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解放了的普罗密修斯

内容简介

《解放了的普罗密修斯》是我最好的诗。——雪莱

《解放了的普罗密修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长诗代表作,由民国诗人、翻译家邵洵美翻译。

本书所讲故事取材于希腊神话和埃斯库罗斯的悲剧,讲述了普罗密修斯协助朱比特争得天帝的宝座。可是朱比特即位以后竟要毁灭人类,普罗密修斯维护着人类同朱比特对抗,又到天上窃取智慧之火给人类,并教导他们一切的手艺与技术。朱比特用最恶毒的手段来报复,把普罗密修斯绑在高加索山上,白天有秃鹰啄食他的脏腑,到了夜晚那些脏腑又生长出来,痛苦无穷无尽……

作为一个热情奔放的自由歌颂者,在《解放了的普罗密修斯》中,雪莱以极高的创造性显示了他的革新精神和对正义的歌颂。

作者简介

珀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英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学习,1822年在海上遇风暴溺死,死时不满三十岁。著有《麦布女王》《雪莱抒情诗选》《解放了普罗密修斯》《希腊》等。

邵洵美(1906-1968),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余姚。民国诗人、翻译家,“新月派”代表人物之一。著有《洵美文存》,并译有《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密修斯》等。

原文摘录

译者序 1 “《解放了的普罗密修斯》是我最好的诗。”雪莱不止一次在给他朋友的信里面提到这样的话。他又说,这首诗比他以前一切的尝试,品格更高,也更有创造性。雪莱夫人认为“要了解散布在这首诗里面的神秘的意义,必须有同他自己一样的精致深刻的头脑”。雪莱夫人在编辑《雪莱全集》上面,的确有极大的功绩,但是她的理解能力并不能跳出习俗的范围,她好像以为把雪莱越是说得奥妙玄虚,便越能显出他的崇高伟大。原来当时一般文学批评家,故意抹煞了雪莱诗中的政治意义,强调他的美丽的幻想,使他变成一个“不切实际的安琪儿”。有些人虽然也感觉到了他的革命的精神、远大的预见和正义的力量,但是依旧只把他当作一个热情奔放的自由歌颂者,一位“堂吉诃德式的英雄”。 但是马克思却作出了下面这样精辟的论断: ……他们惋惜他死在二十九岁,因为他本质上是一位革命家,他一定永远会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先锋队员。 恩格斯甚至称他是“天才的预言家”。 从这里可以知道,我们只有好好地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方法,才能对雪莱做全面性的研究和正确的评价。 在这篇序文里,我主要是想叙述一下我对于《解放了的普罗密修斯》的体会,以及翻译这首诗的经过。可是我首先应当约略谈一谈诗人的家庭环境、时代背景、他的诗和他对诗歌的见解。 雪莱生于1792年8 月4 日。他的祖父素称豪富,靠着诺福克公爵的提拔,得到了男爵爵位。他的父亲也属于众议院里诺福克公爵的一个小组织底下的一个小组织。雪莱自小只见他们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卑鄙龌龊;教训孩子的是一套,自己做出来的是另一套。他有清晰的头脑,又有敏锐的观察力,对于他们所代表的一切,当然会感到怀疑,从而发生厌恶。 1802年进了一个寄宿学校,1804年转入伊顿中学,当时他爱看英雄传奇和神怪小说,也已经读过了威廉·葛德文的《政治的正义论》,又接触了汤姆·潘恩的《人权论》。伊顿中学当时通行着一种“学仆制”,初年级学生须替高年... 原序 希腊的悲剧作家,当他们采取他们的民族历史或神话作为题材的时候,处理的方法是相当自由的。他们绝不认为自己必须遵从一般的见解,或是认为题目既和他们的敌手和前辈一样,情节亦非完全相同不可。有了这种惯例,因此首先采用某一个题材来写作的人,便不可能再叫他的竞争者去主张优先权了。譬如说,根据阿伽门农的故事所编写的剧本,雅典的舞台上不知演出过多少部,每部情节就各有差异。 我也大胆来运用同样的权利。埃斯库罗斯在他的《解放了的普罗密修斯》里,假定朱比特和他的囚犯最后言归于好,因为后者对他透露了一个秘密,否则他要是和忒堤斯结了婚,他的王国便有危险;忒堤斯于是被配给珀琉斯做妻子;接着赫剌克勒斯奉了朱比特的命令,把普罗密修斯从羁囚中释出来。我如果照样编写,至多不过复活了埃斯库罗斯那部失传的剧本;这种狂妄的企图,我即使有兴趣来尝试,可是一想到古人的英才,那样登峰造极,也就吓得不敢动手了。说实话,我根本反对那种软弱无力的结局,叫一位人类的捍卫者同那个人类的压迫者去和解。普罗密修斯忍受了那许多痛苦,说过了那许多激烈的言辞,如果我们认为他竟然会自食其言,向他那耀武扬威、作恶造孽的仇人低头,那么,这部寓言的道德意义可能完全丧失。文学作品中,唯一和普罗密修斯有些相像的角色要算撒旦。在我看来,普罗密修斯比撒旦更有诗意。因为他非但勇敢、压严、对于万能的威力做着坚忍的抵抗,而且毫无虚荣、妒忌、怨恨,也不想争权夺利;那位《失乐园》的主角却自私心很重。撒旦这个角色时常叫人心里发生一种荒谬的感想,把他所犯的错误和他所受的委屈放在一起来衡量,又时常会因为他受的委屈太多反而原谅了他的错误。还有一种用宗教眼光来考虑那段惊心动魄的故事的,感想更其荒谬。可是普罗密修斯却始终是道德和智慧的十全十美的典型,动机既纯正,目的又伟大。 我这首诗大部分是在万山丛中卡拉卡拉古浴场[3] 残留的遗址上写作的。广大的平台,高巍的穹门,迷魂阵...

