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蜂蜜的鉴别方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蜂蜜的鉴别方法

【鉴定中药材名】

蜂蜜

【生境分布】

蜜蜂是社会性昆虫,即有“劳动”分工的个体,生活于同一巢内,以群体为生存单位。蜂王个体大,专司生殖产卵;雄蜂较小,专司交配,交配后即死亡;工蜂最小,为不发育的雄蜂,专司筑巢、采集饲料、喂育幼虫、清洁巢室和调节巢温等。我国各地均有饲养。 【药材来源鉴定】本品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Apis cerana Fabr.或意大利蜂Apis mellifera L.的所酿的蜜。蜂,有锋之义。本动物尾部有锋利的螫针,故名蜂。家养酿蜜之蜂名蜜蜂;其所酿之蜜,名蜂蜜。

【药材历史考证】

野蜂蜜,原名石蜜;蜜蜂,原名蜂子。其始载本草为《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云:“石蜜即崖蜜也,高山岩石间作之,色青赤,味小酸,食之心烦,其蜂黑色似虻。又木蜜,呼为食蜜,悬树枝作之,色青白。

树空及人家养作之者亦白而浓厚味美。”《本草图经》曰:“石蜜即崖蜜也。其蜂黑色,似虻,作房于岩崖高峻处或石窟中,人不可到,但以长竿刺令蜜出,以物承之,多者至三四石。味酸色绿,入药胜于它蜜,……食蜜有两种,一种在山林木上作房,一种人家作窠槛收养之。其蜂甚小而微黄,蜜皆浓厚而味美。”《本草衍义》曰:“《本经》以谓自如膏者良。

由是知石蜜字,乃白蜜字无疑。去古既远,亦文字传写之误,故今人尚言白沙蜜。盖经久则陈白而沙,新收者惟稀而黄。……山蜜多石中或古木中,有经三二年,或一得而取之,气味醇厚。人家窠槛中蓄养者,则一岁春秋二取之;取之既数,则蜜居房中日少,气味不足,所以不逮陈白者日月足也。虽收之,才过夏亦酸坏。”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古时药用蜂蜜有两种,一种是产于岩崖、山林中,另一种是家养蜂之蜜。《神农本草经》所载的石蜜应为岩蜂(野蜜蜂)Apis dorsta Fab.所酿。而家养者为中华蜜蜂所酿。

【动物形态鉴定】

1.中华蜜蜂:蜂群由工蜂、蜂王及雄蜂三种类型的个体组成。其中绝大部分是工蜂,每群只有一个蜂王及少数雄蜂。

工蜂:体型小,长11~13mm。唇基上有红色三角形斑,后翅中脉分叉。头部三角形,前端窄小,唇基中央稍隆起,上唇长方形。触角膝状,鞭节第1节明显短于第3节,第3~10节的每节长大于宽。

小盾片稍突起。胸部三节。颜面和中胸黑色,上唇、上颚顶端、唇基中央三角形斑、触角鞭节及均为黄色。翅2对,膜质透明,前翅有三个亚缘窒,缘室几乎达翅的顶端,第二亚缘室上部大大窄于下部。前翅浅褐色。足3对,后足胫节呈三角形,扁平无距。后足跗节宽且扁平。腹部圆锥形。足和腹部第3~4节红黄色,第5~6节色较深,各节上均有黑色环带。末端尖锐,有毒腺和螫针。体被黄褐色细毛。

雄蜂:体长12~15mm。体黑色,全身被褐黑色杂有白色的毛。头呈球状。复眼大,几乎在头顶相遇。口器退化。尾端圆形,无毒腺和螫针。

蜂王:体长13~16 mm。口器退化。翅短小。腹部特长。生殖器发达。体色有两种,一种腹节黄色环明显,腹部呈暗褐色;另一种腹节黑色环明显,腹部呈黑色。

2.意大利蜂与中华蜜蜂主要区别特征:个体较大,翅大,能远飞,唇基黑色,不具三角形黄斑。

【药材性状鉴定】

本品为半透明、带光泽、浓稠的液体,白色至淡黄色或橘黄色至黄褐色,放久或遇冷渐有白色颗粒状结晶析出。气芳香,味极甜。[1] 【药材显微鉴定】

1.相对密度本品如有结晶析出,可置于不超过60℃的水浴中,待结晶全部融化后,搅匀,冷至25℃,照相对密度测定法项下的韦氏比重秤法测定,相对密度应在1.349以上。

2.酸度检查取本品10g,加新沸过的冷水50ml,混匀,加酚酞指示液2滴与0.1mol/L氢氧化钠溶液4ml,应显粉红色,10秒钟内不消失。

3.淀粉粒和糊精检查取本品2g,加水10ml,加热煮沸,放冷,加碘试液1滴,不得显蓝色、绿色或红褐色。

4.吸收度测定取蜂蜜约5.0g,精密称定,置50ml量瓶中,加水约25ml溶解.加15%亚铁氰化钾溶液及30%醋酸锌溶液各0.5ml,加水稀释至刻度(必要时加乙醇1滴消除泡沫),摇匀,用干燥滤纸滤过,弃去初滤液,精密量取续滤液各5ml,分别置于甲、乙两个具塞试管中,甲管加水5.0ml,乙管加新制的0.2%亚硫酸氢钠溶液5.0ml及空白,混匀,照分光光度法,在284nm和336nm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在284nm与336nm的差不得大于0.34。

【采集加工】

春至秋季采收,滤过。

【饮片炮制】

1.蜂蜜:取原蜂蜜,置锅内,文火加热至沸,趁热过滤,除去泡沫、杂质及死蜂。

2.炼蜜:取净蜂蜜置锅内,用文火熬炼至颜色稍深,粘度增强时,取出,放凉。

【性能功用】

甘,平。归肺经脾经大肠经。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用于脘腹虚痛,肺燥干咳,肠燥便秘;外治疮疡不敛,水火烫伤。内服:15~30g,水煎服。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附注】

置阴凉处贮藏。[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