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虎门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虎门镇,隶属于广东省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西南部、珠江口东岸,距市政府所在地莞城26公里,镇中心区俗称太平,中心位置是东经113°49′33″、北纬22°49′38″。

据2015年12月虎门镇人民政府官网显示,虎门镇区域面积178.5平方公里,下辖30个社区,常住人口639400人。

据2015年12月虎门镇人民政府官网显示,虎门镇虎门镇先后获得了全国重点镇、全国服装(休闲服)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100多项国家和省级荣誉称号。

虎门镇位列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第8位。2018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县城(乡镇)。

2019年10月8日,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排名第8名。

2019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648亿元,社区集体两级总资产188.7亿元,增长17.4%;市场主体总量11.2万户。 [1]

中文名: 虎门镇

外文名: Humen Town

别 名: 太平

行政区类别: 市辖镇

所属地区: 广东省东莞市

地理位置: 广东省东莞市西南部

面 积: 178.5 km²

下辖地区: 则徐、金洲、虎门寨等30个社区

政府驻地: 东莞市虎门镇则徐社区虎门大道38号

电话区号: 0769

邮政区码: 523900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 639400人(2017年常住人口)

著名景点: 虎门大桥、鸦片战争博物馆、沙角炮台、威远炮台等

机 场: 服务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

火车站: 虎门站、虎门北站、虎门东站

车牌代码: 粤S

方 言: 东莞话、客家话

GDP: 648亿元人民币(2019年)

交 通: 广深高速、东莞地铁2号线

荣 誉: 中国千强镇之首

历史沿革

虎门镇管理的区域(以下简称“虎门”)历史悠久,为江海夹角冲击地,系东莞一脉延伸的西南区域,2000多年前就归属东莞。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东莞地属中华九州之扬州南境。虎门境内已有古人类定居,从事渔猎生产。春秋战国时代,虎门属百越地。秦始皇统一中原后,于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岭南设置桂林、象、南海三郡,虎门属南海郡番禺县。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赵佗称南越王,虎门属南越国。至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虎门从东莞属南海郡。东汉顺帝时,一度从东莞属增城。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分南海郡立东官(莞)郡,虎门属其所辖的宝安县。

隋开皇十年(590年)废郡置州,从东莞属广州。

唐至德二年(757年)九月,宝安县更名为东莞,移县治于到涌(今莞城)。其后,虎门一直隶属于东莞。

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废东莞县,其行政区域并入增城县。开宝七年(974年),恢复设置东莞县,虎门仍属之。

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又随东莞属广州府。宋代于县下设乡,今虎门所辖区域属归城乡。元代设广州总管府,虎门从东莞属之。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元制称广州府,行政区域沿宋制,以乡统都,虎门镇现辖区域分别隶属于东莞县归城乡第七、八、九都。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京山、中堂、白沙三寨为巡检司。翌年,再立缺口司,虎门属缺口司管辖。清乾隆年间,把各村镇划为司、乡、都、图、坊五属管辖,虎门为缺口司所属直至清末。

民国初期,东莞县建立区、乡制,虎门所属区曾分别称八区、五区、三区。民国十三年(1924年),太平改墟立镇,次年又改称虎门市。随后,虎门所属区改称十一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0月,日军侵占虎门,民国政权瘫痪。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5月,东莞县政府重立,虎门划属第五区公署。抗日战争胜利后,仍属第五区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东莞全境解放,今虎门所属地域中的太平设置为东莞县辖市,其他地域则隶属东莞县第六区。

1950年5月,太平市改设为太平镇,直属东莞县至1958年虎门人民公社成立。

1953年初,土改复查,东莞全县划分为15个区。原东莞县第六区所辖怀德、树田2个乡划属第九区,小虎乡划入第十一区,余下镇洲、赤龙、博涌、北宁、南北面、虎洲、南栅、基宁、白沙等9个乡设置为第十区。同年,第九区并入第十区。

1954年6月30日,东莞县第十区的塘郎、杨屋2个乡划属东莞县第三区(后改称寮步区),基宁、镇州、南北面等3个乡划属新成立的东莞县第十一区(后改称沙田区)。

1955年9月,东莞县所辖农村行政区名称,由按数字排序称谓,改为以区公所驻地地名命名,原东莞县第十区改称虎门区。

1957年3月,东莞实行撤区并乡,撤销区建制,合并成立大乡。虎门区撤销,其辖区各小乡合并成立虎门、北栅、沙头(后改称长安)3个大乡。沙田区撤销,其所辖基宁小乡划属沙头乡,立沙划属彰澎乡,其余地域归属虎门大乡。