书评

十八至十九世纪浪漫主义兴起,1789年华兹华斯和科勒律治出版的《抒情歌谣集》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开始,1832年司各特去世则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的终止。浪漫主义时代是诗歌的时代,诗歌相较于其他文体,能更好的的抒发感情。这一时期群星璀璨,科勒律治、骚塞和华兹华斯被称为“湖畔三诗人”,拜伦、雪莱、济慈也经常被放在一起比较。浪漫主义诗歌具有明显特征:借助想象中的意向或神话题材宣泄个人感受,重视自我表达,对自然赞颂,对现实鞭笞,喜欢运用大量艺术手法,或夸张、或浓郁的抒情、或讽刺,为作品中注入强烈的感情,在这些诗歌中,意象的作用远大于对现实的描绘。

现实越是冰冷,人们越需要浪漫。十八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巴黎居民及工人攻占巴士底狱,“自由、平等、博爱”思想迅速横扫欧洲大陆,隔海相望的英国也受到影响。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逐步取得了对社会的实际控制权,贵族阶层的特权空间被压缩,而农民破产成为工人,成为无产者。与法国资产阶级想要突破封建束缚不同,英国资本家把法兰西共和国当做敌人,惧怕革命思想在本国得到发展。为了增强控制力,和对财富无限制攫取的本质,对民众变本加厉的剥削压制。贵族、农民、工人,面对现实越来越不满意,在极尽冰冷的机器社会中,代表其情绪宣泄的浪漫主义蓬勃发展。


工业革命 珀西·比希·雪莱于1792年出生在一个世袭的小贵族家庭中,1802年进入赛翁·豪斯学院读书,12岁时转入伊顿公学,在这两所学校期间,他学业优良,已经展现出诗人的天赋。同时期,大量阅读威廉·葛德文、卢克莱修、普里尼等人的著作,支持美国法兰克林、法国卢梭等百科全书派。同时,他受到高年级同学的欺负,却始终没有屈服,逐渐形成了自由主义观点。1810年他开始出版自己的作品,当年4月,出版与妹妹合著的小说《扎斯特洛齐》,9月出版《维克多和卡齐尔诗集》,10月进入牛津大学,11月出版《马格雷特·尼克尔逊遗篇》,12月出版《圣·伊尔文,或罗西克洛辛》。


