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西戎」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參考資料
Slf對話 | 貢獻
行 1: 行 1:
{{redirect2|戎| 一個[[中國]][[ 氏]]| 戎姓}}
+
{{Infobox person
[[File:Tianxia_zh-hans.svg|thumb|200px|[[中国中心主义]]的[[四夷]] 图]]
+
| 名    = 伊莉娜·莎伊克
 +
| 圖像    = [[File:50da81cb39dbb6fd6f014cff0b24ab18962b3794.jpg| 缩略 图]]
 +
}}
  
'''西戎''' 是[[三代]]对其边界西方的部落的泛指,也可以指[[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是[[漢族]]先民之一<ref name="a" /><ref>{{Cite web|url=http://www.china.com.cn/culture/aboutchina/hz09/2009-09/24/content_18592527.htm|title=汉族名称的来历|accessdate=|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archive.today/20180607102759/http://www.china.com.cn/culture/aboutchina/hz09/2009-09/24/content_18592527.htm|archivedate=2018年6月7日|df=}}</ref>,但與战国以后的[[胡人]]各民族并沒有任何關係<ref>林沄《戎狄非胡论》</ref>,後來「西戎」被漢族用來代指位於漢族以西的各個非漢民族。
+
'''西戎'''
  
== 漢族“西戎” ==
+
 是[[ 三代]] 对其边界 西 的部 泛指, 指[[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是[[汉族]]先民之一<ref name="a" /><ref>{{Cite web|url=http://www.china.com.cn/culture/aboutchina/hz09/2009-09/24/content_18592527.htm|title=汉族名称 来历|accessdate=|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archive.today/20180607102759/http://www.china.com.cn/culture/aboutchina/hz09/2009-09/24/content_18592527.htm|archivedate=2018年6月7日|df=}}</ref> 但与战国以后 [[胡人]]各民族并没有任何关係<ref>林沄《戎狄非胡论》</ref>,后来「 西 戎」被汉族用来 指位于汉族 西 各个非汉民族
在距今6000-4000年期間,隴西、河湟等地區 一個濕热同步的氣候最適宜期。以旱作農業為主要生業的[[ 仰韶文化]] 的分布,有了很大的扩展,典型遺址有秦安的大地灣、天水的 西 山坪、師趙村、禮縣 高寺頭、慶陽的南佐疙瘩梁、平涼的廟庄等。在青海東 部的 循化縣 發現了廟底溝因素的遺存。西進的仰韶文化人群在湟水和大通河流域創造出 精美陶器為特色 窯文化。代表馬家窯文化晚期最高發展水平 馬廠類型 向西分布到河西走廊西端 酒泉、安 西 等地,甚至向北分布到騰格裏沙漠和額济納旗地區。在甘、青地區,新石器時 代以 種粟為主 旱作農業文化呈持續的逐步發展狀態
 
  
  夏朝時,氣候開始由溫湿轉向幹冷,隴西等地 前2200-前2000年是氣溫和降水量快速下降的階段 而前2000-前100年則是氣溫和降水量繼續勻速漸降的階段。這令聚落縮小。而當 居民 生业,也相應地從以農業為主轉向半農半牧發展。但這一切並沒有馬上導致農業文化的全面衰退,在某些 區仍存在著農牧相結合的經济形態。雖然养羊開始發達,不過沒有發現馴养馬的確切證據 ,所 以即使养羊為主 牧民雖可能在一年 内就數易牧場,卻不可與後来專化 遊牧業混為 談<ref name="b">林沄《 至戰國中國北方長城地帶遊牧文化帶的形成過程》</ref>
+
 在 晚商以前 华北 区皆为华夏族群 活动 ,所 『戎狄』族群是 后从华夏族群中分裂出去 的一 部分,因此,华 与戎狄在血缘上本亦同源
  
  雖然 先秦夷夏观中 ,西戎 和[[ 夷]]、[[北狄]]、[[ 蛮]]合称[[四夷]] 但其實與 原原住民同出一源<ref name="a">《农业类型的演变与戎狄族群的兴起》指出「晚商以前北方 区皆为华夏族群的活动 域,所谓『戎狄』族群应当是下一历史阶段里从华夏族群中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因此,华夏与戎狄在血缘上本亦同源 」</ref>。有時又稱鬼戎, 古本《[[ 書紀 ]] 》载:“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詩經]] 》中常有周朝 西戎 戰爭 的史 ,“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
  史记《匈奴列传》和《秦本纪》载:周人先祖公刘部落 豳(郴县-旬邑县) 三百年后古公亶父因 西戎 攻打而南迁于周原。周宣王让秦非子率人到西犬丘(甘肃 东南 部)养马,后来戎人东迁而战争不断 专家说是西 时期黄河 带大旱数百年而西人来争水草 地。古本《竹 书纪 年》载:“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 诗经 》中常有周朝 西戎 战争 的史 比如 “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在史学界有“秦为西戎”学术观点。
  
  傳說犬 是黃帝後裔<ref>《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 有山名曰融父山,順水入焉。有人名曰犬 。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ref>,與中原姬姓諸國 祖<ref>《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周后稷 名弃 其母 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ref><ref>《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ref>
+
  西 使西周亡国 最后西 大部分被华夏文化所 在汉代演变成为了汉族 而后来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草原民族与先秦时期的北狄各部并没 任何关系
  
