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襄垣鼓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襄垣鼓书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类型:

语言:

系统:

大小:

标签:

襄垣鼓书,简称“鼓书”,俗称“说书”、“脚蹬梆”,是山西传统戏曲剧种,是中国北方鼓书类曲艺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曲种之一。

襄垣鼓书的唱腔音乐属于板腔体,唱法多样,吸收当地的地方小调、道士化缘调、民间叫卖调及梆子落子秧歌等的音乐元素,融会贯通,自成一格,唱腔优美,旋律婉转,具有浓厚淳朴的地方特色。代表曲目有《水浒传》《三国》《包公》《奇巧断》《借亲记》等。

襄垣鼓书流传于晋东南的山西省襄垣县及武乡、沁县、屯留、长子、潞城、黎城、壶关等地。2008年6月7日,山西省襄垣县申报的“襄垣鼓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Ⅴ-62。[1]

历史沿革

襄垣鼓书成型于明末清初,清代中叶发展成熟,是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由当地流行的“鼓儿词”和“柳调”结合后形成的,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清朝道光皇帝年间,襄垣鼓书初步定型。相传盲艺人史金星(三皇东会艺人),将当地的民歌小调、道士的化缘调吸收进鼓儿词说唱当中,为鼓儿词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后路永泉(史金星的徒弟),在师父史金星改进的基础上,又将本地方的戏曲因素,如上党梆子上党落子秧歌等唱腔融合进去,这样丰富了鼓书的表演方式,鼓书也更加优美动听。后来,盲艺人苗喜来又创造了“悲板”和“抢板”。这就是鼓书最初的形成状况。

抗日战争时期是襄垣鼓书繁荣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作品产量大,艺人队伍扩大。1938年1月襄垣县抗日爱国盲人宣传队成立,宣传队伍不断扩大,由原来的5人发展到75人,具有迷信色彩的三皇会解体。宣传队分成十个小组,深入到前线宣传以说新书进行抗日宣传,所说的新书部分来源于移植专业团体和专业曲艺工作者的作品外,主要靠自编自演,盲人作品的特点是文字粗糙,通俗易懂,短小精干,说词上口、战斗性强、乡土气息、群众喜爱。他们在这个特殊时期,紧跟党的号召,深入八路军的战窝,进行演出,提升了军人的战斗力。同时他们在各个村庄悄悄进行演出,有的时候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演出,这样增加了群众的革命热情,在大后方积极支持了前方的战斗。这个时期的演唱主要是自编自唱,大都是有书目没有本子。

新中国成立之后,盲人宣传队积极配合政府中心工作,思想上发生转变,书目变为全新的内容,得到县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8年,大跃进的一年。建立人民公社、全民大练钢铁、农村公共食堂一系列大事。虚报价报现象严重,盲宣队作为党的喉舌,只能尽快编成鼓书,广泛向群众宣传。这一时期的作品,与新中国成立前相比,共同的特点事,时代特色鲜明。比如:《斗地主》《土地法大纲》《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农业合作化》等时代特色的作品。

襄垣鼓书是一种以襄垣地区的方音语汇说唱相间的表演,以唱为主的民间鼓书形式。襄垣鼓书通常为多人合作表演,其中作为演出掌板的鼓师手脚并用,一人可操作平板鼓、卦板、木鱼、脚梆、小锣、小镲、镗锣、脚打大锣等全套击乐。其余说唱者根据自身条件及内容情节,分行当进行说唱。或轮递说唱,或一领众和,或二人对唱,或众口齐唱;单人表演则表演者只操月琴自弹自演;两人表演则分持月琴和八角鼓自行伴奏说唱。襄垣鼓书的舞台动作方式通常以坐唱形式为主,也有站唱和走唱的情形。和其他同类鼓书相比,其表演方式尤其是演唱方式更为丰富,几乎囊括了声乐体系中的各种唱法,不仅有独唱、对唱和轮唱,还有领唱、伴唱、齐唱以及抢唱和帮腔等等,非常丰富。

伴奏乐器

襄垣鼓书所使用的乐器主要有鼓、板、锣、钹、二把、二簧、胡呼、月琴、三弦、八角鼓、二胡、笛子、笙等乐器。

鼓儿词的伴奏乐器分打击乐器和拉弦乐器两类。其中所有的打击乐器均由一人操纵,而拉弦乐器则有不同的人伴奏。在鼓儿词的拉弦乐器中,有三种为其主奏乐器,分别是二簧二把胡胡,通常把它们称为襄垣鼓书弦类乐器中的三大件,其中二簧为领场乐器,承担整个乐队的主旋律。除此三件以外,二胡板胡三弦等拉弦乐器则需要根据人员多少情况或说唱内容来决定其是否应用,通常乐队人员多或在借用上党梆子、上党落子或河南豫剧中的唱腔表演时才使用。若乐队表演人员有限,则优先使用三大件主奏乐。

