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虎紋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虎紋蛙ig>

中文學名;

虎紋蛙

拉丁學名;

tiger frog

別稱;

水雞,青雞,蝦蟆

二名法;

Rana rugulosa

界;

動物界

虎紋蛙又叫水雞,它的個頭長得魁梧壯實,有"亞洲之蛙"之稱。雌性比雄性大,體長可超過12厘米,體重250~500克。皮膚較為粗糙,頭部及體側有深色不規則的斑紋。背部呈黃綠色略帶棕色,有十幾行縱向排列的膚棱,膚棱間散布小疣粒。腹面白色,也有不規則的斑紋,咽部和胸部還有灰棕色斑。前後肢有橫斑。由於這些斑紋看上去略似虎皮,因此得名。趾端尖圓,趾間具全蹼。前肢粗壯,指墊發達,呈灰色。雄蛙具外聲囊一對。已列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

外形特徵

頭部特徵

虎紋蛙的頭部一般呈三角形,頭與軀幹部沒有明顯的界限。頭端部較尖,

游泳時可以減少阻力,便於快速遊動。口十分寬大,除捕食外,一般很少張開。眼睛位於頭的背側或頭兩側。上方和下方都有眼瞼,與眼瞼相連的還有向內摺疊的透明瞬膜,在潛水時,瞬膜上移可以蓋住眼球。外鼻孔上有一個鼻瓣,可以隨時開閉,以此控制氣體的進出。雄性頭部腹面的咽喉側部有一對淡藍色囊狀突起物,叫做聲囊,是一種共鳴器,能擴大喉部發出如犬吠一樣的洪亮叫聲,起到吸引雌性的作用。

肢體特徵

軀幹部有兩對肢體。前肢稍短,各有4趾,主要起支撐身體前部的作用,還能協助捕食及游泳的身體平衡。後肢較長,各有5趾,趾間蹼,主要是在水中游泳和在陸地跳躍時起推進作用。全身呈金黃色並帶黑色斑點。

棲息環境

它屬於水棲蛙類,常生活於丘陵地帶海拔900米以下的水田、溝渠、水庫、池塘、沼澤地等處,以及附近的草叢中。白天多藏匿於深淺、大小不一的各種石洞和泥洞中,僅將頭部伸出洞口,如有食物活動,則迅速捕食之,若遇敵害則隱入洞中。雄性還占有一定的領域,即使在密度較大的地方彼此間也有10米以上的距離。當它們發現其他同類在領域中活動時,便很快跳過去將入侵者趕走。生活習性

虎紋蛙的食物種類很多,其中主要以鞘翅目昆蟲為食,約占食物量的36%,其他包括半翅目、鱗翅目、雙翅目、膜翅目、同翅目的昆蟲、蜘蛛、蚯蚓、多足類、蝦、蟹、泥鰍,以及動物 屍體等。令人難以致信的是它還吃澤蛙、黑斑蛙等蛙類和小家鼠,而且它們在虎紋蛙的食物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看來它不僅長了一身虎紋,也的確是蛙類中名不虛傳的"猛虎"。

由於眼睛的結構,一般蛙類只能看到運動的物體,故只能捕食活動的食物。但虎紋蛙與一般蛙類不同,不僅能捕食活動的食物,而且可以直接發現和攝取靜止的食物,如死魚、死螺等有泥腥味的水生生物的屍體。它對靜止食物的選擇不但憑藉視覺,而且還憑藉嗅覺和味覺。虎紋蛙主要在晚上出來活動和覓食,白天較少。它的舌根生在下頜前端,舌尖分叉,捕食時粘滑的舌頭迅速翻轉,射出口外將昆蟲捕獲,捲入口中。它還有另一種與其他蛙類不同的捕食方式,當發現獵物時,便向獵物跳過去,舉頭後仰並張開下頜,迅速伸出舌頭一揮,掃出一個180度的弧線,在完成擺動前就準確地觸到獵物,這個長而柔軟的舌頭便會將其包住,接着迅速地縮回舌頭,把獵物帶進口中,再吞到胃裡,這個過程只需一瞬間即可完成。此外,還具有在淺水區域捕獲水中昆蟲、魚類等的能力,這時它用下頜捕捉獵物,用嘴咬住之後吞食。

虎紋蛙是冷血的變溫動物,沒有恆定的體溫,不僅體溫低,而且常隨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在陰雨天溫度下降較多時,它會暫時停止攝食活動,生長速度變慢甚至停止。它以冬眠的方式渡過寒冷的冬天,在進入冬眠前,往往有一個積極取食的越冬前期,此時它大量地捕食,為越冬貯存養料。

