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黃鶺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西方黃鶺鴒 |
---|
原圖鏈結 圖片來自flickr |
基本資料 |
學名 Motacilla flava 目/科/屬 雀形/鶺鴒/鶺鴒 遷徏狀態 迷鳥/台灣 普遍性 不常見 體長/體重 16-18cm/11-26g |
西方黃鶺鴒,雌雄相似或略異。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腳黑褐色。
- 灰頭亞種thunbergi雄鳥繁殖期:
- 頭至後頸暗藍灰色,前額、眼先至耳羽前部灰黑,通常無眉線。
- 背欖褐,翼暗褐具淡黃色羽緣,有2條淡黃色翼帶。尾羽暗褐色,外側2對尾羽白色。
- 體下黃色上胸常有項鍊狀暗褐色斑。
- 雌鳥繁殖期:頭淺灰色,有窄細白眉線。喉白,腹為淺黃。
- 歐洲黃頭亞種flavissima/lutea,雄鳥繁殖期:頭羽多變,可以頭部全黃(lutea亞種)變化為前額至後頸欖褐,眼先至耳羽略帶欖褐色,背欖褐,翼帶淡黃。體下黃色。
棲地&習性
低海拔水域,如湖邊、海邊、沼澤、池塘、水田及河岸。
白天以小群於水域附近覓食昆蟲。停立時尾部上下擺動,身體與地面呈斜角。夜間棲息蔗田菜圃旱作地及蘆葦叢。遷徙季夜棲前可見到超大群聚集壯觀場面。
飲食包括各種各樣的陸生和水生無脊椎動物。還有一些植物材料,尤其是種子。
繁殖期
季節4-8月,隨緯度而變化;1-2個育雛。一夫一妻制,單獨的領土育種者。巢,主要是由雌鳥築成。
保育
不受全球威脅。在俄羅斯北部的苔原地帶上很常見。
鳴聲
與東方黃鶺鴒相似「唧-」聲。
外觀相似性
東方黃鶺鴒macronys亞種似本種灰頭亞種thunbergi,但僅眼先至耳羽前部灰黑與灰藍色前額有色差,翼帶較黃,上胸無項鍊狀暗褐色斑。
分佈
亞種分佈:
- M. f. thunbergi Billberg, 1828 – Grey-headed Wagtail –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E至西伯利亞西北部;冬季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亞洲南部和南部。
- M. f. flavissima (Blyth, 1834) – British Yellow Wagtail – 英國及鄰近的歐洲沿海地區;非洲的冬天。
- M. f. flava Linnaeus, 1758 – Blue-headed Wagtail – N&C 歐洲(S來自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從E到烏拉爾;冬季撒哈拉以南非洲。
- M. f. beema (Sykes, 1832) – 從上部伏爾加河E到西伯利亞西南部,從南到哈薩克斯坦和阿爾泰山;冬季主要是印度次大陸,還有阿拉伯和非洲東部。
- M. f. lutea (S. G. Gmelin, 1774) – Yellow-headed Wagtail – 俄羅斯西南部,S在喀山和彼爾姆之間)和N哈薩克斯坦;冬季非洲和印度次大陸。
- M. f. feldegg Michahelles, 1830 – Black-headed Wagtail – 歐洲東南部(巴爾幹E到S烏克蘭),S到土耳其,E地中海,阿拉伯半島,里海W,伊朗和N阿富汗;冬季非洲(主要是尼日利亞E到蘇丹和烏干達)。
- M. f. melanogrisea (Homeyer, 1878) – 伏爾加河三角洲和哈薩克斯坦西南部至伊朗東北部和阿富汗;冬季主要是南亞E至尼泊爾W,甚至非洲東北。
- M. f. leucocephala (Przevalski, 1887) – White-headed Wagtail – NW蒙古,極端NW中國(N新疆)和前蘇聯的鄰近部位; 冬季可能主要在印度。
- M. f. iberiae E. J. O. Hartert, 1921 – Iberian Yellow Wagtail – 伊比利亞,法國西南部和非洲西北部(南至毛里塔尼亞Banc d'Arguin群島);冬季W&NC非洲。
- M. f. cinereocapilla Savi, 1831 – Ashy-headed Wagtail – 意大利(包括撒丁島和西西里島)和斯洛文尼亞; 冬季為地中海沿岸和CW非洲。
- M. f. pygmaea (A. E. Brehm, 1854) – 居住在埃及(R尼羅河沿岸的三角洲和S)。[1]
參考書目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視頻
參考文獻
- ↑ western yellow Wagtail,h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