  周平王二十一年,[[秦文公]]東進击败 西戎 ,收復周朝舊地,“于是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
+
== 汉族“ 西戎” ==
  
 秦穆公 西戎有八 ,即[[緜 ]](今甘肃东部)、[[ 戎| ]](今甘肃东部)、[[翟戎|翟]]、[[豲戎|豲]]之戎(今陕西北部);岐山、梁山(今陕西韩城与洛川之间)、泾水、漆水以北有[[ 渠]](今甘肃宁县西北)、[[大荔之戎|大荔]](今陕西大荔东)、[[ 氏]](今甘肃平凉西北甘宁交界处)、[[朐衍国|朐衍]](今宁夏盐池一带),皆位 [[陇山]](今宁夏六盘山)附近。其 全都被秦穆公所征服。
+
西戎是周时期中原人对西方诸部落的统称。春秋时期有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区分。中原各诸侯国而自称为华夏,他们把中原周边四方的小国或部落称之为戎、狄、蛮、夷 ,纵使这些戎狄蛮夷同样是炎黄子孙,比如姜戎就是四岳的后裔。
 +
 
 +
在距今6000-4000年期间,陇西、河湟等地区是一个湿热同步的气候最适宜期。以旱作农业为主要生业的[[仰韶文化]]的分布,有了很大的扩展,典型遗址有秦安的大地湾、天水的西山坪、师赵村、礼县的高寺头、庆阳的南佐疙瘩梁、平凉的庙庄等。在青海东部的循化县也发现了庙底沟因素的遗存。西进的仰韶文化人群在湟水和大通河流域创造出以精美陶器为特色的马家窑文化。代表马家窑文化晚期最高发展水平的马厂类型,向西分布到河西走廊西端的酒泉、安西等地,甚至向北分布到腾格里沙漠和额济纳旗地区。在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以种粟为主的旱作农业文化呈持续的逐步发展状态。
 +
 
 +
夏朝时,气候开始由温湿转向干冷,陇西等地在前2200-前2000年是气温和降水量快速下降的阶段,而前2000-前100年则是气温和降水量继续匀速渐降的阶段。这令聚落缩小。而当地居民的生业,也相应地从以农业为主转向半农半牧发展。但这一切并没有马上导致农业文化的全面衰退,在某些地区仍存在着农牧相结合的经济形态。虽然养羊开始发达,不过没有发现驯养马的确切证据,所以即使养羊为主的牧民虽可能在一年之内就数易牧场,却不可与后来专化的游牧业溷为一谈<ref name="b">林沄《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ref>。
 +
 
 +
虽然在先秦夷夏观中,西戎和[[东夷]]、[[北狄]]、[[南蛮]]合称[[四夷]],但其实与周代中原原住民同出一源<ref name="a">《农业类型的演变与戎狄族群的兴起》指出「晚商以前北方地区皆为华夏族群的活动地域,所谓『戎狄』族群应当是下一历史阶段里从华夏族群中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因此,华夏与戎狄在血缘上本亦同源。」</ref>。有时又称鬼戎,古本《[[竹书纪年]]》载:“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诗经]]》中常有周朝与西戎战争的史诗,“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
 
 +
传说犬戎是黄帝后裔<ref>《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顺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ref>,与中原姬姓诸国同祖<ref>《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ref><ref>《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ref>。
 +
 
 +
周平王二十一年,[[秦文公]]东进击败西戎,收复周朝旧地,“于是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
 +
 
 +
 秦穆公 西戎有八 ,即[[緜 ]](今甘肃东部)、[[ 戎| ]](今甘肃东部)、[[翟戎|翟]]、[[豲戎|豲]]之戎(今陕西北部);岐山、梁山(今陕西韩城与洛川之间)、泾水、漆水以北有[[ 渠]](今甘肃宁县西北)、[[大荔之戎|大荔]](今陕西大荔东)、[[ 氏]](今甘肃平凉西北甘宁交界处)、[[朐衍国|朐衍]](今宁夏盐池一带),皆位 [[陇山]](今宁夏六盘山)附近。其 全都被秦穆公所征服。
  
 
[[西羌]]是隶属于西戎的别支,从事牧羊<ref>《说文》称:“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风俗通义》也说:“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故‘羌’从羊、人,因以为号。”</ref>。
 
[[西羌]]是隶属于西戎的别支,从事牧羊<ref>《说文》称:“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风俗通义》也说:“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故‘羌’从羊、人,因以为号。”</ref>。
  
  家[[白一平]]和[[沙加 ]] [[上古 漢語]]的 行重 認為 「戎」在上古 漢語 作「{{IPA|*nuŋ}}」<ref>Baxter, William H. and Laurent Sagart. 2014. ''Old Chinese: A New Reconstr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978-0-19-994537-5}}.</ref>。
+
  家[[白一平]]和[[沙加 ]] [[上古 汉语]]的 行重 认为 「戎」在上古 汉语 作「{{IPA|*nuŋ}}」<ref>Baxter, William H. and Laurent Sagart. 2014. ''Old Chinese: A New Reconstr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978-0-19-994537-5}}.</ref>
 +
 
 +
==分类==
 +
 
 +
春秋时,戎有7种,即:己氏之戎;北戎,即山戎或无终;允姓之戎,即阴戎或陆浑之戎;伊洛之戎;犬戎,亦称畎犬、昆夷、绲夷;骊戎;戎蛮。秦西北有狄邽冀之戎、义渠之戎、大荔之戎等。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山戎,各分布山谷间,有许多部落,不相统一。
 +
 
