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血风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血风疮(血风疮)一般指风瘙痒.风瘙痒,中医病名。风瘙痒是指无原发性皮肤损害,而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皮肤感觉异常性皮肤病。中医文献中又称之为风痒、血风疮、痒风、谷道痒、阴痒等。本病以自觉皮肤阵发性瘙痒,搔抓后常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和苔藓样变等继发性皮损为临床特征。临床上可分为局限性和泛发性两种。局限性者,以阴部、肛门周围瘙痒最多;泛发性者,则多泛发全身。本病多见于老年及青壮年,好发于冬季,少数也可夏季发病。相当于西医的皮肤瘙痒症。[1]

[]

名词解释

风瘙痒是指无原发性皮肤损害,而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皮肤感觉异常性皮肤病。中医文献中又称之为风痒、血风疮、痒风、谷道痒、阴痒等。本病以自觉皮肤阵发性瘙痒,搔抓后常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和苔藓样变等继发性皮损为临床特征。

与西医病名的关

系风瘙痒相当于西医的皮肤瘙痒症。

病因

本病多因血热内蕴,血热生风;血虚生风;脾胃运化失健,湿热内生所致。

临床诊断

临床表现: 瘙痒为本病的主要症状,瘙痒为阵发性,白天轻,夜间重,亦因饮酒、情绪变化、受热、搔抓、摩擦后发作或加重。无原发性皮损,由于连续反复搔抓,可引起抓痕、表皮剥脱和血痂,日久皮肤可出现肥厚、苔藓样变、色素沉着以及湿疹样变。

辩证论治

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祛风清热凉血为主,并发内部疾病时,及时寻找原因,采取标本兼顾、内外兼治的方法。 证治分类 1. 风热血热证 证候:青年患者多见,病属新起,症见皮肤瘙痒剧烈,遇热更甚,皮肤抓破后有血痂;伴心烦,口干,小便黄,大便干结;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 方药:消风散合四物汤加减。 常用药: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仁、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甘草、木通、白芍、川芎。 2.湿热蕴结证 证候:瘙痒不止,抓破后脂水淋漓;伴口干口苦,胸胁闷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热内生,蕴结于肌肤,化热生风,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故见皮肤瘙痒不止,抓破后脂水淋漓;肝胆实热则口苦口干,胸胁闷胀,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蕴结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栀子、黄芩、木通、泽泻、车前子、柴胡、甘草、当归、生地。 3.血虚肝旺证 证候:以老年人为多见,病程较长,皮肤干燥,抓破后血痕累累;伴头晕眼花,失眠多梦;舌红,苔薄,脉细数或弦数。 辨证分析:年老气血不足或久病耗伤阴血,皆可致血虚肝旺,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故见皮肤干燥、瘙痒;病程较长,反复搔抓,故抓破后血痕累累;血虚肝旺则头晕眼花,失眠多梦;舌红、苔薄、脉细数或弦数为血虚肝旺之象。 治法: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方药:地黄饮子、当归饮子加减。 常用药:干地黄、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石斛、炮附子、五味子、肉桂、白茯苓、麦门冬、石菖蒲、远志、生姜、大枣、薄荷、黄芪。

其他疗法

(一)周身皮肤瘙痒者,可选用百部酊、苦参酒外搽,每天数次。 (二)皮损有湿疹样变者,用三黄洗剂外搽,每天4-5次;苔藓样变者,用黄柏霜外涂,每天3次。 (三)各型皮肤瘙痒,可用药浴或熏洗、熏蒸疗法。如苦参片、白鲜皮、百部、蛇床子、地肤子、地骨皮、花椒等煎水作全身熏浴,或矿泉浴等。 (四)皮肤干燥发痒者,可外用各种润肤膏薄搽。

预防调护

1.忌食辛辣、鱼腥发物,忌饮酒,多食蔬菜、水果。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搔抓、摩擦或热水烫洗,忌用碱性强的肥皂洗澡。 3.内衣要柔软宽松,宜穿棉织品,不宜穿毛织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