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解放了的普羅密修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解放了的普羅密修斯》是我最好的詩。——雪萊

《解放了的普羅密修斯》,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長詩代表作,由民國詩人、翻譯家邵洵美翻譯。

本書所講故事取材於希臘神話和埃斯庫羅斯的悲劇,講述了普羅密修斯協助朱比特爭得天帝的寶座。可是朱比特即位以後竟要毀滅人類,普羅密修斯維護着人類同朱比特對抗,又到天上竊取智慧之火給人類,並教導他們一切的手藝與技術。朱比特用最惡毒的手段來報復,把普羅密修斯綁在高加索山上,白天有禿鷹啄食他的臟腑,到了夜晚那些臟腑又生長出來,痛苦無窮無盡……

作為一個熱情奔放的自由歌頌者,在《解放了的普羅密修斯》中,雪萊以極高的創造性顯示了他的革新精神和對正義的歌頌。

作者簡介

珀西·比希·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英國浪漫主義代表作家。1810年進入牛津大學學習,1822年在海上遇風暴溺死,死時不滿三十歲。著有《麥布女王》《雪萊抒情詩選》《解放了普羅密修斯》《希臘》等。

邵洵美(1906-1968),出生於上海,祖籍浙江餘姚。民國詩人、翻譯家,「新月派」代表人物之一。著有《洵美文存》,並譯有《麥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羅密修斯》等。

原文摘錄

譯者序 1 「《解放了的普羅密修斯》是我最好的詩。」雪萊不止一次在給他朋友的信裡面提到這樣的話。他又說,這首詩比他以前一切的嘗試,品格更高,也更有創造性。雪萊夫人認為「要了解散布在這首詩裡面的神秘的意義,必須有同他自己一樣的精緻深刻的頭腦」。雪萊夫人在編輯《雪萊全集》上面,的確有極大的功績,但是她的理解能力並不能跳出習俗的範圍,她好像以為把雪萊越是說得奧妙玄虛,便越能顯出他的崇高偉大。原來當時一般文學批評家,故意抹煞了雪萊詩中的政治意義,強調他的美麗的幻想,使他變成一個「不切實際的安琪兒」。有些人雖然也感覺到了他的革命的精神、遠大的預見和正義的力量,但是依舊只把他當作一個熱情奔放的自由歌頌者,一位「堂吉訶德式的英雄」。 但是馬克思卻作出了下面這樣精闢的論斷: ……他們惋惜他死在二十九歲,因為他本質上是一位革命家,他一定永遠會是一個社會主義的先鋒隊員。 恩格斯甚至稱他是「天才的預言家」。 從這裡可以知道,我們只有好好地掌握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方法,才能對雪萊做全面性的研究和正確的評價。 在這篇序文里,我主要是想敘述一下我對於《解放了的普羅密修斯》的體會,以及翻譯這首詩的經過。可是我首先應當約略談一談詩人的家庭環境、時代背景、他的詩和他對詩歌的見解。 雪萊生於1792年8 月4 日。他的祖父素稱豪富,靠着諾福克公爵的提拔,得到了男爵爵位。他的父親也屬於眾議院裡諾福克公爵的一個小組織底下的一個小組織。雪萊自小隻見他們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卑鄙齷齪;教訓孩子的是一套,自己做出來的是另一套。他有清晰的頭腦,又有敏銳的觀察力,對於他們所代表的一切,當然會感到懷疑,從而發生厭惡。 1802年進了一個寄宿學校,1804年轉入伊頓中學,當時他愛看英雄傳奇和神怪小說,也已經讀過了威廉·葛德文的《政治的正義論》,又接觸了湯姆·潘恩的《人權論》。伊頓中學當時通行着一種「學仆制」,初年級學生須替高年... 原序 希臘的悲劇作家,當他們採取他們的民族歷史或神話作為題材的時候,處理的方法是相當自由的。他們絕不認為自己必須遵從一般的見解,或是認為題目既和他們的敵手和前輩一樣,情節亦非完全相同不可。有了這種慣例,因此首先採用某一個題材來寫作的人,便不可能再叫他的競爭者去主張優先權了。譬如說,根據阿伽門農的故事所編寫的劇本,雅典的舞台上不知演出過多少部,每部情節就各有差異。 我也大膽來運用同樣的權利。埃斯庫羅斯在他的《解放了的普羅密修斯》里,假定朱比特和他的囚犯最後言歸於好,因為後者對他透露了一個秘密,否則他要是和忒堤斯結了婚,他的王國便有危險;忒堤斯於是被配給珀琉斯做妻子;接着赫剌克勒斯奉了朱比特的命令,把普羅密修斯從羈囚中釋出來。我如果照樣編寫,至多不過復活了埃斯庫羅斯那部失傳的劇本;這種狂妄的企圖,我即使有興趣來嘗試,可是一想到古人的英才,那樣登峰造極,也就嚇得不敢動手了。說實話,我根本反對那種軟弱無力的結局,叫一位人類的捍衛者同那個人類的壓迫者去和解。普羅密修斯忍受了那許多痛苦,說過了那許多激烈的言辭,如果我們認為他竟然會自食其言,向他那耀武揚威、作惡造孽的仇人低頭,那麼,這部寓言的道德意義可能完全喪失。文學作品中,唯一和普羅密修斯有些相像的角色要算撒旦。在我看來,普羅密修斯比撒旦更有詩意。因為他非但勇敢、壓嚴、對於萬能的威力做着堅忍的抵抗,而且毫無虛榮、妒忌、怨恨,也不想爭權奪利;那位《失樂園》的主角卻自私心很重。撒旦這個角色時常叫人心裡發生一種荒謬的感想,把他所犯的錯誤和他所受的委屈放在一起來衡量,又時常會因為他受的委屈太多反而原諒了他的錯誤。還有一種用宗教眼光來考慮那段驚心動魄的故事的,感想更其荒謬。可是普羅密修斯卻始終是道德和智慧的十全十美的典型,動機既純正,目的又偉大。 我這首詩大部分是在萬山叢中卡拉卡拉古浴場[3] 殘留的遺址上寫作的。廣大的平台,高巍的穹門,迷魂陣...