 +
至战国时,义渠、大荔等与秦相接诸戎,自春秋以来逐渐并灭于秦。林胡、楼烦并灭于赵。而山戎不复见于史,东胡有其地,燕却东胡设北边与东北五郡。故戎或往往与胡杂处,名称也往往相混。
 +
 
 +
===鬼戎===
 +
 
 +
鬼戎的“戎”是周人加的蔑称,其它如薰育、熏鬻、昆夷(夷也是诸夏所加)、绵夷、串夷、畎戎、大戎、猃狁,实际上是同一称呼不同时期不同的译写。王国维先生指出这些不同称谓:“余谓皆畏与鬼之阳声……故鬼方、昆夷、薰育、猃狁,自系一语之变,亦即一族之称。”此一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有相同称谓的各部落,他们已进入阶级社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在战争中各部落也许有一定的结盟统一号令。
 +
 
 +
===犬戎===
 +
 
 +
古代部落名,又叫猃狁,古代活跃于今陕、甘一带,猃、岐之间。到西周末期,长期的农耕和平环境,使得君王荒淫无度,玩物丧志,烽火戏诸侯。君主性格软化,无心富国强兵,结果周幽王被野蛮强悍的犬戎族攻杀,幽王的宠妃褒姒被掳,都城丰、镐西北被犬戎占领。强盛约三百年的西周覆灭。此后,犬戎便成了周部落最可怕的敌人,直到唐朝,汉民族还用“犬戎”和“戎狄”代指一切西北游牧民族。
 +
 
 +
春秋初期,犬戎成为秦国的强敌
  
 
== 外族「西戎」 ==
 
== 外族「西戎」 ==
 被 視為 「西戎」的外族或 家:吐谷 、吐蕃藏族、焉耆、 龜茲 、大宛、[[康居|康居 ]]、[[ 羅馬 |大秦 ]]<ref>出自《 晉書 卷九十七.列 第六十七.四夷.西戎》</ref>、[[尼波 羅國 |泥婆 ]]、党 羌、高昌、疏勒、于 、[[天竺]]、罽 、康 、[[波斯]]、[[拜占庭帝 |拂菻]]、[[阿拉伯帝 |大食]]<ref>出自《 卷一百九十八.列 第一百四十八.西戎》</ref>、[[僧伽 羅國| 子]]、奄蔡、[[嚈 |嚈 ]]、[[吐火罗人|吐火 ]]<ref>出自《太平御 .四夷部》</ref>、羌族。
+
 被 视为 「西戎」的外族或 家:吐谷 、吐蕃藏族、焉耆、 龟兹 、大宛、[[康居|康居 ]]、[[ 罗马 |大秦 ]]<ref>出自《 晋书 卷九十七.列 第六十七.四夷.西戎》</ref>、[[尼波 罗国 |泥婆 ]]、党 羌、高昌、疏勒、于 、[[天竺]]、罽 、康 、[[波斯]]、[[拜占庭帝 |拂菻]]、[[阿拉伯帝 |大食]]<ref>出自《 卷一百九十八.列 第一百四十八.西戎》</ref>、[[僧伽 罗国| 子]]、奄蔡、[[嚈 |嚈 ]]、[[吐火罗人|吐火 ]]<ref>出自《太平御 .四夷部》</ref>、羌 族。
 +
 
 +
==地理分布==
 +
 
 +
===晋国北戎部落===
 +
条戎在中条山北鸣条陌,奔戎与条戎并列应相距不远。汾、隰为晋中两水名,汉代有隰县,今山西省离石县境,其地在晋国之北,故晋人称之为北戎。
 +
 
 +
从以上可以看出,宣王时与诸戎部落的战争重心在陇山地区的西戎,同时在霍太山南北,戎人与周与晋也发生了一些规模较小的战争。
 +
 
 +
申的另一支,与周王保持密切的甥舅关系。周宣王封其舅申伯于谢邑(今河南省南阳市东谢营),控制南方。周幽王后也来自谢邑之申国,幽王无道,失信于诸侯,宠褒姒,废申后及其所生太子宜臼。公元前771年(幽王三十一年)申侯联合增国(也在今南阳市境内)及犬戎攻镐京,杀幽王,立宜臼为周平王。为避西戎,迁都于雒邑,史称东周;当前中国史界以平王元年,即公元前770年为春秋时期的开端。
 +
 
 +
===春秋诸戎部落===
 +
 
 +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上下)》“第二编 华夏及华夷五方格局的形成”介绍:进入春秋时期,诸戎分布很广,而且在中原与周王及诸夏发生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可分为镐京与岐周地区、伊洛地区、鲁西及豫北地区、晋国周围地区、陇山与陇以西地区。
 +
 
 +
平王东迁,封秦襄公为诸侯,命襄公从西戎手中收复岐周地区,并将岐以西赐秦。至公元前750年(周平王二十一年),秦文公击败西戎,“于是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实际上岐以东仍为诸戎部落所占据。秦又经过几十年与诸戎的斗争,至秦武公灭戎人彭戏和小虢,于是东至华山。公元前677年(周僖王五年),秦德公迁居雍,,今陕西省凤翔市,,,从此秦在崤函以西发展为强国,而秦与西戎的斗争转向陇山及陇以西地区。
 +
 
