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西柳河屯村地处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燕郊镇东部,102国道南侧。全村现有242户,927口人,耕地1600亩。该村党支部、村委会把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作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精心谋划,狠抓落实,使村街经济和社会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初步形成以活动板房为主业,服装、印刷、装订、天花板、建材、加油站、彩钢板等多业并举的发展新格局。200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3900万元,比上年增长2倍;集体经济纯收入190万元,比上年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819元,比上年增长8%。[1]

目录

概述

西柳河屯村党支部、村委会始终把发展经济作为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精心谋划,为村街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主要抓了三个方面:一是大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为农业结构调整夯实基础。由于村里的部分农用机井老化,变压器容量低,致使农业用水、用电成为"老大难"问题。为彻底解决好这个问题,村委会投资60万元,新打农用机井6眼,安装变压器4台,铺设地下管道1500余米。全村平均每60亩地就配置150米深机井一眼、喷灌设备一套,不仅有力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赢得了民心,而且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村街引进四户苗木种植大户,种植各类优质苗木、花卉、葡萄、特色玉米800亩,占可耕地的50%,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搞好服务,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营造空间。全村从事个体私营企业达到120家,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日新月异,与世界经济接轨、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首先,成立了企业家协会,协会随时将捕捉到的市场信息传递给各个企业,使企业能够准确地把握市场,参与竞争,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其次,村街多次聘请专家教授为企业老板讲授《合同法》 、市场营销知识,使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随时调整生产结构,组织适销对路产品,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和水平。第三,建立了工业小区。为解决个体私营企业场地狭小,经营分散,遍地开花的问题,经"两委"班子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共同研究,决定在村北建立工业小区,占地300亩,实现"五通一平",入住个体私营企业90家,占全村企业总数的70%,有效地促进了个体私营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全村拥有各类汽车200多部,电话、手机等通讯工具1000余部,成为远近闻名的"老板村"。

西柳河屯村"两委"班子始终把文明生态村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既做好前期规划,又大胆实践,并分阶段予以实施,不断增强村街发展后劲。他们重点抓好"两大工程":一是规划工程。他们先后组织"两委"班子成员和村民代表赴山东寿光等地考察学习,通过总结外地先进经验,结合本村实际,确立了"布局合理、设施齐备、环境优美、居住方便"的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并实施"四个统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施工)。村街"两委"班子聘请北京市规划设计院的设计人员为村街制订《西柳河屯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新农村规划一期工程"别墅小区"已经完工,占地90亩,建立高标准别墅76栋,总建筑面积达2.9万平方米,入住60户,二期工程已谋划启动。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西柳河屯村党支部、村委会把"街道硬化、村街亮化、环境美化"作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抓手,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先后投资300万元,将村内所有主街全部修成柏油路;为各户安装自来水,对自来水网进行全面改造;安装路灯50盏;绿化主街道4000米;修建高标准小学和幼儿园各一所,使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提高,既方便了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又极大地改善了人居环境。[2]

政策思想

明确思路,因势利导

他们深深体会到,能否真正把党的富民政策落到实处,是关系到一个村街是否稳定、群众是否安居乐业的大问题。就西柳河屯村来讲,是全镇改革开放比较早的村街之一,八十年代初,部分村民乘改革开放的东风,相继在村里办起了家庭作坊式的活动房厂,产品直接打入北京市场,并且发展势头比较强劲。党支部、村委会敏锐的觉察到活动房产业将是一条充满希望的群众脱贫致富之路。为此,党支部、村委会及时专开会议,在全面分析村情和市场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将活动房产业作为本村的支柱产业,并根据得天独厚的区位和交通优势,确定了西柳屯村"发展个体、壮大集体、招商引资、多业并举"的整体发展思路。方向明确以后,他们首先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入手,努力打造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当时集体资金比较紧张的情况下,积极筹资打井、办电、修路,解决了民营企业全天候用电、供水和运输行路难问题。其次是宣传推介先进典型,采取参观学习、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相互学习,进而带动更多的人发展活动房产业。再次是全村成立了民营企业协会随时将捕捉到的市场信息传递给每个企业,使企业能够准确地把握市场,参与竞争,降低风险。第四是不断推陈出新,帮助企业聘请专家、工程师等高素质人才为顾问,加大技术攻关力度,积极研发新产品,以新产品抢占市场,扩大份额,进而提高企业市场的竞争能力。