書評

十八至十九世紀浪漫主義興起,1789年華茲華斯和科勒律治出版的《抒情歌謠集》標誌着浪漫主義文學開始,1832年司各特去世則標誌着浪漫主義文學的終止。浪漫主義時代是詩歌的時代,詩歌相較於其他文體,能更好的的抒發感情。這一時期群星璀璨,科勒律治、騷塞和華茲華斯被稱為「湖畔三詩人」,拜倫、雪萊、濟慈也經常被放在一起比較。浪漫主義詩歌具有明顯特徵:藉助想象中的意向或神話題材宣洩個人感受,重視自我表達,對自然讚頌,對現實鞭笞,喜歡運用大量藝術手法,或誇張、或濃郁的抒情、或諷刺,為作品中注入強烈的感情,在這些詩歌中,意象的作用遠大於對現實的描繪。

現實越是冰冷,人們越需要浪漫。十八世紀末法國大革命,巴黎居民及工人攻占巴士底獄,「自由、平等、博愛」思想迅速橫掃歐洲大陸,隔海相望的英國也受到影響。英國最早完成工業革命,資產階級逐步取得了對社會的實際控制權,貴族階層的特權空間被壓縮,而農民破產成為工人,成為無產者。與法國資產階級想要突破封建束縛不同,英國資本家把法蘭西共和國當做敵人,懼怕革命思想在本國得到發展。為了增強控制力,和對財富無限制攫取的本質,對民眾變本加厲的剝削壓制。貴族、農民、工人,面對現實越來越不滿意,在極盡冰冷的機器社會中,代表其情緒宣洩的浪漫主義蓬勃發展。