 +
鲁西及豫北地区,主要是戎州已氏之戎,春秋初与鲁、齐、郑等国的关系,已在本编第二章第一节述及。
 +
 
 +
伊洛地区,在平王东迁以前已经有不少戎人部落,其中见于《左传》有名可考者有扬拒、泉皋、伊洛之戎。公元前649年,周襄王三年,王子带作乱,招扬拒、泉皋、伊洛之戎攻王城,烧东门。此后,伊洛之戎曾与鲁、晋会盟,又曾攻宋,在陆浑之戎迁来以前是伊洛地区主要的戎患。
 +
 
 +
===瓜州迁戎===
 +
 
 +
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十四年),秦穆公与晋惠公迁陆浑之戎于伊川,同时迁姜戎于晋南。陆浑戎周詹桓伯说是“允姓之奸,居于瓜州”,晋范宣子对戌子驹支说:“昔秦人逐乃祖吾离于瓜州。”这个瓜州在秦晋西北,杜预认为在敦煌,但敦煌在秦雍都以西千数百里之外,其地在汉武帝时始立郡,若远在敦煌,对秦毫无威胁,秦也无力驱除他们。允姓,因猃狁而得姓,与鬼方媿姓相同,西戎本有九州之名,瓜州大概为其中之一,在秦雍都附近,泾、洛二水中上游及陕北一带。秦因陆浑与姜戎近都,务在驱除,而晋惠公原逃亡在外,得秦国支持才获得晋侯地位,他的母亲又是允姓戎之女,允姓戎是他的舅族,因而迎合秦国,招允姓陆浑之戎安置于伊水流域,嵩山附近,而姜戎安置于晋南。
 +
 
 +
陆浑之戎,南迁后除伊川之外,还有一些分布于熊耳、外方诸山之北,黄河之南,山北水南称为阴,所以黄河与熊耳之间称为阴地,故陆浑戎又称阴戎,又因其原居地已有九州之名,称为九州之戎。南迁后,成为周王新的威胁,在晋楚争霸期间,依违于晋楚之间。公元前606年(周定王元年),楚庄王伐陆浑,公元前525年,周景王二十一年,晋国灭陆浑,陆浑酋长奔楚,而余众属晋,不久晋国即完全吞灭九州之戎而筑城有其地。
 +
 
 +
===戎晋杂处===
 +
 
 +
晋国周围,西周以来不仅有许多姬姓与异姓诸侯,也有许多戎狄部落杂处其间。西周初,成王封其弟虞于唐,在河、汾以东,地方百里,唐国在今山西省翼城县境。其后分为翼城、曲沃两支。公元前679年(周僖王三年),曲沃武公并晋湣侯之地,迁居翼城,统一晋国,并得到周王承认为晋侯。其境域仍限于汾涑平原。武公于公元前677年去世,献公继位,大肆扩张兼并,《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述晋国女叔侯说:“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也。晋是以大。
 +
 
 +
若非侵小,将何所取?武献以下,兼国多矣。”《韩非子·难二篇》记述晋烛过说:“昔者吾先君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可见献公以前晋国周围小国林立。即晋献公并国如此之多,还是“戎狄之民实环之”,直到公元前527年(周景王十八年)晋国籍谈仍声称:“晋居深山,戎狄与之邻而远王室,王灵不及,拜戎不暇。”此时已是春秋晚叶,籍谈的话显然有夸大,但也反映了晋国周围戎狄分布的复杂情形。自夏代以来,直到春秋初叶,霍太山南北戎狄分布的基本状况,没有根本的改变。但到春秋中叶以前,戎与狄不加区分,至春秋中叶,始有“狄”的称呼,晋国及郑、卫、邢等国北边各部落,一般都称为狄,有赤狄、白狄、长狄各部落,将在北狄一节叙述。晋国境内杂居之戎及晋国南边之戎,有名可考者有条戎、奔戎,已在前面述及。晋穆侯“七年伐条,生太子仇”,此即前所述周宣王三十六年伐条戎、奔戎,败绩,故晋侯生子取名为“仇”。
 +
 
 +
===献公结好===
 +
 
 +
晋献公一方面兼并许多小国,同时注意结好于诸戎。他“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杜预注:“大戎,唐叔子孙别在戎狄者。”“小戎,允姓之戎子女也”。大、小二戎是以戎之二女年次相对而言,不是部落名称。按上引《左传》杜《注》显然出于不同部落,而《史记》说:“重耳母,翟之狐氏女也。夷吾母,重耳母女弟也。”春秋时戎狄经常相混,狐氏出于唐叔,与晋同祖而在戎狄部落,从狐氏对重耳在外流亡及后来夺晋侯位是为晋文公并且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事业所作的突出贡献看,狐氏的华化程度相当深。
 +
 
 +
晋献公伐骊戎,得骊姬,骊戎也是姬姓之在戎狄者。骊姬有宠,生子奚齐,晋献公晚年杀太子申生,迫重耳与夷吾出亡,夷吾逃至秦国,在晋献公死后得到秦穆公支持归晋夺位,即晋惠公。骊戎一般以为分布在今西安市临潼附近骊山,顾颉刚先生依当时晋东西诸国形势推断骊戎应是居于晋国绛都,在翼城附近为晋献公所筑新都城,东边的“草中之戎”与“丽土之狄”,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以东析城、王屋一带。
 +
 
