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網絡的圖片

川(拼音:chuān)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其古字形像兩岸之間有水流過。川的本義是河流、水道。但凡有河流的地方都會有平地,所以「川」又指山間或高原上平坦而地勢低的地帶,即平川。川也是中國四川省的簡稱。

象形字。甲骨文(圖1-3)的「川」,像一條奔騰不息的、彎彎曲曲的河流。字中兩邊的兩條曲線,形象地描畫出河流的兩岸,河中的幾個小點,是指奔湍急的河水。圖3的甲骨文中的三個小點消失了,這是為了書寫的方便,仍然為象形字,像眾水併流之形。金文(圖4)和小篆(圖6)基本沿襲圖3的甲骨文。隸書(圖7)和楷書進一步將筆畫平直化。《說文解字》認為疏浚加深加寬「𡿨(quǎn)」「巜(kuài)」而成川。小水為𡿨,即小河、小溝之類。將「𡿨」擴充一倍為「巜」,三倍為「川」,因而「川」為大河,按許慎的說法,「川」為會意字,其實「川」的含義可以從甲骨文中看出,當是象形字。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十一下】【川部】昌緣切(chuān)

貫穿通流水也①。《虞書》②曰:「濬𡿨(quǎn)巜(kuài),距川。」言深巛之水會為川也。凡川之屬皆從川。 【注釋】①「貫穿」句:張行孚《釋巛》:「川訓貫穿通流水,謂水至川則貫穿通流而無所礙。」貫、穿、通:同義連用。貫穿通流,即通流,通暢流動。②《虞書》:指《皋陶謨》。今本作「浚畎澮距(到)川」。

說文解字注

毌穿通流水也。毌,各本作貫。毌,穿物持之也。穿,通也。巛則毌穿通流,又大於巜矣。水有始出謂川者,如《爾雅》水注川曰谿(溪),許雲泉出通川為谷是也。有絕大乃謂川者,如皋陶謨𡿨巜距川,考工記澮達於川是也。本小水之名,因以為大水之名。 《虞書》曰:謂古文皋陶謨。

「濬𡿨巜,歫(距)巛。」歫各本作距,今正。今《尚書》作畎澮距川者,後人所改也。 言深𡿨巜之水會為川也。此偁《尚書》釋之。以見《尚書》之川與川字有間矣。川,今昌緣切。古音在十三部。讀如春。雲漢之詩是也。= 廣韻 昌縁(緣)切,平仙昌 ‖川聲元3部(chuān) 川,山川也。蔡邕《月令章句》曰:「眾流注海曰川。」《釋名》曰:「川者,穿也,穿地而流也。」 =

康熙字典

【寅集中】【巛部】川;康熙筆畫:3;部外筆畫:0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竝昌緣切,音穿。《釋名》:穿也。穿地而流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天下之地埶,兩山之閒,必有川焉。《爾雅·釋水》:湀辟流川。註:通流。疏:湀辟者,通流大川之別名也。又:過辨回川。註:旋流。疏:言川中之水有迴旋而流者。蔡邕《月令章句》:眾流注海曰川。《書·益稷》:予決九川,距四海。傳:決九州名川,通之至海。

又《禹貢》:奠高山大川。傳:大川四瀆。疏:川之大者,莫大於瀆。四瀆,謂江,河,淮,漢也。《呂氏春秋》:何謂六川:河水、赤水、遼水、黑水、江水、淮水。潘岳《關中記》:涇、渭、灞、滻、鄷、鎬、潦、潏,凡八川。司馬相如《上林賦》:蕩蕩乎八川。

又三川,郡名。《史記·秦始皇紀》:滅二周,置三川郡。《前漢·高祖紀》:斬三川守李由。註:應劭曰:今河南郡也。韋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也。

又四川,省名。《韻會》:今成都府,潼州,利州,夔州四路,取氓江,沱江,黑水,白水四大川以立名也。

又口川。《周語》: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朱子詩》:口川失自防。

又川衡,官名。《周禮·地官》:川衡掌巡川澤之禁令。

又竅也。《山海經》:倫山有獸如麋,其川在尾上。註:川,竅也。

又葉樞倫切,音春。《詩·大雅》:旱既大甚,滌滌山川。早魃為虐,如惔如焚。《前漢·敘傳》:昔在上聖,昭事百神。

類帝禋宗,望秩山川。[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