雪莱 1811年,即入学第二年,雪莱与同学合写了一本小册子《无神论的必然性》,在校内散发,校方对两人进行惩戒,同学向校方表示了歉意和悔改,牛津大学撤销了对其的处罚,而雪莱拒绝承认“罪行”,被校方开除。为了逼迫他进行忏悔,挽回学业,祖父和父亲断绝了对他的资金供应,反而激起了更大的反抗决心。雪莱与伦敦一家酒馆老板的小女儿哈莉叶·威斯布鲁克一见钟情,两人私奔到都柏林,并结为伉俪。在此期间,雪莱夫妇在接到上散发要求爱尔兰自治的小册子,宣传自由主义思想。一年后,雪莱又爱上了威廉.戈德温的女儿玛丽.戈德温。雪莱和玛丽不顾戈德温的反对,于1814年7月27日私奔法国同居。后来哈莉叶投湖自杀,雪莱和玛丽正式结为夫妻。直到1815年,他的祖父比希爵士逝世,雪莱夫妇偿还完所以的债务,并且每年可以领取一笔年金,经济状况得到缓解。他们于1818年达到意大利,在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古罗马的文化艺术中,雪莱激发了旺盛的创作热情,写出了众多的经典作品。1822年,在上海遭遇风暴遇难,年仅30岁,他的好友将其心脏葬在墓园,与济慈相隔不远,墓碑上雕刻着他生前最喜欢的莎士比亚的诗句,刚好呼应了溺水而亡的悲剧。

消失的他没有一处不曾 受到海水的变幻 化成瑰宝,富丽而奇怪

雪莱墓碑 做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雪莱在30岁的人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如《麦布女王》、《独处的精神》、《伊斯兰的反叛》、《解放了的普罗密修斯》、《钦契》、《含羞草》、《阿多尼斯》等长篇,当然也留下了《西风颂》、《致云雀》等精彩短篇诗作。这一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就出自《西风颂》。虽然同为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相较于湖畔诗人更加激情和充满反叛性。

“浪漫”这个词从法语romaunt借用,而法语源自罗曼语“传奇”(romance),最早出现在意大利与法兰克地区交界地带,与罗马关系密切。在浪漫起源地罗马的公共浴池废址边,雪莱写下了不巧诗剧《解放了的普罗密修斯》,他在自序中说到:“广大的平台,高巍的穹门,迷魂阵一般的曲径小道,到处是鲜艳的花草和馥郁的树木,罗马城明朗的青天,温和的气候,满空中活跃的春意,还有那种令人心迷神醉的新生命力量:这些都是鼓动我撰著这部诗剧的灵感。”诗剧是一种书案剧,只供阅读而不适合演出,大多数用诗歌写成,仍遵循戏剧的格式。雪莱的《钦契一家》及《解放了的普罗密修斯》都是这种作品类型的经典。与纯粹的诗歌不同,阅读时需要在脑海中构建场景,以更好的演义诗歌剧本。译者邵洵美中提到,“我们与其把它称作'抒情诗剧‘,不如把它称作'戏剧式的抒情诗'“明确的揭示了这部作品的性质。