 +
===姜戎部落南迁===
 +
 
 +
晋国南部最活跃的是姜戎。前已述及,晋惠公招姜戎安置在晋国南部。这一部落群,大概就是周宣王三十九年所伐的申戎。申,姜姓,故称姜戎。姜戎于公元前638年南迁,公元前627年(周襄王二十五年)帮助晋国邀劫袭郑未成功的秦师于崤,俘虏秦国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可见姜戎是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晋国在晋文公称霸以后,楚国强大起来,晋一度失去霸主地位,公元前569年(周灵王三年),晋国魏绛向晋侯建议和戎,以物产换取戎人部落的土地,并且得到诸戎的支持,数年间晋国重振霸业。戎狄与晋国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对晋国的兴衰有一定的影响。
 +
 
 +
===夏境诸戎===
 +
 
 +
诸戎迁徙到诸夏境内,当然会接受诸夏的文化影响,但直到春秋的中晚叶,仍大体保持畜牧业的特点。公元前559年,周灵王十三年,姜戎子驹支追述晋惠公因诸戎部落是四岳之后,才把诸戎安置在晋国南部,成为晋国“不侵不叛之臣”。然而此时距南迁已80年,驹支仍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蛰币不通,言语不达”,与姬姓华夏部落的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到春秋战国之际,情况就不同了,伊洛地区诸戎部落已被韩、魏并灭,姜戎部落也不复见于记载,其它鲁西豫北及豫南地区诸戎部落,也都已被楚国及齐、鲁等兼并,崤山以东诸戎部落已被吞灭,戎人部落也都已加入华夏部落行列,被华夏部落所涵化。只有陇山地区及陇以西,或与秦长期交往被华化,或在陇以西逐渐形成氐羌族群,成为秦汉以后氐羌民族的前驱。
 +
 
 +
===西部羌人===
 +
 
 +
只是在青铜文化有所发展,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当地各部落才突破自然的限制,来到广大草原上发展了畜牧业,成为游牧部落。西戎氐羌在起源时代,是由原始的农业各部落,到青铜时代才发展为游牧的各部落的,他们成为游牧部落是在中原已建立夏、商王朝的时期。《说文》称:“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风俗通义》也说:“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
 +
 
 +
故‘羌’从羊、人,因以为号。”许慎、应劭所作的这种诠释,都是指夏商以来中国西部的羌人,若说氐羌起源时代,则都是以原始农业为主,兼事渔猎的各部落与部落。
 +
 
 +
到秦汉时期,西戎氐羌部落在与东方汉王朝的对抗中遂渐发展成为氐羌民族,同时,汉王朝的九州以华夏部落为主体,加上巴蜀部落、百越部落等诸部,开始形成汉民 族。
  
 
== 相关条目 ==
 
== 相关条目 ==
行 28: 行 110:
 
* [[犬戎]]
 
* [[犬戎]]
  
==  料 ==
+
==  料 ==
* (明)严从简 《殊域周咨录》余思黎点校 中华书局 ISBN 71010006078  
+
* (明)严从简 《殊域周咨录》余思黎点校 中华书局 ISBN 71010006078  
 
* 原建军,实习生:李楠、郝成刚 [http://www.xawb.com/gb/rbpaper/2005-02/07/content_473800.htm 探寻秦根] 2005/02/07
 
* 原建军,实习生:李楠、郝成刚 [http://www.xawb.com/gb/rbpaper/2005-02/07/content_473800.htm 探寻秦根] 2005/02/07
  
  
  
[[Category:中 古代民族 與國 家]]
+
[[Category:中 古代民族 与国 家]]

於 2019年1月29日 (二) 21:30 的修訂

伊莉娜·莎伊克
50da81cb39dbb6fd6f014cff0b24ab18962b3794.jpg

西戎

三代對其邊界西方的部落的泛指,也可以指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家,是漢族先民之一[1][2],但與戰國以後的胡人各民族並沒有任何關係[3],後來「西戎」被漢族用來代指位於漢族以西的各個非漢民族。

在晚商以前,華北地區皆為華夏族群的活動地域,所謂的『戎狄』族群是之後從華夏族群中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因此,華夏與戎狄在血緣上本亦同源。

史記《匈奴列傳》和《秦本紀》載:周人先祖公劉部落在豳(郴縣-旬邑縣),三百年後古公亶父因西戎攻打而南遷於周原。周宣王讓秦非子率人到西犬丘(甘肅東南部)養馬,後來戎人東遷而戰爭不斷,專家說是西周時期黃河中游地帶大旱數百年而西人來爭水草地。古本《竹書紀年》載:「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詩經》中常有周朝與西戎戰爭的史詩,比如「赫赫南仲,薄伐西戎。」在史學界有「秦為西戎」學術觀點。

西戎使西周亡國,最後西戎大部分被華夏文化所同化,在漢代演變成為了漢族。而後來匈奴、鮮卑、突厥、蒙古等草原民族與先秦時期的北狄各部並沒有任何關係。

漢族「西戎」

西戎是周時期中原人對西方諸部落的統稱。春秋時期有華夏和戎、狄、蠻、夷的區分。中原各諸侯國而自稱為華夏,他們把中原周邊四方的小國或部落稱之為戎、狄、蠻、夷 ,縱使這些戎狄蠻夷同樣是炎黃子孫,比如姜戎就是四岳的後裔。