柳调的伴奏乐器分打击乐器和弹拨乐器两类,打击乐器有八角鼓或简板(原来没有,近代新加入);弹拨乐器有月琴。柳调的打击乐器原本只有八角鼓,后因各种曲艺的交流融合,襄垣鼓书的伴奏乐器中加入了简板,所以柳调在之后的表演中一般多使用简板作为打击乐器,或者是直接不用打击乐的单人自兼弹拨乐器进行表演。

唱腔板式

襄垣鼓书中的板式可分成三大类,结构板式、基础板式和特殊板式。结构板式主要有叫板、起板、送板和切板四种,它们是整个唱段的框架,在鼓儿词和柳调中都有使用;基础板式主要有大板和流水板两种,大板为鼓儿词的基础板式,流水板为柳调的基础板式,它们都为陈述性板式;特殊板式主要有哭板、抢板和垛板,它们意在表现一些特殊的情绪或特定的情节,都有其特殊的功用。

曲牌类别

襄垣鼓书中常用的曲牌有五个,分别为【满堂红】【小拾番】【打连成】【放风筝】【绣荷包】。这五个曲牌分别是由不同的器乐曲或民歌小调改编发展而来,形式上也有不同,它们有纯器乐演奏的曲调,也有带词演唱的曲调,这两种形式都有其各自的用法。分为“暖场曲”和人物“剧中曲”两种类型,暖场曲一般用在开头或串场的部分,通常为纯器乐演奏的曲调。

代表曲目

襄垣鼓书来自民间,说唱内容多是民间故事,如传统作品《皮鞭记》《洗衣记》《烈女传》《包公案》等等。近现代也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如革命作品《送子参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等70多部,现代作品如《南街英雄传》《吕梁英雄传》《白毛女》等200多部作品。

流行地区

襄垣鼓书主要流行于晋东南的山西省襄垣县及武乡、沁县、屯留、长子、潞城、黎城、壶关等地。

襄垣鼓书的表演者为盲艺人,其传承方式一直延用口传心授的模式,说唱艺人通常没有音乐理论基底,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和了解极少,唱腔、曲调等的学习只靠死记硬背,他们多数开始从事这个行业都是迫于生计,社会地位不高,文化程度和专业知识低下,几乎没有人能够去整理出一套详细的资料以供学习。一些优秀的知名老艺人因年事已高,陆续退休,甚至去世,青年人里懂退情者甚少。襄垣鼓书后继乏人,急需保护。

保护措施

2018年12月14日山西长治市襄垣县文化局以“传承文脉留住乡愁”为目标,推进非遗保护工作。襄垣县在成立了非遗中心的基础上,对乡村两级文化管理员进行了非遗知识、非遗法律法规培训,共举办非遗培训5次,参训人员达2000余人次。采取录音、录像的抢救性保护措施,对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史进行整理,编撰了《歌者向天——襄垣鼓书瞽师们的口述》,并初步建立了非遗项目名录保护体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平台,从采集、编录、存储实现了非遗资料数字化管理。对濒危的“非遗”项目及年老体弱的传承人进行全面的拍摄、记录,并及时形成档案、建立数据库。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广场活动,扩大了非遗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社会影响力。

传承人物

入选非遗

2008年6月7日,山西省襄垣县申报的“襄垣鼓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曲艺价值

襄垣鼓书是现存北方鼓书类曲艺中历史较为悠久的曲种之一。不仅保存了许多宋元“鼓子词”的艺术基因,而且吸收化用了明清以来诸多当地民间相类艺术的诸多元素,说唱方式独特,唱腔曲调丰富,传统书目众多。具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和学术价值。长期以来,举凡节日娱乐、婚丧嫁娶、祈福禳灾、兴建迁徙等生活礼仪和民俗活动,都有襄垣鼓书的演出作为重要的仪式和内容。几百年来,襄垣鼓书在上党地区广泛流行,已经成为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娱形式。

重要活动

2017年9月4日,山西首届长治艺术节上,四名盲人老艺人表演襄垣鼓书,本次表演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襄垣鼓书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8年6月7日至14日,在天津市举办的全国非遗曲艺周中,中国127个大项的曲艺类国家级非遗项目全部参演,长治市襄垣县的襄垣鼓书曲艺表演站上全国舞台。

相关视频

襄垣鼓书《最美的诉说》

参考来源

  1. 襄垣鼓书,山西省人民政府 , 2021-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