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蚀刻版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蚀刻版画。原图链接

蚀刻版画是一种版画的作画方法,先在金属板上雕刻,然后用强酸腐蚀,制成凹版,再用油墨印刷成版画。现代也有用其他材料和其他化学腐蚀剂的方法。

简介

蚀刻版画(etching)来自于高地德语“azzen”或荷兰语“etsen”,即“腐蚀”,是一种印刷工艺,常用的方法是把画稿复制到透明的涤纶纸上,,经过蚀刻和染色,在铝板表面上形成有凹凸立体线条的彩色版画。蚀刻在十七世纪跃登版画舞台,与当时巴洛克艺术风格席卷全欧的现象有密切关系。 一幅蚀刻版画的产生需要先在蜡涂布的金属板上作画,画完后将整块版浸入强酸溶液中腐蚀。绘制了图案线条的部分,因为缺少蜡的保护会被腐蚀形成凹版,所以当金属板上墨压印的时候,纸张就会吸收附在线条里的油墨而形成反向图像。[1]

作画方法

做蚀刻版画的金属板一般用板,先涂上一层,画家用针作画,也可以用宽画粗面,画出的线和面的蜡被去除,然后放到酸浴中浸泡或用酸洗,去除蜡的部分被腐蚀凹进去,完成后将蜡洗去,涂上油墨,擦去表面的油墨,只剩下凹线中的油墨,再用压力转印到纸上。一张版可以印制几百张版画,直到版面磨损。画家在制作蚀刻版画时,有时也直接刻制、修复部分线条。

腐蚀工序

首先在涂有防腐层的金属表面上描线,划出防腐层,露出金属版。然后浸泡在酸液中(这道工序叫“腐蚀”),露出的金属板上的划痕被腐蚀成细槽,金属板上墨后,图像被忠实的转印下来。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对原画稿进行制版,把画稿复制到透明的涤纶纸上,用丝网印刷或照相感光技术转印到板上,经过蚀刻和染色,在铝板表面上形成有凹凸立体线条的彩色版画。

铜版蚀刻

铁版蚀刻因为版本身很快产生銹斑,印张数目因而有限。1520年左右,铜版蚀刻技法引入,才改变此一情况。由于版蚀刻的线条表现,较铁版显得更加精致,并且较易控制腐蚀的过程,不久后便取代了铁版。

重要的铜版蚀刻技法,非常可能在制作盔甲的作坊中发明。工匠利用腐蚀的方法,将装饰花纹印入铁制的盔甲上。十六世纪初,刚开始的蚀刻作品多半使用铁版,然而蚀刻线条相较于直刻,虽然不够明朗精确,但在动态处理与活泼的层次表现上,却胜过直刻线条。

绘画性风格

到了十七世纪,西洋艺术出现一种史家所谓的绘画性风格,由光影的明暗来主导画面,并不刻意凸出轮廓,因而画面物体具有变动不居的动感。蚀刻的线条由于腐蚀的时间及次数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层次。腐蚀时间短且少的线条,便显得娇弱柔和,随著时间的加长、次数的加多,线条的表现力度逐步加强。在放大镜下观察,蚀刻线条的线边呈不规则状,不像直刻线条有如刀切般的齐整划一。这种线条构成的造型,与直刻相比,带有模糊朦胧的效果,适合表达绘画性风格的作品。荷兰大画家林布兰特的版画作品几乎全以蚀刻方式创作。[2]

创新技术

新型的金属蚀刻版画采用了原有技术中所没有的结构设计:用一块金属平板,金属平板上有凹进的图案,凹进的图案上覆有一层薄涂料,在涂料上及整个金属平板上覆有一层保护膜。优点:结构新颖、造型美观、高雅,画面经久不变。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装饰艺术品,可广泛用于家庭办公场所的装饰,并可作为高雅的礼品用于馈赠。画面结构的独特性使其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和艺术感染力,而且几乎永远不会变色和老化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