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議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議會是立法機關的一種型態,也稱立法會立法院,由人民中選出一定數量的代表者組成以執行立法權;這些代表者稱為議員,可以透過直接選舉或間接選舉產生、也可能是委任的。議會常用來指稱民主國家的立法機關,由於其運作內容很大部分來自人民的意向,因此亦被稱為「民意機關」;而國家層級的議會,又稱為國會。議會一般都以英國國會作為典範。雖然議會普遍被視為民主國家體系的一環,但部分非民主國家也有形式上的議會。當今世界,議會承受着來自公眾的前所未有的監察和壓力,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扮演越發重要的角色。[1]

概述

英國議會大廈

議會,又稱國會,起源於英國,是從封建性質的等級會議演變而來的,議會是一個主權地區的立法機關,其成員由屬該地區的代表組成。這些代表可以是直接或間接選舉出來的,也可以是委任的。一般議會除有立法的權力外還有簽署外交條約、宣戰或批准和談、選舉或推翻政府、批准政府預算等權力。在一些國家議會還有選舉國家元首的權力。議員的任期一般上院任期長於下院。

當今世界,議會承受着來自公眾的前所未有的監察和壓力,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扮演越發重要的角色。國會內一般分為執政黨及反對黨,在正常情況下,前者是輔助支持中央政府施政,所以中央政府推出的政策等,通常作出對中央政府有利的發言辯論及投贊成票,期望順利通過所有議/法案,而後者則反之亦然,甚至作出任何形式對抗。國會大廈的建築規模代表着議會的權威和尊嚴,象徵主權在民和議會至上。

主要由來

議會一詞來源於拉丁文,原意是談話式辯論,最初以一種代表們集會的形式出現,經過長期的演變和發展,最終作為民主的基本形式在許多國家普遍確 1258年,英格蘭國王亨利三世的妹夫西蒙·德·孟福爾男爵武裝闖宮,迫使亨利同意召開會議簽訂限制王權的「牛津條例」。根據牛津條例,國家權力由貴族操控的十五人委員會掌握。為此引進了新名稱——Parliament。詞出自法語,意為「商議」,後在英語中,表示議會。

1265年,召開了第一次議會。1266年貴族孟福爾以攝政名義召開由貴族、僧侶、騎士和市民參加的會議,後來被認為是英國議會的開端, 1689年、1701年通過《權利法案》《王位繼承法》,賦予議會立法、決定財政預算、決定王位繼承、監督行政管理等權力,從此議會成為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最高立法機關。

組織形式

世界資本主義各國的議會普遍採用一院制或兩院制的組織形式。一院制指議會只設一個議院並由它行使議會全部職權的制度。兩院制指議會設兩個議院並由兩院共同行使議會職權的制度。兩院的名稱各國有所不同,如英國為貴族院和平民院,後改稱上院和下院,美國、日本等國稱參議院和眾議院,法國稱參議院和國民議會,荷蘭稱第一院和第二院,瑞士稱聯邦院和國民院,聯邦德國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一般說,資本主義發展較早的國家多採用兩院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獨立的亞洲、非洲國家多採用一院制,聯邦制國家基本採用兩院制。

議員產生

立陶宛共和國議會 議會由議員組成。議員通常都由選舉產生,尤其兩院制國家的下院議員一般都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上院議員有的由選舉產生,有的由任命或特殊身份而獲得議員資格。議員的任期一般上院任期長於下院。

議會設有議長,擔任議院主席,主持會議,掌握議事程序,主管和監督議會的行政事務,對外代表議會。議院下設有各種常設委員會作為輔助性機構,協助議院審查有關議案。兩院制議會還設有全院委員會和兩院協商委員會。現代各資本主義國家的議會均有議會黨團,以便於各政黨加強對議會的控制和影響。

主要權力

2007年歐洲議會通過黑獄調查報告 議會的職權由憲法規定,主要有: 1、立法權。即按照法定程序行使制定、修改、廢除法律的權力。 2、財政權。即通過審議財政法案,對政府的財政收入和支出實施監督。 3、行政監督權。即財政監督權以外的監督行政機關各種公務活動的權力。該項職權的具體運用各資本主義國家不盡相同,主要採用彈劾、質詢、不信任投票等形式。

職權劃分

美國國會眾議院

在兩院制議會中,兩院的職權劃分各國有所不同,可分為3種類型:①下院占有明顯優勢。如英國下院擁有對財政法案的先議權;上院對下院通過的財政法案只有為期1個月的延緩通過權;一般公法案經下院連續3次以上通過,上院即使反對仍算通過。②兩院基本平權,上院略占優勢。如美國兩院擁有的立法權完全平等;眾議院有對財政法案的先議權,參議院有對總統締結條約、任命官員的同意權,但參議院對財政法案仍有修正權,這兩項同意權是影響較大的權力。③兩院基本平權,下院略占優勢。如法國一切法案雖由兩院審議,但兩院發生分歧且兩院聯合委員會不能達成妥協時,如政府要求兩院再行討論,國民議會即可以多數票通過法案,毋須取得參議院的同意。

社會主義國家的代表機關也有以議會命名的,但與資本主義國家的議會有本質的區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