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虎斑游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虎斑游蛇虎斑颈槽蛇(虎斑游蛇),游蛇科,颈槽蛇属。俗称为野鸡脖子等。由于虎斑颈槽蛇的特殊习性,常出没于农村粪圏厕所,也被人们认为是蛇类中比较不卫生的一种。

中文学名

虎斑颈槽蛇

爬行纲 Reptilia

拉丁学名

Rhabdophis tigrinus

有鳞目 Squamata

别 称

虎斑游蛇、野鸡项、雉鸡脖、竹竿青、鸡冠蛇,野鸡脖子

亚 目

蛇亚目 Serpentes

二名法

Rhabdophis tigrinus(Boie,1826)

颈槽蛇属

动物界

虎斑颈槽蛇 R. tigrinus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分布区域

日本,朝鲜,俄罗斯,中国大陆,台湾岛

外形特征

体长约0.8米左右。体重一般为200~400克。颈背有一明显颈槽,枕两侧有一对粗大的黑色斑块。背面翠绿色或草绿色,有方形黑斑,颈部及其后一段距离的黑斑之间为鲜红色;腹面为淡黄绿色。下唇和颈侧为白色

体背面翠绿色或草绿色,体前段两侧有粗大的黑色与桔红色斑块相间排列,枕部两侧有一对粗大的黑色“八”形斑。虎斑颈槽蛇是我国学术界广泛争议的一种蛇类,由于性格温顺,很多学者都认为它是无毒性的蛇类。其实它是毒蛇(过敏体质有中毒死亡先例,在日本被归为毒蛇)但性格温顺。

虎斑游蛇原图链接

全长80cm左右。背面翠绿色或草绿色,躯干前两侧有粗大的黑色斑块,颈部及其后一段距离的黑斑之间为鲜红色,腹面淡黄绿色。颈背正中有一明显浅槽。眶前鳞2,眶后鳞3.4,颞鳞1(2)+2(1),上唇鳞多为2~2~3式,背鳞19~19~17(15)行,全部具棱或最外行平滑,腹鳞146~160,肛鳞2分,尾下鳞51~74对。 [1]

生长繁殖

虎斑颈槽蛇为卵生,每年6~7月间产卵,每次10枚以上 ,也有多者可达47枚。孵化期为29~50天不等。初生的幼蛇体长15~17厘米。

虎斑游蛇原图链接

生活习性

生活于山地、丘陵、平原地区的河流、湖泊、水库、水渠、稻田附近。以蟾蜍蝌蚪小鱼为食,也吃昆虫、鸟类、鼠类。

广泛分布全国各地,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山东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重庆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均有分布。北京各区县均有分布。

毒性

虎斑颈槽蛇的毒液量很低,平均毒量11.8mg,毒液成分主要是金属蛋白酶类凝血酶等。但静脉毒性很强,静脉LD50高达0.265mg/kg,超过绝大多数蝰科毒,08年我国已把它列为毒蛇。

由于是后沟毒牙,导致注毒困难,实际注入毒液时其毒液输送系统还会有浪费的,所以大多数人被虎斑咬伤症状较轻。[2]

虎斑颈槽蛇在日本有几起咬伤致死病例。

虎斑游蛇原图链接

分布范围

广泛分布全国各地,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山东、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重庆、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均有分布。北京各区县均有分布。

毒性

虎斑颈槽蛇的毒液量很低,平均毒量11.8mg,毒液成分主要是金属蛋白酶类凝血酶等。但静脉毒性很强,静脉LD50高达0.265mg/kg,超过绝大多数蝰科毒,08年我国已把它列为毒蛇。

由于是后沟毒牙,导致注毒困难,实际注入毒液时其毒液输送系统还会有浪费的,所以大多数人被虎斑咬伤症状较轻。

虎斑颈槽蛇在日本有几起咬伤致死病例。

虎斑游蛇原图链接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 。[3]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 。[4]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5]

鉴别特征

体形中等,全长800毫米左右。背面翠绿色或草绿色,躯干前两侧有粗大的黑色斑块。颈部及其后一段距离的黑斑之间为鲜红色;腹面淡黄绿色。颈背正中有一明显浅槽,沿顶鳞后脊两侧有12对颈腺。

视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