1958年9月20日,东莞县废除大乡,成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虎门、北栅、长安3个大乡及太平镇合并成立虎门人民公社。

1959年5月30日,太平镇由虎门人民公社分出,成立太平镇人民公社。同年8月28日分设成立长安人民公社。

1960年5月,长安人民公社重新并入虎门人民公社;1961年7月再从虎门人民公社分出。

1960年4月至1961年6月,将沙田、新沙、大洲等片区划属厚街人民公社(上述片区与立沙片区于1961年6月21日分出独立沙田人民公社)。

1974年4月11日,莞城、石龙、太平等3个渔业人民公社合并,成立新湾渔业人民公社。

1980年6月,太平镇人民公社改设为太平镇,成立太平镇人民政府。

1983年10月,废除人民公社体制,成立虎门区公所和新湾区公所,为县政府派出机构,分别管辖原虎门人民公社和新湾渔业人民公社属域。同时将原虎门人民公社所属阿娘鞋岛(威远岛)之南面、北面、九门寨、武山沙4个生产大队划归太平镇辖。

1985年9月,东莞撤县设市(县级市),虎门镇所属区域仍属东莞市辖。同年10月4日,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虎门镇,原太平镇和虎门区所辖行政区域均划归虎门镇,实行镇管村体制。原太平镇政府驻地改称太平港,为虎门镇人民政府所在地。

1986年11月8日,撤销新湾区,设立新湾镇。

1988年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东莞升格为地级市,虎门镇仍直隶东莞市辖。

1998年7月8日,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新湾镇建制,其所属先锋、红锋管理区分别划属沙田镇、中堂镇,其余港湾、向东等10个管理区和新湾居委会划归虎门镇管辖。

行政区划

据2016年3月虎门镇人民政府官网显示,虎门镇下辖30个社区,分别是:树田社区、怀德社区、路东社区、南栅社区、东方社区、东风社区、白沙社区、赤岗社区、金州社区、龙眼社区、南面社区、小捷滘社区、新湾社区、宴岗社区、沙角社区、大宁社区、黄村社区、居岐社区、则徐社区、镇口社区、村头社区、民泰社区、陈村社区、北栅社区、博涌社区、新联社区、虎门寨社区、九门寨社区、武山沙社区、北面社区。政府驻地虎门镇虎门大道38号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虎门镇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西南部、珠江口东岸,距市政府所在地莞城26公里,中心位置是东经113°49′33″、北纬22°49′38″。虎门东邻长安镇,西与番禺市隔江相望,南靠大海,北与厚街镇接壤;东北毗连大岭山镇,西北隔东江支流连沙田镇,东南跨海与深圳市宝安区相望。

地质地貌

据城建部门钻探资料显示,虎门镇中心区内地层结构大致可分五层:一是淤泥软土层,一般分布在地表下0—12米处;二是黄土层(沙质黏土或黏质砂土),一般分布于地表下0—24米处;三是细砂层,一般分布于地表下10米处,厚度在0.3—0.8米之间;四是强风化层(大粒鹅卵石和粗砂),一般分布在地表24米以下;五是花岗岩层,一般分布在地表100米以下。虎门镇属域地下岩层埋置较深,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自清代以来,虽先后发生过十几次有感地震,但未见五级以上破坏性地震。

地貌

虎门镇地处珠江三角洲,远古时是大海的组成部分,镇内之岗峦其时或为岛屿。古东江于此入海,虎门镇大人山脉南伸,散列阻挡,江河运滞物回环沉积,加之南海一日两回型潮汐的作用,日积月累,淤积成陆。

据《东莞市志》记载:“东莞无明显山脉。境内之山多出自梅州地区的梅县与兴宁县北的大望山,西入紫金,东条南入惠阳县境,再入东莞境内,分东、中、西三条。”虎门地处东莞西南部,镇境之山,属西条分脉。西条主峰莲花山,高509.7米,山分两支,西行之支为黄帐山,南北接横龙山,折北乃大岭山。黄帐山别出一支西南行,至镇东境为花灯盏诸山,该山偏东南下松岗山,偏西南下烟墩山、马尾山,至长安镇界。虎门之山,层峦历落,幽深峻拔者均集中分布于镇境东北部。

