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訾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訾(zī)姓,非常古老。最先出现的訾姓,是从訾陬氏简化而来的。夏朝诸侯国中有訾陬国,它的国民大多是称为訾陬氏。而訾陬氏后来简称为訾氏。古代姜姓纪国(今山东省寿光市纪台村)有訾城,后为齐所灭,但子孙仍以訾为姓,以纪念这个曾经存在的国度。春秋时,周国有一地名为訾(今河南巩义市)的地方,当地的居民世代就以地名为姓,为訾氏。訾姓的望族居渤海郡(在今天的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

訾氏源流

源流一

以地名为姓。春秋时期周国有地名为訾(在现今河南省巩义市一带)的,居住在此地的人家就将地名作为姓氏,形成訾姓的一支。

源流二

为他姓所改。古代有訾陬氏部族,帝喾的一个妃子即为该部女子,訾陬氏后人有的省去陬字,成为訾姓。

源流三

出自祭氏所改。南北朝的时候,居住在齐地的祭(zhai4)姓人认为祭姓不吉利,于是将祭姓改为訾姓,称此氏。

源流四

出自姜姓,以城名为氏。周朝的爵位为伯的祭国(今河南省郑州市的东北)有城名为訾。后来这个城被齐国夺取,此城的人遂以訾为姓。

源流五

源于国名,出自夏朝诸侯国中有皆陬(zou1)国,属于以国名省文简化为氏。在三千多年前发祥于中原地区,有一个流源古老的家族訾娵氏,亦称訾陬氏、有娀氏,是远古"三皇"时期的著名的部落,主要分布于如今的山东省的曲阜一带。

源流六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訾枝,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訾枝,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邑地(今湖北枝江)。

在史籍《左传•文公十六年》中记载:"(周顷王姬壬臣九年,公元前610年)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于大林。又伐其东南,至于阳丘,以侵訾枝。" 在訾枝居住的楚国贵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訾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宋国訾毋,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訾毋,是春秋时期宋国的一个邑地(今河南周口鹿邑马铺)。

在史籍《左传•襄公十年》中记载:"(周简王姬夷二十四年,公元前562年)楚子囊、郑子耳伐宋,师于訾毋。庚午,围宋,斗于桐门。"在訾枝居住的宋国贵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訾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

源于嬴姓,出自战国后期赵国贵族訾辱氏,属于以历史事件为氏。在史籍《潜夫论•志氏姓》中记载:"訾辱氏,赵嬴姓也。"

訾辱氏与恭叔氏、邯郸氏、婴齐氏、楼季氏一样,都是为周穆王姬满驾御马车的造父之赵氏支裔,是赵武灵王的后裔子孙。 [1]

得姓始祖

祭伯、祭公谋父、赵武灵王(赵雍)。

祭伯。关于訾姓,《姓苑》上有"今齐人本姓祭,以不祥为訾。"的记载。由此可见,訾氏是由祭氏改姓而来的。这个姓氏的前身祭氏,系出周朝的爵位为伯的祭国。祭国的子孙,"以国为氏"而姓了祭。依照《路史》的考证,当时的祭国也就是今河南省郑县的东北。换言之,我国的訾姓家族,在3000年前发祥于中原地区,是一个流源古老的家族。訾女取氏是上古"三皇"时期的一个古老而著名的姓氏,主要分布于如今的山东省境内。根据我国许多姓氏的得姓途径判断,很可能是由于他们的后人把自己的姓氏简化为单姓的訾氏的缘故。而訾氏家族多年来,又主要以山东为繁衍中心。望族居渤海郡(今河北省沧州市)。訾氏后人奉祭伯为訾姓的得姓始祖。

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耶律•德光所灭,以后不复存在。

鲁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堂号

渤海堂:以望立堂。

鲁国堂:以望立堂。 直博堂: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訾祏,是一个直而且博的人,就是说他既正直又博学。 [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