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瓣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蜡瓣花(学名:Corylopsis sinensis Hemsl.)是金缕梅科,蜡瓣花属落叶灌木;嫩枝有柔毛,老枝秃净,有皮孔;叶薄革质,叶片倒卵圆形或倒卵形,有时为长倒卵形,先端急短尖或略钝,边缘有锯齿,齿尖刺毛状;叶柄有星毛;托叶窄矩形,总状花序;花序柄被毛,花序轴有长绒毛;总苞状鳞片卵圆形,苞片卵形,小苞片矩圆形,萼筒有星状绒毛,萼齿卵形,花瓣匙形,雄蕊比花瓣略短,子房有星毛,蒴果近圆球形,种子黑色。
蜡瓣花花下垂,色黄而具芳香,枝叶繁茂,清丽宜人。适于庭园内配植于角隅,亦可盆栽观赏。花枝可作瓶插材料。根皮及叶可入药.[1]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湖北、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及贵州等省区。蜡瓣花为温带、亚热带树种。多生于海拔1200-1800的坡谷灌木丛中。喜光,也较耐阴,稍耐寒。喜温暖湿润环境气候及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嫩枝有柔毛,老枝秃净,有皮孔;芽体椭圆形,外面有柔毛。叶薄革质,倒卵圆形或倒卵形,有时为长倒卵形,长5-9厘米,宽3-6厘米;先端急短尖或略钝,基部不等侧心形;上面秃净无毛,或仅在中肋有毛,下面有灰褐色星状柔毛;侧脉7-8对,最下一对侧脉靠近基部,第二次分支侧脉不强烈;边缘有锯齿,齿尖刺毛状;叶柄长约1厘米,有星毛;托叶窄矩形,长约2厘米,略有毛。
总状花序长3-4厘米;花序柄长约1.5厘米,被毛,花序轴长1.5-2.5厘米,有长绒毛;总苞状鳞片卵圆形,长约1厘米,外面有柔毛,内面有长丝毛;苞片卵形,长5毫米,外面有毛;小苞片矩圆形,长3毫米;萼筒有星状绒毛,萼齿卵形,先端略钝,无毛;花瓣匙形,长5-6毫米,宽约4毫米;雄蕊比花瓣略短,长4-5毫米;退化雄蕊2裂,先端尖,与萼齿等长或略超出;子房有星毛,花柱长6-7毫米,基部有毛。果序长4-6厘米;蒴果近圆球形,长7-9毫米,被褐色柔毛。种子黑色,长5毫米。
主要变种
小蜡瓣花(Corylopsis sinensis Hemsl. var.parvifolia Chang)嫩枝有毛。叶倒卵形,长3-5.5厘米,宽2-4厘米,先端略尖,基部不等侧心形,下面有黄褐色星状柔毛,侧脉7-9对,在上面下陷,边缘有锯齿;叶柄长5-8毫米,有星毛。果序长4厘米,被绒毛,有蒴果10-14个,果序柄长1厘米。蒴果长7-8毫米,被星毛,宿存花柱长5-6毫米。分布于中国安徽,见于金寨地区。叶和果实的形态很接近于蜡瓣花,特别是宿存萼筒长为蒴果的4/5,只是叶片极为细小。
秃蜡瓣花(Corylopsis sinensis Hemsl. var.calvescens Rehd. et Wils.)嫩枝及芽体无毛。叶阔卵形或矩圆状倒卵形,先端尖或渐尖,基部不等侧心形,或近于平截,下面带灰色,秃净无毛,或仅在背脉上有毛,边缘有刺状齿突。总状花序长3-4厘米,花序柄及花序轴均有绒毛,总苞状鳞片有毛,萼筒及子房有毛,萼齿无毛。蒴果有星毛。分布于中国四川、贵州东北部、湖南、江西、广东及广西等省区,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脊较常见。和蜡瓣花的区别在于嫩枝无毛,叶较窄、仅在下面有毛,或仅背脉上有毛。[2]
繁殖方法
蜡瓣花萌蘖力强,能天然下种繁殖。繁殖以播种为主,亦可分株和压条。
播种:可于9月或10月份蒴果成熟时适当提前采收果实,净种后秋播,或秘藏至翌年春播。因种胚休眠期长,播种前种子需经过冷冻潮湿的沙土层积。
分株:分株宜在春天芽萌动时进行。
压条:压条可在春季将枝条埋伏地上,生根后与翌春剪离分栽。
主要价值
蜡瓣花春日先叶开花,花序累累下垂,光泽如蜜蜡,色黄而具芳香。枝叶繁茂,清丽宜人。丛植于草地、林缘、路边或做基础种植、或点缀于假山、岩石间,均具情趣,盆栽观赏效果更佳。花枝可作瓶插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