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蠻會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蠻會鎮

圖片來自網絡

中文名 :蠻會鎮

所屬地區: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

蠻會鎮,隸屬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地處內蒙古自治區西部,東與臨河區接壤,南與陝壩鎮為鄰,西與沙海鎮交界,北接烏拉特後旗,東北與團結鎮毗連。 轄區面積199.31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蠻會鎮戶籍人口29601人。 1958年,為永勝公社一部分。1966年,鄉改鎮。2005年,撤鄉並鎮時,紅星鄉併入蠻會鎮,紅旗鄉的紅旗、新堂、星火、公益渠及原聯合鄉的富強村、雙建村第1、7、8村民小組劃歸蠻會鎮。 截至2020年6月,蠻會鎮轄15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蠻會村2組、團黃路西。 2018年,蠻會鎮有工業企業6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個。 [1]

位置境域

蠻會鎮地處內蒙古自治區西部,東與臨河區接壤,南與陝壩鎮為鄰,西與沙海鎮交界,北接烏拉特後旗,東北與團結鎮毗連。轄區面積199.3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蠻會鎮地處被譽為「塞外糧倉」的河套平原腹部,陰山南麓,屬引黃自流灌溉區,地勢低洼,地形自西向東,由南向北逐漸降低,以平原為主,海拔高度在1035米左右。

氣候

蠻會鎮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冬季漫長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溫熱,寒暑變化劇烈,風多雨少,氣候乾燥,蒸發量大,日照時數長,晝夜溫差大,災害性天氣多,大陸性特徵明顯。多年平均氣溫7.2℃,極端最高氣溫38.9℃,極端最低氣溫-25.1℃;無霜期年平均162天,年平均降水量147.8毫米;降雨量集中在每年的6~9月。

水文

蠻會鎮境內主要河道有黃濟渠和楊家河,均屬黃河分支流域。

自然災害

蠻會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山洪、霜凍、冰雹、沙塵暴、地震等。

人口

2011年末,蠻會鎮轄區總人口32212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489人,城鎮化率7.73%。總人口中,男性16113人,占50.02%,女性16099人,占49.98%;14歲以下3095人,占9.61%,15~64歲25294人,占78.52%;65歲以上3823人,占11.87%。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31857人,占98.90%;有蒙古、回、壯、弗等少數民族,共355人,占1.10%。人口出生率2.84‰,人口死亡率4.60‰,人口自然增長率-1.76‰。 2017年末,蠻會鎮常住人口18104人。 截至2018年末,蠻會鎮戶籍人口29601人。

經濟

2011年,蠻會鎮農業總產值4.87億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9442元。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生產糧食53700噸,其中小麥4368噸,玉米46372噸。主要經濟作物有油料作物、蔬菜等。油料作物種植面積4.6萬畝,產量2468噸,其中油葵236噸,花葵、美葵2231噸;蔬菜種植面積6251畝,產量25085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家禽為主,生豬飼養量15萬頭,年末存欄0.7萬頭;羊飼養量14.2萬隻,年末存欄2.75萬隻;牛飼養量0.4萬頭,年末存欄0.13萬頭;家禽飼養量4.9萬羽,上市家禽2.7萬羽。生產肉類3884.4噸,其中豬肉1612噸;禽蛋226噸;鮮奶10824噸;畜牧業總產值2.13億元。水果種植面積217畝,產量491噸,主要品種有蘋果梨、蘋果,其中蘋果梨460噸,蘋果30噸。 截至2011年末,蠻會鎮累計造林2.6萬畝,其中防護林2.1萬畝,經濟林370畝,林木覆蓋率14:3%。 2018年,蠻會鎮有工業企業6個,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個。

社會事業

文體事業

2011年末,蠻會鎮有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304平方米;公共圖書室1個,藏書5000多冊。體育場地1處,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1%。

教育事業

2011年末,蠻會鎮有幼兒園2所,在園幼兒136人,專任教師12人;小學2所,在校生449人,專任教師147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260人,專任教師53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蠻會鎮有中心衛生院3所;病床85張。專業衛生人員27人,其中執業醫師5人,執業助理醫師11人,註冊護士11人。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26.7%。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2.3萬人,參合率71.4%。

社會保障

2011年,蠻會鎮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戶數774戶,人數1380,支出215萬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30人,支出10.8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54人,支出14.58萬元,農村醫療救助282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40人次,共支出49.82萬元;農村臨時救濟293人次,支出14萬元。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