工業革命 珀西·比希·雪萊於1792年出生在一個世襲的小貴族家庭中,1802年進入賽翁·豪斯學院讀書,12歲時轉入伊頓公學,在這兩所學校期間,他學業優良,已經展現出詩人的天賦。同時期,大量閱讀威廉·葛德文、盧克萊修、普里尼等人的著作,支持美國法蘭克林、法國盧梭等百科全書派。同時,他受到高年級同學的欺負,卻始終沒有屈服,逐漸形成了自由主義觀點。1810年他開始出版自己的作品,當年4月,出版與妹妹合著的小說《扎斯特洛齊》,9月出版《維克多和卡齊爾詩集》,10月進入牛津大學,11月出版《馬格雷特·尼克爾遜遺篇》,12月出版《聖·伊爾文,或羅西克洛辛》。


雪萊 1811年,即入學第二年,雪萊與同學合寫了一本小冊子《無神論的必然性》,在校內散發,校方對兩人進行懲戒,同學向校方表示了歉意和悔改,牛津大學撤銷了對其的處罰,而雪萊拒絕承認「罪行」,被校方開除。為了逼迫他進行懺悔,挽回學業,祖父和父親斷絕了對他的資金供應,反而激起了更大的反抗決心。雪萊與倫敦一家酒館老闆的小女兒哈莉葉·威斯布魯克一見鍾情,兩人私奔到都柏林,並結為伉儷。在此期間,雪萊夫婦在接到上散發要求愛爾蘭自治的小冊子,宣傳自由主義思想。一年後,雪萊又愛上了威廉.戈德溫的女兒瑪麗.戈德溫。雪萊和瑪麗不顧戈德溫的反對,於1814年7月27日私奔法國同居。後來哈莉葉投湖自殺,雪萊和瑪麗正式結為夫妻。直到1815年,他的祖父比希爵士逝世,雪萊夫婦償還完所以的債務,並且每年可以領取一筆年金,經濟狀況得到緩解。他們於1818年達到意大利,在優美的自然風光和古羅馬的文化藝術中,雪萊激發了旺盛的創作熱情,寫出了眾多的經典作品。1822年,在上海遭遇風暴遇難,年僅30歲,他的好友將其心臟葬在墓園,與濟慈相隔不遠,墓碑上雕刻着他生前最喜歡的莎士比亞的詩句,剛好呼應了溺水而亡的悲劇。

消失的他沒有一處不曾 受到海水的變幻 化成瑰寶,富麗而奇怪

雪萊墓碑 做為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雪萊在30歲的人生中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如《麥布女王》、《獨處的精神》、《伊斯蘭的反叛》、《解放了的普羅密修斯》、《欽契》、《含羞草》、《阿多尼斯》等長篇,當然也留下了《西風頌》、《致雲雀》等精彩短篇詩作。這一句」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就出自《西風頌》。雖然同為浪漫主義詩人,雪萊相較於湖畔詩人更加激情和充滿反叛性。

「浪漫」這個詞從法語romaunt借用,而法語源自羅曼語「傳奇」(romance),最早出現在意大利與法蘭克地區交界地帶,與羅馬關係密切。在浪漫起源地羅馬的公共浴池廢址邊,雪萊寫下了不巧詩劇《解放了的普羅密修斯》,他在自序中說到:「廣大的平台,高巍的穹門,迷魂陣一般的曲徑小道,到處是鮮艷的花草和馥郁的樹木,羅馬城明朗的青天,溫和的氣候,滿空中活躍的春意,還有那種令人心迷神醉的新生命力量:這些都是鼓動我撰著這部詩劇的靈感。」詩劇是一種書案劇,只供閱讀而不適合演出,大多數用詩歌寫成,仍遵循戲劇的格式。雪萊的《欽契一家》及《解放了的普羅密修斯》都是這種作品類型的經典。與純粹的詩歌不同,閱讀時需要在腦海中構建場景,以更好的演義詩歌劇本。譯者邵洵美中提到,「我們與其把它稱作'抒情詩劇『,不如把它稱作'戲劇式的抒情詩'「明確的揭示了這部作品的性質。

