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葵灯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蜀葵灯戏》,川剧《蜀葵灯戏》儿童剧小戏。
川剧,俗称川戏,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川渝云贵四省市的汉族地区,是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黄)、弹戏(即梆子)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而成的传统剧种。川剧分小生,须生,旦,花脸,丑角5个行当,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三小”,即小丑,小生,小旦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能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剧目介绍
米泽秀编剧
80年代初,成都花会。公社少年春娃挑着三盆蜀葵,邀约同学秋秋赶会卖花。春娃发现秋秋卖的是无根花,劝阻无效,不欢而散。春娃将两盆蜀葵分别卖给华侨小娜娜和游客“老罗嗦”,而剩下的一盆被秋秋发现也是无根花。春娃知是母亲弄虚作假,不顾秋秋阻挡,毅然追花退钱。首先追上老罗嗦,撬开花盆却是有根花。春娃联想到另一盆是否有根,遂继续追花。追上小华侨,这盆又是有根花。原来,秋秋被春娃的高尚行为带动,已将自家的良种蜀葵换给了小华侨。
剧本载《剧本》月刊1984年第9期、1984年《绵阳地区戏剧创作选》。
中国戏曲
戏曲是我国传统戏剧的一个独特称谓。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1]”、“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戏曲最显著、最独特的艺术特点就是“曲”,“曲”主要由音乐和唱腔两部分构成,辨别一个地方戏剧种主要依靠声腔、音乐旋律和唱念上的地方性语言,如:四川的川剧、浙江的越剧、广东的粤剧、河南的豫剧、陕西的秦腔、山东的吕剧[2]、福建的闽剧、湖北的汉剧、河北的评剧、江苏的昆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