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藜蒿炒腊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藜蒿炒腊肉是一道著名的汉族名菜,属于赣菜系列,其主料藜蒿产自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盛产。藜蒿炒腊肉以其“脆嫩爽口,醇香柔润”的特点。在所有蔬菜与腊肉的组合中,要数藜蒿达到了最高境界。咸香柔软的腊肉,配上藜蒿独特的淡香。吃上一口,唇齿生香,回味无穷。[1]

食材

腊肉300g,油、盐、红辣椒、大蒜籽、姜适量。

步骤

1.食材准备,腊肉可以先用热水煮掉一些咸味及杂质。

2.藜蒿去叶去老根后,摘成小段备用。

3.腊肉切薄片,大蒜切末,辣椒切段,姜切片备用。

4.大火烧热锅,将腊肉片先放入进行煸炒出油。

5.再放入蒜末、辣椒及姜片,进行翻炒至肉片成熟,加入藜蒿段进行炒制。

6.加少许盐,就可以出锅了。

菜品特色

在所有蔬菜与腊肉的组合中,数藜蒿达到了最高境界。咸香柔软的腊肉,愈发衬出藜蒿特立独行的香气。

藜蒿如青丝带,嫩绿中发亮,腊肉金红微白,黄绿相间,观之令人食欲顿增。

食用须知

价值功效

藜蒿属菊科,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根的生命力极强,繁殖力特快。其含有多种可直接被人体吸收的微量元素,如铁、锌、钙、纤维素、芳香脂等,有祛风湿、健脾胃、化痰、助消化等功效。

腊肉中磷、钾、钠的含量丰富,还含有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元素。有开胃祛寒、消食等功效。

注意事项

1.食用猪肉后不宜大量饮茶。因为茶叶的鞣酸会与蛋白质合成具有收敛性的鞣酸蛋白质,使肠蠕动减慢,易造成便秘,还增加了有毒物质和致癌物质的吸收。

2.腊肉营养损失多。在制作过程中,肉中很多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几乎丧失殆尽,所以不要吃得过多。

3.腊肉的含盐量较高。100克腊肉的钠含量近800毫克,超过一般猪肉平均量的十几倍。长期大量进食腊肉无形中造成盐分摄入过多,可能加重或导致血压增高或波动。

历史文化

故事一

据传晋代道教师和治水名家许逊本是南昌人,曾任旌阳县令,后弃官返里。时值彭蠡湖(今鄱阳湖)水灾连年,许逊便决心为民治水,足迹踏遍湖区各地。一年开春,他来到彭蠡湖区一个地势高峻的孤岛探察地形,突遇狂风暴雨,湖水迅涨,被围困在岛上好几天,不得外援。当时,他所带干粮的几乎全部吃光,只余下一点腊肉。饥寒交迫中,许逊突然发现岛上长满了一丛丛的藜蒿草,一望无边,他想,要是这草能吃就好了。于是,他随手摘取了一些嫩茎,试着与剩下的一点腊肉烹制,谁知,这藜蒿不仅能吃,且清香扑鼻,脆嫩可口。

故事二

元朝末年,朱元璋与陈友谅为争夺天下,曾在鄱阳湖周边对战十八载春秋。一年春天,朱元璋被陈友谅的水军围困于康山草洲,半个月过去,船上所携带的蔬菜全吃光了。朱元璋数天未食蔬菜,食欲大减,人也日渐消瘦。伙头军着急之际,忽然发现草洲上生长着一种碧绿的野草,便随手扯了一根嫩茎嚼了一下,立时觉得满口生香,清脆爽口。伙头军灵机一动,采摘了许多野草,去其叶,择其茎,与军中仅剩的一块腊肉皮同炒。当这道香飘四溢的野蔬端上桌后,朱元璋食指大动,吃后连声叫好,精神振奋,后来一举挫败了敌军。朱元璋大喜,遂赐名此草为藜蒿。

故事三

唐代大历中期,受贬来到饶州任刺史的大书法家颜真卿,有一次发现不少民妇村姑从湖洲上采来一篮篮青碧辛香的野草。颜刺史感到奇怪,便叫幕僚打听究竟。幕僚打听回来说,她们采撷的是一种叫蘩的野草。颜真卿嗯了一声,顿时想起《诗经》中的诗句:"于以采蘩,于沼于。"他知道蘩的称呼是古名,当时已经叫白蒿。于是便问人们采这么多的蘩干什么。有本地人回答,蘩草的根富含淀粉,可以帮助度过春荒。颜刺史听过之后,深深地感叹了一句:"看来此草名不符实,依我所见,不如称作藜蒿。黎者,众也,众人喜爱的野蒿。"众人一听,齐声唤好。从此,白蒿在鄱阳一带便改作为藜蒿。为了表示此蒿草属,人们后来便在"黎"字上面加盖草头。

视频

藜蒿炒腊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