普罗密修斯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照一般的说法,他是希腊神话中泰坦一族,与智慧女神雅典娜共同创造了人类,并教会了人类很多知识,当然,还有为人类盗取圣火的故事。在传统叙事中,如埃斯库罗斯就用这个经典故事创作了他的三部曲。《被幽囚的普罗密修斯》、《解放了的普罗密修斯》、《取火者普罗米修斯》,现只第一部留世,后两部已经遗失了。在后世留存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埃斯库罗斯描述的版本中,宙斯(朱比特)有一个必将陨灭的命运,改变的方法只有普罗密修斯知道,最后,他竟和宙斯达成妥协,泄露了那个预言,宙斯便让赫拉克勒斯射杀了雄鹰,就出了普罗密修斯。这个结局让雪莱大为不满,“根本反对那种懦弱的结局,叫一位人类的捍卫者同那个人类的压迫者去和解。”于是他重写这个故事,最后普罗密修斯也没有和朱比特和解,朱比特最终葬送于冥王的既定命运中。

全剧分为四幕,第一幕普罗密修斯在悬崖间遭受各种痛苦,麦鸠利(墨丘利)等神对他充满了同情,但不敢反抗朱比特的命令,对普罗密修斯施加刑法。体现普罗密修斯毫无畏惧,百折不挠的精神,虽然有诅咒,有不甘,对世间仍充满乐观。第二幕塑造了阿西亚坚强忍耐的形象,阿西亚陪普罗密修斯挺过煎熬,只身前往“正像是喷烟吐火的火山的裂口”“一大团黑暗”的冥王领域,面对冥王,问他世界是谁创造的,思虑、情欲、理性、志愿、幻想到底是谁创造的?世界上的一切是谁创造的?面对阿西亚的诘问,冥王只能回答“上帝”。他在第三幕里得到了解放,从赫刺克勒斯(赫拉克勒斯)嘴里,我们知道他是智慧、勇敢和历尽艰辛爱的化身。最后一幕是全剧的总结,就世界衰亡,新世界到来,所以生灵在自由的世界里欢唱,人类也得到了解放,智慧得到最后的胜利。


译者邵洵美称自己为天生的诗人,与雪莱一样,具有诗人的浪漫与多情。他出生于旧上海的一个官宦世家,先在上海南洋路矿学校读书,后到英国留学,在剑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回国后与表姐盛佩玉结婚,“佩玉锵锵”、“洵美且都”,两人曾有一段十分美好的感情,直到七年后他遇到了埃米莉.哈恩(项美丽),开始与其交往。因为项美丽对于邵洵美事业上有重要的帮助,盛佩玉将丈夫的不轨隐忍下来。后来,邵洵美与项美丽分手,他竟又与家中女佣产生感情并同居怀孕。此次盛佩玉盛怒,一气之下回了娘家,不再与他往来。晚年邵洵美破产,靠原配接济,主要从事诗歌翻译工作,《解放了的普罗密修斯》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类似的背景及情感经历,让邵洵美能够读透雪莱,他在译者序里对《解放了的普罗密修斯》做了精彩的分析,此处不赘言。这版《解放了的普罗密修斯》完整辑录了译者序、作者序及雪莱夫人的说明,从不同角度解读雪莱的作品。对于我们阅读这部长诗有极大的帮助。建议在读全诗前,先读一读这三篇文章。同时,由于浪漫主义象征意味强烈,且雪莱距离我们时代久远,长诗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可以适当阅读以下雪莱生平,对于理解这首诗也是有帮助的,毕竟雪莱本人都说,诗是一种模仿的艺术,深受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的影响。在自序的最后说道:”一个人不论他有什么取乐人家和指导人家的本领,即使渺小到极点,他也会依旧会设法来表现:如果毫无成绩,他自己的失望尽足以作为他的惩罚;不必再用乱石子丢在他身上;石子堆得高了,那个照理要被人遗忘的坟墓,反而会引起大家的注意。


最后,抛开诗章不说,译者序结尾处写道:“长女小玉,在我翻译的过程中,一直帮我推敲字句,酌量韵节。她又随时当心我的身体,给我鼓励,并为我整理译稿,接连誊清了三次。这部译作的完成,多亏了她的协助。现在本书出版,她却已经不在人间了。谨在此处对她表示最虔诚的谢意,以志永念!”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