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补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补子

图片来自爱讲古


补子又称胸背,简称,指明朝清朝朝鲜王朝、越南黎朝阮朝琉球国官员服装上,位于胸前和背后的方形装饰。不同等级的官员补子的图案不同,而文官和武将的补子又不同。文官的补子的图案用飞禽,武将的的补子用猛兽。绣官服上的补子,是识别官员等级的一种标识。补子随官职而存在,且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制作。因此有极高的工艺价值和历史价值。如今,它已成了一种珍贵的文物藏品。补子起源于武周)盛行于。清代的补子则大多用彩色,底子颜色很深,有绀色、黑色及深红色等。又明朝补子的四周,一般不用边饰,而清朝补子的周围,则全部饰有花边。[1]

历史沿革

除了头戴乌纱帽或襆头(乌纱帽是用乌纱制成的圆顶官帽,式样和五代的襆头基本相同,以漆纱做成,两边展角,角长40公分左右)之外,补服的主要区别在其补袍的前胸、后背各缀有一块方形的补子,文官绣禽,以示文明;武官绣兽,以示威武,一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只要一望补子上的纹样,便可知其人的官阶、品位,百姓因而赞羡身著补服的文武官员为“衣冠禽兽”,补子起源于武周,武则天在服色的基础上于公服的胸前加以百花剌绣,以此加以细化区分官员品阶等级。

官服

清代装饰有补子的官服称为“补服”。清朝官服最常见的是一种比短而比长的“外套”,或称“外褂”、“补褂”。明朝的补子前后图案一致,而清朝的补子分前后两半。明朝的补子一般在40厘米见方左右,清代则一般在30厘米左右。文官者: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㶉鵣,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不入流者为练鹊。武官者: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都御史、副都御史、各道监察御史、给事中等风宪官为獬豸(神羊)。

明代补子

赐服,有座蟒、蟒、飞鱼、斗牛、麒麟等。节令应景补子,有葫芦(腊月廿三祭灶至过年)、灯景(上元)、五毒艾虎(端午,午月初一至十三)、鹊桥(乞巧节)、阳生(冬至)、菊花(重阳)、秋千(清明)、玉兔、等吉服补子。

参考文献

  1. 补子,正眼瞧,2012-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