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裹足不前

目录

裹足不前

汉语成语,拼音是guǒ zú bù qián,意思是形容有所顾虑而止步不敢向前。出自战国·秦·李斯谏逐客书》。 中文名 裹足不前 拼 音 guǒ zú bù qián 出 处 战国·秦·李斯谏逐客书》注 音ㄍㄨㄛˇ ㄗㄨˊ ㄅㄨˋ ㄑㄧㄢˊ

成语解释

裹:缠。停步不前,好像脚被缠住了一样。 [1]

成语出处

战国·秦·李斯《谏逐客书》:“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1]

成语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思想保守 [1]

示例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六回《吕奉先辕门射戟 曹孟德败师淯水》: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困穷而来投,若杀之,是害贤也。天下智谋之士,闻而自疑,将裹足不前,主公谁与定天下乎? 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29章:“我们不能做有名无实的党员,不能总在困难面前裹足不前。”

成语辨析

近义词:作茧自缚故步自封 反义词:义无反顾一往无前

成语故事

李斯是秦始皇时期的宰相。不过,他刚到秦国时,仅仅是一个客卿,还不是宰相。所谓客卿,就是从别的国家来为秦国服务的人。那个时候,秦始皇也刚即位,还没有统一天下,号称始皇帝。 这个时候,有一位水利家,叫做郑国,从韩国来到了秦国。他向秦王赵政建议说:“秦国想不想发展壮大呀?如果想的话,您首先得在国内富国强民。秦国有辽阔的土地,但是水利不足。我是搞水利的,我愿意尽一份力量,给您修一道渠,这道渠可以灌溉四万顷良田。这四万顷良田如果都能打出粮食,您粮库的粮食就积累得多了,这样的话您就有力量向外扩张。”赵政觉得他讲的有理,就说:“那好吧,就听你的。” 于是,郑国当了总指挥,带着人在泾水边开出一条渠来。这条渠开了三年,秦国出动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渠修成后,秦国果然受益,延伸三百里,能灌溉四万顷良田。这渠就被称为郑国渠,又叫郑渠。按理说这是好事,但是后来在秦国却有人说,郑国其实是一个间谍。因为秦国当时太强大,郑国所在的韩国感到受威胁,就把郑国派来帮秦国修渠,而且一修就是三年,目的是为了耗费秦国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这样秦国就没有力量兴兵侵略别的国家,就可以让别的国家缓口气。 赵政知道后,非常生气。有的大臣就建议应该把其他国家在秦国的人全部驱逐出去。赵政真的采纳了这种建议,下了逐客之令,要把所有客卿都赶走。李斯楚国人,自然在被驱逐之列。李斯于是写了一封信给秦始皇,这封信就是《谏逐客书》。 他在信里说:“我觉得您这样做不妥,错误很严重。一个国家要想有个大国的样子,就应该能容纳人才。江河之所以大,是因为引入了很多细流;高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容纳了很多沙土。俗话说,国富则民强,地广才粮多。您因为这一件事就把所有他国来的贤士都驱赶走了,后果难以设想。将来这些人去外面说,秦国不任用他本国之外的人。那么,所有贤士听了,就都裹足而不前,都不往秦国来了。您不能广纳天下贤士,将来怎能建立大业呢?”赵政看完李斯的信后,觉得他说的有理,于是就收回了逐客令。 “裹足不前”这条成语,意思是好像脚被缠住了一样,不能前进;形容有所顾虑而止步不敢向前。

视频

参考资料

categorg:+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