多措并举,鼓励全民创业

多年来,他们把振兴民营经济作为强村富民的首要工作来抓,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多措并举,加快发展,使民营经济不断做大做强。一是规划建设工业小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营企业由少到多,由弱到强,并已初具规模,但都属于粗放、松散型管理。1995年以前,全村大部分个体企业都是在自家院里进行生产,场地狭小,经营分散,严重影响了企业发展。通过多次召开"两委"班子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共同研究解决方案,最终达成一致共识,在村北建立工业小区。工业小区于1995年破土动工,占地400亩,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体负责水、电、路、通讯、污水排放等配套服务,并对土地使用费给予政策优惠。通过十余年的发展,入住个体私营企业已突破百家。已有十余家民营企业年产值达到千万元以上,小区营业销售收入已达4亿元。其中宏远集团,现有企业员工400余人,旗下有宏远钢结构有限公司、宏远彩涂板有限公司、宏远彩钢工程有限公司,是一个集设计、生产、加工、安装、经营为一体的大规模现代化大型企业。该集团主要以生产销售多种钢结构构件、建筑大型钢结构车间、厂房、库房、展厅、体育场馆、冷库为主,还可生产销售彩钢压型板、聚苯夹芯复合板、玻璃棉保温板等板材。产品已经覆盖了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陕西等多个省份,在市场上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二是提高企业经营者素质。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管理不规范、生产成本高、产品档次低等问题逐渐制约了个体企业进一步发展。针对这些难题,党支部、村委会与原农业部乡镇企业管理学院合作,办起了廊坊市第一个农民经济管理大专班,系统学习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一期38名学员中,"老板"占到了30个,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三是实施二次创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些个体企业发展迅速,并已初具规模。老板们腰里有了钱,生活富裕了。有些人开始满足现状,不愿在吃苦奋斗了。他们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大讨论活动,引导老板们破除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增强开拓创新意识,使企业老板提高了思想觉悟,进而掀起了"二次创业"高潮。自2003年以来,20余条彩钢生产线以及钢结构、聚苯板、塑钢门窗陆续上马,产品实现了优化升级,一些新产品受到京津市场的欢迎。

调整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随着个体经济的快速发展,该村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也不断深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已达800余亩,先后建起了占地400亩的葡萄园,占地150亩的糯玉米种值场。加快土地流转,该村有200亩土地已流转给山西省和江苏省的两名外地人员,种植优质苗木,集体土地增值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总之,通过鼓励全民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现了强村富民的目标,进一步加快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全村轿车拥有量达150余辆,已建成独具特色的居民别墅40余幢。几年来,村里先后投资200余万元,建成了新的村委会办公楼、文体活动中心,绿化美化了村街道路,更新改造了自来水管道,修建了高标准的小学和幼儿园,村街面貌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政治安定,社会稳定,干群团结,群众安居乐业的西柳河屯已经展现在人们面前。

西柳河屯村党支部、村委会在抓好物质文明的同时,始终把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列为"两委"班子的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真抓实干。一是以村报为载体,加大对干部、群众的素质教育。1996年10月1日,他们创办了全市第一家村级报刊--《西柳天地》,每两周一期,发放到户,即使党的农村政策得到了有效宣传,又能及时将致富信息、好人好事传递给农民,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二是大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村"两委"班子将"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作为解决人们思想矛盾和实施"安宁工程"的有效载体,通过"义务、守法、节育、和睦、养老、教子、新风、文化、卫生、致富"十项内容,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220户,并从中评出十个最佳"十星级文明户",给予其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家家争做文明户,户户争挂"最佳星"的热潮在该村迅速掀起。三是加强精神文明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为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文化素质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他们与农业部乡镇企业管理学院联合创办了西柳大专班,对愿意进入大专班接受教育的干部群众进行函授培训,毕业后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文凭,全村现有40个村民获取了大专毕业证书。与此同时,村里投资130万元,建立了村委会办公大楼一幢。投资12万元,建立占地240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一座,内设图书室、老年大学、农民技术学校、文化中心等,文化中心内有台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排球、各种棋类等器材200多件,图书阅览室藏书1.7万册,设专人负责,并配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极大地丰富了广大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的整体素质。四是大力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按时进行村务公开、定期召开民主议事活动外,村街的重大事项决策,都随时召开民主讨论会进行协商,并深入到户征求意见,从而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近几年来,该村未发生过一起群众上访事件和犯罪案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