在距今6000-4000年期間,隴西、河湟等地區是一個濕熱同步的氣候最適宜期。以旱作農業為主要生業的仰韶文化的分布,有了很大的擴展,典型遺址有秦安的大地灣、天水的西山坪、師趙村、禮縣的高寺頭、慶陽的南佐疙瘩梁、平涼的廟莊等。在青海東部的循化縣也發現了廟底溝因素的遺存。西進的仰韶文化人群在湟水和大通河流域創造出以精美陶器為特色的馬家窯文化。代表馬家窯文化晚期最高發展水平的馬廠類型,向西分布到河西走廊西端的酒泉、安西等地,甚至向北分布到騰格里沙漠和額濟納旗地區。在甘、青地區,新石器時代以種粟為主的旱作農業文化呈持續的逐步發展狀態。

夏朝時,氣候開始由溫濕轉向乾冷,隴西等地在前2200-前2000年是氣溫和降水量快速下降的階段,而前2000-前100年則是氣溫和降水量繼續勻速漸降的階段。這令聚落縮小。而當地居民的生業,也相應地從以農業為主轉向半農半牧發展。但這一切並沒有馬上導致農業文化的全面衰退,在某些地區仍存在着農牧相結合的經濟形態。雖然養羊開始發達,不過沒有發現馴養馬的確切證據,所以即使養羊為主的牧民雖可能在一年之內就數易牧場,卻不可與後來專化的遊牧業溷為一談[4]

雖然在先秦夷夏觀中,西戎和東夷北狄南蠻合稱四夷,但其實與周代中原原住民同出一源[1]。有時又稱鬼戎,古本《竹書紀年》載:「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詩經》中常有周朝與西戎戰爭的史詩,「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傳說犬戎是黃帝後裔[5],與中原姬姓諸國同祖[6][7]

周平王二十一年,秦文公東進擊敗西戎,收復周朝舊地,「於是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

秦穆公時西戎有八國,即緜諸(今甘肅東部)、(今甘肅東部)、之戎(今陝西北部);岐山、梁山(今陝西韓城與洛川之間)、涇水、漆水以北有義渠(今甘肅寧縣西北)、大荔(今陝西大荔東)、烏氏(今甘肅平涼西北甘寧交界處)、朐衍(今寧夏鹽池一帶),皆位於隴山(今寧夏六盤山)附近。其後全都被秦穆公所征服。

西羌是隸屬於西戎的別支,從事牧羊[8]

語言學家白一平沙加爾上古漢語的讀音進行重構,認為「戎」在上古漢語中讀作「*nuŋ[9]

分類

春秋時,戎有7種,即:己氏之戎;北戎,即山戎或無終;允姓之戎,即陰戎或陸渾之戎;伊洛之戎;犬戎,亦稱畎犬、昆夷、緄夷;驪戎;戎蠻。秦西北有狄邽冀之戎、義渠之戎、大荔之戎等。晉北有林胡、樓煩之戎。燕北有山戎,各分布山谷間,有許多部落,不相統一。

至戰國時,義渠、大荔等與秦相接諸戎,自春秋以來逐漸並滅於秦。林胡、樓煩並滅於趙。而山戎不復見於史,東胡有其地,燕卻東胡設北邊與東北五郡。故戎或往往與胡雜處,名稱也往往相混。

鬼戎

鬼戎的「戎」是周人加的蔑稱,其它如薰育、熏鬻、昆夷(夷也是諸夏所加)、綿夷、串夷、畎戎、大戎、獫狁,實際上是同一稱呼不同時期不同的譯寫。王國維先生指出這些不同稱謂:「余謂皆畏與鬼之陽聲……故鬼方、昆夷、薰育、獫狁,自系一語之變,亦即一族之稱。」此一族不是一個部落,而是有相同稱謂的各部落,他們已進入階級社會,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政權,在戰爭中各部落也許有一定的結盟統一號令。

犬戎

古代部落名,又叫獫狁,古代活躍於今陝、甘一帶,獫、岐之間。到西周末期,長期的農耕和平環境,使得君王荒淫無度,玩物喪志,烽火戲諸侯。君主性格軟化,無心富國強兵,結果周幽王被野蠻強悍的犬戎族攻殺,幽王的寵妃褒姒被擄,都城豐、鎬西北被犬戎占領。強盛約三百年的西周覆滅。此後,犬戎便成了周部落最可怕的敵人,直到唐朝,漢民族還用「犬戎」和「戎狄」代指一切西北遊牧民族。

春秋初期,犬戎成為秦國的強敵。

外族「西戎」

被漢族視為「西戎」的外族或國家:吐谷渾、吐蕃藏族、焉耆、龜茲、大宛、康居國大秦國[10]泥婆羅、党項羌、高昌、疏勒、于闐、天竺、罽賓、康國、波斯拂菻大食[11]獅子、奄蔡、嚈噠吐火羅[12]、羌族。

