現代書法創作的審美效果,然作品卻很難達到「漢隸」那充滿魅力的藝術風格。是故寫隸書的雖然代不乏人,名家輩出,但真能突破漢人藩籬的,屈指可數。

漢碑之所以能形成碑刻史上的一座高峰,是因為東漢經師辦私學,經學重家法,察舉重品行,士大夫好名節。以及漢中期以後外戚、宦官更迭執政擅權,揮霍奢靡,崇喪厚葬,虛偽好名都有直接關係。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也造就了一批文學、書法人才,從而為歷史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這時期產生了一種新的書體——隸書。漢代的隸書本身還在不斷的發展和走向成熟。《乙瑛碑》便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之一。

《乙瑛碑》結體以方正和扁方為主,上齊下平,左舒右展,與其他的漢隸有相同的地方。其獨特之處,主要表現在用筆上。正如何紹基所言「翔朴捷出」。特別是橫畫和捺畫,收筆出鋒,爽朗果敢,如金切玉。如「宰」字之中的橫畫,粗細均勻,藏鋒逆入,中鋒行筆,提按穩定,回鋒自然。而捺畫(常稱磔或燕尾),是顯示隸書的主要筆法。《乙瑛碑》中捺畫主要分為平捺和斜捺,如「聖」字的平捺,落筆藏鋒逆入,重按緩慢向右提捺出,力送筆尖,氣貫尾端。再如「人」字的斜捺,亦藏鋒逆入,中鋒向右下行,鋪開筆毫向右磔出,鋒芒穩重有力,力達磔尾端。其撇畫同樣精妙。《乙瑛碑》中的撇畫主要表現為短撇和長撇兩類,短撇分順寫和逆寫,如「行」字。長撇如「大」「命」「各」等字,收筆有鈎、圓、尖、等不同形態。撇筆法多藏鋒逆入,中鋒向左下,略快行筆,收筆根據筆畫末端要求,稍停頓,或出鋒,或回鋒收筆,或自然向上提,視各字不同而形態各異。此外,《乙瑛碑》的點畫也極有個性,大小、長短,隨機應變,靈動而又精神。使其字於莊穆中又見神采飛揚。主要表現為,正點逆鋒起筆,稍頓筆即右下運筆,收筆出鋒,如「立」字;橫點逆鋒起筆,轉筆右行,回鋒收筆,狀如短橫,如「視」字;豎點藏鋒逆入,稍停下行,出鋒收筆,如「常」字;斜挑點或露或逆鋒入筆,漸行漸提,出鋒收筆,如「河」字。還有側點、捺點、分點、多點等筆法,均錯落有致,相互呼應,生動活潑。

清代康有為倡導碑學,他首先把自唐朝以後的楷書僅局限於歐、顏等幾家幾體狹隘書法觀念的籠罩作了尖銳深刻的批判。同時提出了自己開闊的學書思想觀念。當談到《乙瑛碑》康有為說:「至於隸法,氣體益多;虛和則有《乙瑛》《史晨》。」清代梁巘亦說:「學隸書宜從《乙瑛碑》入手。

《乙瑛碑》字口清晰,波磔明顯,這主要是刀刻所致。用毛筆臨習時,不可過分強調波磔,否則雖貌似形似,實則入了楊守敬所批評的「庸俗一路」,所書除刀斧痕跡之外,失卻了書寫的趣味。我覺得臨《乙瑛碑》首先要從字的筆畫特徵上進行分析和分類練習,通過對比學習,逐步了解其要領和風格,注意方與圓、剛與柔、曲與直的有機結合。同時也要注意字體上的參差錯落。其次要從碑法上去體會用筆,要體會「刀」法和「筆」法之間的區別和聯繫,臨習過程中勿一味追求波磔分明,要加大筆毫與紙面的接觸,力透紙背,形成渾厚之氣。避免過於工整,以至於走向俗氣一路。最後章法上要注意布白,橫成行,豎成列,字距略大於行距,呈森然氣象。

《乙瑛碑》是八分隸書完全規範化的極致,隸書看似簡單,學起來也易上手。但從藝術創作要求看,這樣的作品也顯得過於拘謹。初學者由此入手,對於掌握隸書的結構,用筆技法是比較合適的。故人們普遍認為《乙瑛碑》為漢隸之最可師法者。當學有所獲時,亦要與其他漢碑,還有帖學等相對照學習,互參互證,融會貫通。這對自己日後風格形成大有裨益。[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