體長100毫米以上;頭長大於頭寬;吻端尖圓,吻棱不顯;眼間距小於上眼瞼之寬或鼻間距;鼓膜略大於眼間距。指端尖圓,指側有緣膜;指短,指長順序3、1、4、2;關節下瘤小而顯著。後肢短,脛跗關節前達眼後端或肩部,左右跟部僅相遇,脛長不到體長之半;趾端圓略膨大;趾間全蹼,第四、五跖間的蹼達跖基部,第一、五趾游離側有緣膜;有跖褶;關節下瘤小而顯著;內跖突窄長,具游離緣,無外跖突。皮膚極粗糙,背部,體側、四肢背面滿布大小疣粒,背部有長短不一,分布不規則的狹長疣成膚褶狀,一般成縱行排列;顳褶顯著;頭前端及腹麵皮膚較光滑。生活時背面黃綠色略帶棕色,背部、頭側及體側有深色不規則的斑紋,四肢橫紋明顯。液浸標本灰棕色,深色斑紋醒目;腹面白色或在咽胸部有淺灰棕色斑紋。雄蛙體略小;有一對咽側下外聲囊;前肢粗壯,灰色婚墊發達。蝌蚪生活在水田中或靜水池內;體扁寬,後肢10毫米時,全長54毫米,尾長為體長的兩倍;尾較細弱,尾端尖細,底棲性;蝌蚪呈綠褐色略帶黃色雜以黑色小點,眼下及口角兩側有金黃色斑點,尾鰭上有細紋;日部在蛙屬中較為特殊,唇乳突成波浪狀在口周圍有之,下唇發達;唇齒每行由兩排參錯排列的小齒組成,唇齒式Ⅱ:2~2/Ⅱ:3-3,或Ⅱ:3-3/Ⅱ:3-3;角質頜發達,上頜中央的突,恰與下頜兩個突起間的凹入部分相吻合。

繁殖方式

虎紋蛙的繁殖期為5~8月,冬眠甦醒後,立即進行繁殖活動。它在水中進行體外受精,卵孵化後成為蝌蚪,具有一系列適應水中生活的幼體特徵,而且隨着發育階段的不同,形態特徵也隨之而變化,蝌蚪經過變態發育為蛙,然後再轉移到陸地生活,所以它的生活史包括卵、蝌蚪和蛙三個階段。

種群現狀

瀕危因素

作為食物被捕獵,廣東廣西兩省七十年代年收購量達到60噸左右。

因為貿易被捕獵:因商業部門不負責任的大量收購,促使農民 大量捕捉。

虎紋蛙在我國南方俗名"石梆",長期以來一直處於自生自滅,無人管理的野生狀態中,近年來,由於生態環境的變化和資源需求量增加造人們的過度獵捕,使其數量已經日趨減少,成了瀕危動物,成這一資源已有崩潰之勢。

虎紋蛙的分布範圍較廣,中國在江蘇浙江湖南湖北安徽廣東廣西貴州福建台灣雲南江西海南上海河南重慶四川陝西南部等地均有分布,在國外還見於南亞和東南亞容一帶。

保護措施

由於市場的需要,只靠單一、消極的保護措施是難以解決問題的。積極地探索虎紋蛙的人工養殖技術,開展人工養殖,滿足市場需要以配合保護措施,才是積極的、兩全其美的上策。為此,虎紋蛙的人工養殖研究已有開展,結果表明,虎紋蛙變態快,生長迅速,而且不需馴化便可以攝取靜止的食物,人工繁殖很簡便,是一種適於養殖的經濟動物。

保護級別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生效年代: 1989年

風味成因

虎紋蛙肌肉中共鑑定出36種成分,其中醛類化合物有15種,且含量最高,占揮發性成分總量的68.76%;己醛、(Z)-4-庚烯醛、(E,Z)-2,4-癸二烯醛、(E,E)-2,4-癸二烯醛、1-辛烯-3-醇和2,3-戊二酮等可能對虎紋蛙肉的整體風味貢獻較大;虎紋蛙肌肉脂肪酸主要由不飽和脂肪酸(UFA)組成,占脂肪酸總量的72.89%;在日常飲食中,虎紋蛙肉為n-3多不飽和脂肪酸(n-3 PUFA)較為豐富的食物資源;亞麻酸(C18:3 n-3,ALA)、二十碳五烯酸(C20:5 n-3,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C22:6 n-3,DHA)為主要的n-3 PUFA。UFA為虎紋蛙肉的重要風味前體物質。 [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