普羅密修斯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照一般的說法,他是希臘神話中泰坦一族,與智慧女神雅典娜共同創造了人類,並教會了人類很多知識,當然,還有為人類盜取聖火的故事。在傳統敘事中,如埃斯庫羅斯就用這個經典故事創作了他的三部曲。《被幽囚的普羅密修斯》、《解放了的普羅密修斯》、《取火者普羅米修斯》,現只第一部留世,後兩部已經遺失了。在後世留存的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到埃斯庫羅斯描述的版本中,宙斯(朱比特)有一個必將隕滅的命運,改變的方法只有普羅密修斯知道,最後,他竟和宙斯達成妥協,泄露了那個預言,宙斯便讓赫拉克勒斯射殺了雄鷹,就出了普羅密修斯。這個結局讓雪萊大為不滿,「根本反對那種懦弱的結局,叫一位人類的捍衛者同那個人類的壓迫者去和解。」於是他重寫這個故事,最後普羅密修斯也沒有和朱比特和解,朱比特最終葬送於冥王的既定命運中。

全劇分為四幕,第一幕普羅密修斯在懸崖間遭受各種痛苦,麥鳩利(墨丘利)等神對他充滿了同情,但不敢反抗朱比特的命令,對普羅密修斯施加刑法。體現普羅密修斯毫無畏懼,百折不撓的精神,雖然有詛咒,有不甘,對世間仍充滿樂觀。第二幕塑造了阿西亞堅強忍耐的形象,阿西亞陪普羅密修斯挺過煎熬,只身前往「正像是噴煙吐火的火山的裂口」「一大團黑暗」的冥王領域,面對冥王,問他世界是誰創造的,思慮、情慾、理性、志願、幻想到底是誰創造的?世界上的一切是誰創造的?面對阿西亞的詰問,冥王只能回答「上帝」。他在第三幕里得到了解放,從赫刺克勒斯(赫拉克勒斯)嘴裡,我們知道他是智慧、勇敢和歷盡艱辛愛的化身。最後一幕是全劇的總結,就世界衰亡,新世界到來,所以生靈在自由的世界裡歡唱,人類也得到了解放,智慧得到最後的勝利。


譯者邵洵美稱自己為天生的詩人,與雪萊一樣,具有詩人的浪漫與多情。他出生於舊上海的一個官宦世家,先在上海南洋路礦學校讀書,後到英國留學,在劍橋大學攻讀英國文學。回國後與表姐盛佩玉結婚,「佩玉鏘鏘」、「洵美且都」,兩人曾有一段十分美好的感情,直到七年後他遇到了埃米莉.哈恩(項美麗),開始與其交往。因為項美麗對於邵洵美事業上有重要的幫助,盛佩玉將丈夫的不軌隱忍下來。後來,邵洵美與項美麗分手,他竟又與家中女傭產生感情並同居懷孕。此次盛佩玉盛怒,一氣之下回了娘家,不再與他往來。晚年邵洵美破產,靠原配接濟,主要從事詩歌翻譯工作,《解放了的普羅密修斯》就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

類似的背景及情感經歷,讓邵洵美能夠讀透雪萊,他在譯者序里對《解放了的普羅密修斯》做了精彩的分析,此處不贅言。這版《解放了的普羅密修斯》完整輯錄了譯者序、作者序及雪萊夫人的說明,從不同角度解讀雪萊的作品。對於我們閱讀這部長詩有極大的幫助。建議在讀全詩前,先讀一讀這三篇文章。同時,由於浪漫主義象徵意味強烈,且雪萊距離我們時代久遠,長詩讀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可以適當閱讀以下雪萊生平,對於理解這首詩也是有幫助的,畢竟雪萊本人都說,詩是一種模仿的藝術,深受所處的環境和時代的影響。在自序的最後說道:」一個人不論他有什麼取樂人家和指導人家的本領,即使渺小到極點,他也會依舊會設法來表現:如果毫無成績,他自己的失望盡足以作為他的懲罰;不必再用亂石子丟在他身上;石子堆得高了,那個照理要被人遺忘的墳墓,反而會引起大家的注意。


最後,拋開詩章不說,譯者序結尾處寫道:「長女小玉,在我翻譯的過程中,一直幫我推敲字句,酌量韻節。她又隨時當心我的身體,給我鼓勵,並為我整理譯稿,接連謄清了三次。這部譯作的完成,多虧了她的協助。現在本書出版,她卻已經不在人間了。謹在此處對她表示最虔誠的謝意,以志永念!」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