地理分布

晉國北戎部落

條戎在中條山北鳴條陌,奔戎與條戎並列應相距不遠。汾、隰為晉中兩水名,漢代有隰縣,今山西省離石縣境,其地在晉國之北,故晉人稱之為北戎。

從以上可以看出,宣王時與諸戎部落的戰爭重心在隴山地區的西戎,同時在霍太山南北,戎人與周與晉也發生了一些規模較小的戰爭。

申的另一支,與周王保持密切的甥舅關係。周宣王封其舅申伯於謝邑(今河南省南陽市東謝營),控制南方。周幽王后也來自謝邑之申國,幽王無道,失信於諸侯,寵褒姒,廢申後及其所生太子宜臼。公元前771年(幽王三十一年)申侯聯合增國(也在今南陽市境內)及犬戎攻鎬京,殺幽王,立宜臼為周平王。為避西戎,遷都於雒邑,史稱東周;當前中國史界以平王元年,即公元前770年為春秋時期的開端。

春秋諸戎部落

王鍾翰《中國民族史(上下)》「第二編 華夏及華夷五方格局的形成」介紹:進入春秋時期,諸戎分布很廣,而且在中原與周王及諸夏發生了錯綜複雜的關係。可分為鎬京與岐周地區、伊洛地區、魯西及豫北地區、晉國周圍地區、隴山與隴以西地區。

平王東遷,封秦襄公為諸侯,命襄公從西戎手中收復岐周地區,並將岐以西賜秦。至公元前750年(周平王二十一年),秦文公擊敗西戎,「於是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實際上岐以東仍為諸戎部落所占據。秦又經過幾十年與諸戎的鬥爭,至秦武公滅戎人彭戲和小虢,於是東至華山。公元前677年(周僖王五年),秦德公遷居雍,,今陝西省鳳翔市,,,從此秦在崤函以西發展為強國,而秦與西戎的鬥爭轉向隴山及隴以西地區。

魯西及豫北地區,主要是戎州已氏之戎,春秋初與魯、齊、鄭等國的關係,已在本編第二章第一節述及。

伊洛地區,在平王東遷以前已經有不少戎人部落,其中見於《左傳》有名可考者有揚拒、泉皋、伊洛之戎。公元前649年,周襄王三年,王子帶作亂,招揚拒、泉皋、伊洛之戎攻王城,燒東門。此後,伊洛之戎曾與魯、晉會盟,又曾攻宋,在陸渾之戎遷來以前是伊洛地區主要的戎患。

瓜州遷戎

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十四年),秦穆公與晉惠公遷陸渾之戎於伊川,同時遷姜戎於晉南。陸渾戎周詹桓伯說是「允姓之奸,居於瓜州」,晉范宣子對戌子駒支說:「昔秦人逐乃祖吾離於瓜州。」這個瓜州在秦晉西北,杜預認為在敦煌,但敦煌在秦雍都以西千數百里之外,其地在漢武帝時始立郡,若遠在敦煌,對秦毫無威脅,秦也無力驅除他們。允姓,因獫狁而得姓,與鬼方媿姓相同,西戎本有九州之名,瓜州大概為其中之一,在秦雍都附近,涇、洛二水中上游及陝北一帶。秦因陸渾與姜戎近都,務在驅除,而晉惠公原逃亡在外,得秦國支持才獲得晉侯地位,他的母親又是允姓戎之女,允姓戎是他的舅族,因而迎合秦國,招允姓陸渾之戎安置於伊水流域,嵩山附近,而姜戎安置於晉南。

陸渾之戎,南遷後除伊川之外,還有一些分布於熊耳、外方諸山之北,黃河之南,山北水南稱為陰,所以黃河與熊耳之間稱為陰地,故陸渾戎又稱陰戎,又因其原居地已有九州之名,稱為九州之戎。南遷後,成為周王新的威脅,在晉楚爭霸期間,依違於晉楚之間。公元前606年(周定王元年),楚莊王伐陸渾,公元前525年,周景王二十一年,晉國滅陸渾,陸渾酋長奔楚,而餘眾屬晉,不久晉國即完全吞滅九州之戎而築城有其地。

戎晉雜處

晉國周圍,西周以來不僅有許多姬姓與異姓諸侯,也有許多戎狄部落雜處其間。西周初,成王封其弟虞於唐,在河、汾以東,地方百里,唐國在今山西省翼城縣境。其後分為翼城、曲沃兩支。公元前679年(周僖王三年),曲沃武公並晉湣侯之地,遷居翼城,統一晉國,並得到周王承認為晉侯。其境域仍限於汾涑平原。武公於公元前677年去世,獻公繼位,大肆擴張兼併,《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記述晉國女叔侯說:「虞、虢、焦、滑、霍、楊、韓、魏,皆姬姓也。晉是以大。

若非侵小,將何所取?武獻以下,兼國多矣。」《韓非子·難二篇》記述晉燭過說:「昔者吾先君獻公,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可見獻公以前晉國周圍小國林立。即晉獻公並國如此之多,還是「戎狄之民實環之」,直到公元前527年(周景王十八年)晉國籍談仍聲稱:「晉居深山,戎狄與之鄰而遠王室,王靈不及,拜戎不暇。」此時已是春秋晚葉,籍談的話顯然有誇大,但也反映了晉國周圍戎狄分布的複雜情形。自夏代以來,直到春秋初葉,霍太山南北戎狄分布的基本狀況,沒有根本的改變。但到春秋中葉以前,戎與狄不加區分,至春秋中葉,始有「狄」的稱呼,晉國及鄭、衛、邢等國北邊各部落,一般都稱為狄,有赤狄、白狄、長狄各部落,將在北狄一節敘述。晉國境內雜居之戎及晉國南邊之戎,有名可考者有條戎、奔戎,已在前面述及。晉穆侯「七年伐條,生太子仇」,此即前所述周宣王三十六年伐條戎、奔戎,敗績,故晉侯生子取名為「仇」。

