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蜀河古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蜀河古鎮位於旬陽縣太極山城以東53公里處,北倚巍巍秦嶺,南傍依依山。挾漢江而攜蜀河,東與仙河鎮、冷水鎮接壤,南與白河縣毗鄰,西與棕溪鎮、關口鎮交界;北與雙河鎮相接。

中文名稱: 蜀河古鎮

所屬地區: 陝西旬陽

面 積: 181.5平方公里

人 口:38382(2013)

開放時間:全天

門票價格:免費

適宜遊玩季節:夏秋最佳

歷史沿革

蜀河為古蜀國所在地,漢時置縣,中興於明代,繁華於清朝中末,續寫的是漢江黃金水道上的傳奇,因其所處地域優勢,便是三地物流交匯的重要中轉集散之地,物流的暢通,帶來文化的交融,各地商賈紛至沓來,修建會館,成為各地鄉黨們拉幫結派、傾聽鄉音的場所。著名的有黃幫黃州館、陝幫三義廟、回幫清真寺、江西幫萬壽宮、武幫武昌館、船幫楊泗廟,還有本地幫的火神廟等,更有諸多井形的巷道編織着這裡居民的幸福生活,於是古蜀河便逐漸發展成為漢江上游的商業重鎮,有「小漢口」、「漢江小都會」的美譽。

蜀河,傳因蜀王逝世、蜀冢存此而冠名。鎮因商而興,有「八大字號」、「六十九家商鋪」鬧紅蜀河之說。集鎮位於蜀河、漢江兩水交匯處,原為兩省三縣交通樞紐(北上關隴,南下湘鄂,西達川渝,東進中原)及漢江上游黃金水道上的商貿重鎮,歷來帆檣林立,商賈雲集,商貿發達,且江河交匯形似漢口,古稱「小漢口」,屬旬陽商貿最為發達的集鎮。20世紀60年代以前,蜀河鎮為全省僅有四個建制鎮之一。

鎮蜀河人文景點眾多,文化積澱厚重,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開放的口岸。明末清初,商品經濟日趨發展,湖廣移民大量遷入,漢江黃金水道進入鼎盛時期,四方商客紛紛在此定居經商,建立商號,開當鋪,設錢莊百餘家。嘉慶年間,曾任旬陽知縣的嚴如煜所編《三省邊防備覽》一書中稱蜀河「商賈雲集」、為「漢江小都會」。他們的到來,也促進了蜀河文化的繁榮興盛。

民國末年,群雄四起,逐鹿陝南,特別是-統治期間在蜀河設兵站、起岢捐,對商業影響極大,一時間商業凋敝,各大商戶紛紛外遷,以避戰亂,僅留青磚黑瓦向人們訴說着昔日輝煌的歲月[1]

旅行攻略

自駕

蜀河鎮處在旬陽縣以東53公里處,駕車自西安出發走西康高速,在小河收費站出轉入省道102後約2小時車程後到達旬陽縣,旬陽縣城穿城而過轉入國道316後約1個小時到達蜀河鎮。整個路程路況較好,經旬陽縣城到蜀河鎮一路沿江而行,風景宜人。不過建議開車的朋友走西康高速至安康後轉入十天高速走旬陽下,這條路路況要優於上條路線。

背包客

選擇背包出行的朋友建議乘坐大巴,選擇坐大巴的朋友可以在西安市城南客運站乘坐直達旬陽縣的大巴,抵達旬陽後換乘公交班車前往蜀河鎮。也可乘坐到旬陽的火車抵達旬陽後換乘班車前往小鎮。

景觀

黃州館

位於蜀河街後坡,坐西向東,背依山坡,南傍漢江,面向蜀河,俯瞰蜀河老街。自前向後作台階式上升,分別建有門樓、樂樓、拜殿和正殿。建築雖是分期造作,但以中軸線為基準,左右對稱,層次分明,風格統一諧調。黃州館為傳統宮殿式格局,並具有濃厚的南派建築風格。全部殿宇均為清代磚木結構建築,旖旎美觀,且不失莊重大方。始建於清代同治十二年(1874)。

正殿面闊11.65米,進深7.69米硬 山式屋頂。左側山牆有石碑一通,記錄依次修建的經過,字跡清晰,保存完好。

下幾步台階便是拜殿,其面闊與正殿相同,進深8.2米,檐柱高6.2米,中柱高8.3米,也是硬山式屋頂。正殿與拜殿之間右側封牆上嵌有三通石碑,記錄着修建黃州館捐贈善款的情況。

拜殿正對面是樂樓,樓為高台建築,形式為重檐樓閣,樓頂為歇山式屋頂。正脊正中鑲嵌瓷瓶,兩端安有鴟吻,岔脊上用灰泥作漢文裝飾,翹角作45度生起。樓上有金匾一幅,楷書「鳴盛樓」三字,字徑約70厘米,書法嚴謹俊逸,相傳為武昌一狀元手跡。樂樓門枋刻有浮雕,天花板作八卦裝飾,兩側柱頂各有一隻鳳凰木雕,栩栩如生。樂樓前台沒有山牆,便於觀眾從正面、側面觀看演出。整個樂樓上下錯落有致,翼角重疊,構思巧妙,製作精巧。