镇境中部山丘,有的成群排列,有的零散分布,但高者不超过百米,低者只有二三十米。以山地高程计,虎门镇东北境内山峦主峰为大岭山,高程535米;西境阿娘鞋岛(威远岛)主峰是老虎山,高程148米;南境沙角山高程64米;虎门镇中心区内的大人山高程103.06米,鹅公山高程46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虎门境内山地面貌改变较大:有些山地被全部挖平,如沙角村内的凤凰山;有些山部分被挖平用于修路建房,如则徐社区内的鹅公山、虎门寨社区内的纱帽丫山等;有些山开采山石后面目全非,如树田、怀德两村交界处的狮子山。

气候条件

气温

虎门地处南亚热带,位于北回归线之南,属海洋性气候,多年年平均气温22.3℃。依照平均气温在22℃以上的时期为夏季,10℃以下的时期为冬季的时期为冬季的标准,虎门属夏长无冬地区。每年七八两月最热,多年平均气温超过28℃;1月最冷,多年平均气温为14.2℃。每年从4月开始,月平均气温在年平均线上上升,9月开始下降,至11月逐月低至年平均线。全年相对湿度80%。虎门地区极端最高气温为38.2℃(出现在1994年7月2日),极端最低气温为0.4℃(出现在1967年1月17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虎门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也有明显升高迹象。1959—1981年的23年间,虎门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为21.9℃;1982—2004年的23年间,虎门地区的年平均气温达22.6℃,较1959—1981年23年间的平均气温高0.7℃。

虎门所处纬度较低,又濒临海洋,常受季风影响,四季温暖。其积温与全市平均值相近,年正积温为7850℃—8180℃。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多年平均始日为2月28日,终日为1月11日,初终日期间达317天,总积温约7830℃;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的多年平均始日为2月22日,终日为12月24日,初终日期间为306天,总积温7185℃左右;以平均气温≤12℃及持续时间≥3天,作为烂秧指标,取80%保证率统计,晚稻安全齐穗期为10月8日,另加齐穗至成熟35天,则双季稻的安全生长期是3月1日至11月12日,长达257天,可满足水稻生长发育的需要。

日照

虎门属低纬度地区,“夏至”当日昼长约13小时,“冬至”当日昼长约10小时,白昼长短两季差异不大。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59.4小时,一年当中日照最短时期是2—4月,为94.1—102.8小时;7月日照时间最长,多年平均值是226.6小时。虎门地区的日照和太阳辐射充足,但季节分布不均,大约与温度的变化规律相似。水稻早造生长期(2月下旬至7月),日照时数约为800小时,太阳辐射约为58千卡/平方厘米。水稻晚造生长期日照时间达1100小时,太阳辐射也比早造多出8.4千卡/平方厘米。

降水

虎门地区降水量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1446.9毫米。降水量最多的一年是1973年,为2181.9毫米;最少的是1990年,为858.5毫米。一年当中降雨量多集中在4—9月,占全年总雨量的82%。其中又以6月降水量最大,多年平均值达299.6毫米,1981年6月高达909.1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12月份,多年平均降水量仅24.9厘米。日雨量≥80毫米的暴雨降水,平均每年有2.9天,最多年份达5天。日雨量≥150毫米的大暴雨降水,平均每年出现1次,最多年份为2次。1981年7月1日,日降雨量达367.8毫米,其中1小时最大雨量值是84.5毫米,为虎门地区有气象记录以来所仅见。虎门地区年降水呈“双峰型”分布。主峰一般出现在5月26日至6月15日,期间有大、暴雨降水过程,称为“龙舟水”。表现较为突出的是1959年和1966年。次峰出现在8—9月,称为“白露水”。表现较为突出的是1960年和1973年。“双峰”期间,常伴发洪涝灾害。东莞市水浸镇区往往发生在“龙舟水”盛发时期,但虎门位处江海交汇之地,退水快,较市内低洼埔田地区灾情为轻。

视频

中国经济最强镇东莞市虎门镇一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