獻公結好

晉獻公一方面兼併許多小國,同時注意結好於諸戎。他「娶二女於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杜預註:「大戎,唐叔子孫別在戎狄者。」「小戎,允姓之戎子女也」。大、小二戎是以戎之二女年次相對而言,不是部落名稱。按上引《左傳》杜《注》顯然出於不同部落,而《史記》說:「重耳母,翟之狐氏女也。夷吾母,重耳母女弟也。」春秋時戎狄經常相混,狐氏出於唐叔,與晉同祖而在戎狄部落,從狐氏對重耳在外流亡及後來奪晉侯位是為晉文公並且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事業所作的突出貢獻看,狐氏的華化程度相當深。

晉獻公伐驪戎,得驪姬,驪戎也是姬姓之在戎狄者。驪姬有寵,生子奚齊,晉獻公晚年殺太子申生,迫重耳與夷吾出亡,夷吾逃至秦國,在晉獻公死後得到秦穆公支持歸晉奪位,即晉惠公。驪戎一般以為分布在今西安市臨潼附近驪山,顧頡剛先生依當時晉東西諸國形勢推斷驪戎應是居於晉國絳都,在翼城附近為晉獻公所築新都城,東邊的「草中之戎」與「麗土之狄」,在今山西省翼城縣以東析城、王屋一帶。

姜戎部落南遷

晉國南部最活躍的是姜戎。前已述及,晉惠公招姜戎安置在晉國南部。這一部落群,大概就是周宣王三十九年所伐的申戎。申,姜姓,故稱姜戎。姜戎於公元前638年南遷,公元前627年(周襄王二十五年)幫助晉國邀劫襲鄭未成功的秦師於崤,俘虜秦國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可見姜戎是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晉國在晉文公稱霸以後,楚國強大起來,晉一度失去霸主地位,公元前569年(周靈王三年),晉國魏絳向晉侯建議和戎,以物產換取戎人部落的土地,並且得到諸戎的支持,數年間晉國重振霸業。戎狄與晉國的關係是很密切的,對晉國的興衰有一定的影響。

夏境諸戎

諸戎遷徙到諸夏境內,當然會接受諸夏的文化影響,但直到春秋的中晚葉,仍大體保持畜牧業的特點。公元前559年,周靈王十三年,姜戎子駒支追述晉惠公因諸戎部落是四岳之後,才把諸戎安置在晉國南部,成為晉國「不侵不叛之臣」。然而此時距南遷已80年,駒支仍說,「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蟄幣不通,言語不達」,與姬姓華夏部落的差別還是比較明顯的。到春秋戰國之際,情況就不同了,伊洛地區諸戎部落已被韓、魏並滅,姜戎部落也不復見於記載,其它魯西豫北及豫南地區諸戎部落,也都已被楚國及齊、魯等兼併,崤山以東諸戎部落已被吞滅,戎人部落也都已加入華夏部落行列,被華夏部落所涵化。只有隴山地區及隴以西,或與秦長期交往被華化,或在隴以西逐漸形成氐羌族群,成為秦漢以後氐羌民族的前驅。

西部羌人

只是在青銅文化有所發展,生產力水平進一步提高,當地各部落才突破自然的限制,來到廣大草原上發展了畜牧業,成為遊牧部落。西戎氐羌在起源時代,是由原始的農業各部落,到青銅時代才發展為遊牧的各部落的,他們成為遊牧部落是在中原已建立夏、商王朝的時期。《說文》稱:「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風俗通義》也說:「羌,本西戎卑賤者也,主牧羊。

故『羌』從羊、人,因以為號。」許慎、應劭所作的這種詮釋,都是指夏商以來中國西部的羌人,若說氐羌起源時代,則都是以原始農業為主,兼事漁獵的各部落與部落。

到秦漢時期,西戎氐羌部落在與東方漢王朝的對抗中遂漸發展成為氐羌民族,同時,漢王朝的九州以華夏部落為主體,加上巴蜀部落、百越部落等諸部,開始形成漢民族。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 (明)嚴從簡着 《殊域周咨錄》餘思黎點校 中華書局 ISBN 71010006078
  • 原建軍,實習生:李楠、郝成剛 探尋秦根 2005/02/07
  • 1.0 1.1 《農業類型的演變與戎狄族群的興起》指出「晚商以前北方地區皆為華夏族群的活動地域,所謂『戎狄』族群應當是下一歷史階段里從華夏族群中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因此,華夏與戎狄在血緣上本亦同源。」
  • 漢族名稱的來歷.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年6月7日). 
  • 林沄《戎狄非胡論》
  • 林沄《夏至戰國中國北方長城地帶遊牧文化帶的形成過程》
  • 《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順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
  •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
  • 《史記卷一.五帝本紀第一》:「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
  • 《說文》稱:「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風俗通義》也說:「羌,本西戎卑賤者也,主牧羊。故『羌』從羊、人,因以為號。」
  • Baxter, William H. and Laurent Sagart. 2014. Old Chinese: A New Reconstr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994537-5.
  • 出自《晉書卷九十七.列傳第六十七.四夷.西戎》
  • 出自《舊唐書卷一百九十八.列傳第一百四十八.西戎》
  • 出自《太平御覽.四夷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