黃州館門樓與樂樓相連,實際上為樂樓後牆的隨牆門。門面飾作三重檐牌樓,正樓高10米左右,大門額枋為石雕,門前有對稱抱鼓,抱鼓兩面分別雕刻着四種祥鳥瑞獸。正門上方豎書「護國宮」三字,兩邊分別書寫「金墉」「玉局」。中柱、邊柱各用青瓷片嵌對聯一副。中柱聯為:帝德無私,想當年楚北聲垂,萬古神功昭日月;立思曰極,位此際秦西威鎮,千秋俎豆祀馨香。邊柱聯為:廟貌柱奇觀,視當前日朗風清,恰肖黃州赤壁;神功昭赫濯,庇此地民安物阜,何分楚水秦山。(兩副對聯懸空較高,有些字因年久模糊,暫時無法確認,待後改正。此前蜀河有關宣傳資料提供的此對聯錯誤甚多。)整個門樓均以青磚砌成,磚面模印有陰文楷書「黃州館」三字。門樓與樂樓巧妙相連,渾然一體,其設計之精心,構築之巧妙,堪稱上品。

黃州館原名帝主宮,為黃州客商聚居的會館。據資料記載,黃州館前後分三次建設。始建於乾隆中葉,由在蜀從事商業貿易的黃州籍商號、幫會依次興建,後經歷幾代人百餘年努力,始得完成。初創時僅正殿三間,後於道光二十七年動工,歷時兩年修成拜殿,同治十二年起又「刻角丹楹」「幾費經營」「罄數千金」而修成樂樓及門樓。蜀河黃州館是安康境內規模最大、工藝最為精美的南派宮殿式建築,其耗資十分驚人。從碑文浩繁的落款可以看出,參與集資者除在蜀河的黃州籍客商、字號外,尚有湖北康家灣帝主宮、老河口帝主宮及老河口蜀河幫,共計商戶不下二百家。這不能不讓人對當年蜀河商業的興盛面浩嘆。

黃州是中國頗有文化品位的地方。她因有「赤壁」,有蘇東坡而名揚四海,又有被人們吟誦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名詞佳句而著名。黃州人又移遷蜀河定居經商,在蜀河營建會館,彪炳史冊,原本歷史與文化深厚的蜀河鎮,因此又更加有了名氣。

楊泗廟

位於蜀河鎮古渡口上崖,坐西向東,北依山坡,據殘碑推斷,該廟建築年代不晚於乾隆年間,其雖名為廟實為船幫會館,因其內供奉船工始祖楊四爺,故取名「楊泗廟」。

清初以來,商品經濟發展迅速,商貿流通發達。因蜀河是漢江上游重要交通要道,故成為陝南最大的物資集散地之一。南貨至此北上柞水直至西安,北貨至此裝船南下至老河口到武漢等地。水運極為興盛,船楫連接數里,日泊大小船隻百餘艘。於是船主和船工集資在蜀河口修建古雅壯觀的「楊泗廟」作為議事和來往聚會、休息場所。又因漢江灘多險急,各類船隻到此停駐,至楊泗廟祭拜楊四爺以求來往平安,一帆風順。

楊泗廟正門兩側有青瓷嵌貼對聯一幅,上聯是「福德庇洵州,看廟宇巍峨,雲飛雨卷巋屹立」;下聯為「威靈昭漢水,喜梯航順利,浪靜波平任遨遊」。因楊泗廟是「船幫」乞求神佑之地,故其戲樓又名「明德樓」。每年六月初六,舉辦楊泗廟會,院內搭台唱戲,上演漢劇等各種地方戲劇,熱鬧非凡。同時,又是當地群眾物資交流場所。

正殿居中原供有楊四爺神像一尊,身高丈余,煞似威嚴。殿角左右各有石碑一通。左側字跡毀損無存,無從考證。右碑為「洵陽知縣嚴謹埠頭訛索船戶告示碑」,字跡瞭然,從內容上可明顯看出楊泗廟的歷史作用及當時蜀河水運、貿易之繁華。

其大門右側是著名的朝陽古洞,該洞修建於乾隆年間。道光元年(1821年)名醫汪海嶠曾在此隱居,編纂成《唱醫雅言》一書。朝陽古洞深不可測,據言「民國初年,數人結伴穿行,半天余火把用盡,暗黑氣稀,中途而返」。也有民間傳說,此洞通江河底可達四川,綿延千餘里,號稱陝南第一洞。現正在開發探測之中,若干年後各地遊人可到此一游。外有石龜馱碑一通,面臨漢江,據傳有鎮水降魔之效,此龜一修200餘年,漢江漲水不至龜角。

視頻

旬陽蜀河古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