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卫国的人与文(王继志)
![]() |
《许卫国的人与文》是中国当代作家王继志写的散文。
目录
[隐藏]作品欣赏
许卫国的人与文
在南京,我上的是他们的文学创作课。我对许卫国所写东西的印象是两个矛盾的统一体。其一是他不修边幅,粗大草率的形貌跟他的清丽细腻,恰切流畅的文笔所构成的矛盾的统一。其二是他课堂上直来直去,貌似笨嘴拙舌的口头表达跟他文章中曲尽其意,委婉周到的书面表达所形成的矛盾统一。故此,我认为他们班上今后能真正从事文学创作的或许仅此一人。他具备了很多人所不具备的良好的艺术感觉;他对语言的营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因此,我在他们班上曾经重复了可能是高尔基说过的一句话:对生活感受可能是许多人都具有的,但是能弄诗的形式把这种生活表达出来,却只有少数的天才能做到的。因为一般人对生活的感受是直接的,表面的、零散的;而只有作家对生活的感受才是细致的,深刻的,整体的,连贯的,本质性的。
《花庄》大约是许卫国的第一部长篇作品。之前我只知道他写了一部报告文学集,我还给他写了一篇序。尽管我在此之前就相信他会写出像样的文学作品,但读了《花庄》之后,我的印象仍然是惊奇。我惊奇于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那片土地的风景和风俗能描写的那样细腻。我惊奇于他对家乡的那些情感记忆对象会是那样丰富、具体。我惊奇他笔下的人物情态是那么生动,逼真,充满着鲜活的生活气息。但是,他的爱和恨太直接了,太直露了,所以带来了他的语言表达显得尖刻有余而含蓄不足。他的语言特色是机智的、精巧的、诗性的,但是在他解构“庄严”、“神圣”“伟大”时又情不自禁的带上了某些“油滑”的成分。
写出《河水东流》时的许卫国
《河水东流》是许卫国可能第三部长篇。《河水东流》。它跟《花庄》不同的是,《花庄》所展示的历史跨度很大,从解放前到解放初期,再到人民公社、大跃进,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知识青年下乡回城。而《河水东流》主要写的是文革。写了武斗、派性和翻烧饼式的政治风云。这部作品给我的印象是瑕瑜互见,但瑕不掩瑜。这个意见我曾写信告诉了卫国。我认为他的作品语言依然保持着诗性和机智的特点,但更显得成熟、简洁和自觉了。也就是说,它不再让人感觉过于“油”了。可能是因为受着当时对文革的政治评价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潜意识,或曰集体无意识,所以对某些人物的叙事显得过于单面性,平面化和脸谱化。但就作品的整体而言,还是有着成功的探索和追求。
《乡魂》的题材跟前面的两部存在着接续性。《花庄》的历史跨度虽大,但重点是人民公社和大跃进,《河水东流》是文化大革命,而《乡魂》的重点则是文革后期的批林批孔和改革开放。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多灾多难,充满政治和认为祸害的历史生活画卷,凸现了一个特定的欠发达地区几代农民探索他们的子女被大大小小的权势们随心所欲地引诱腐蚀、蹂躏践踏,扭曲揉搓而永远不得不忍辱负重的生活命运。因此,就这个意义而言,这几部既带有方志性,又带有史诗性,既展现了一个颇具普遍性的特定地域人们的生活样态和他们的性格型范、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又映照出了整个中国农村所共同经历过的历史风云与时代脚步。
《乡魂》在这几部作品中,其写作时间可能是最短的,它只花了不到三个月的业余时间,但我觉得它恰恰是几部作品中篇幅最长,内容最为厚重的一部。这可能归因于他通过前几部作品的写作,用起笔来更加应付裕如,对笔下人物的生活遭遇及其命运安排叙写起来更加得心应手,意在笔先。
《乡魂》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有如下几点。一是在人物的塑造上,已经从社会变革、政治运动牵引下生活遭际的描绘跃入到了对命运的探索与追寻。命运像一张无形而又具体的大网死死地罩在这群打上了农民胎记的乡村小儿女的头上,无论你如何的奋斗、挣扎、反抗,最终都只能屈服和顺从。否则,只能像开篇时的刘好和篇末时的胡向阳那样,孤魂野鬼似的,疯疯癫癫,不知所云地唱着那首“上青洋,走官塘,一条大路在当央……”这不禁是我想到了沈从文先生常说的那句话“美丽总是愁人的”。为什么美丽却那么又愁人呢?因为总有一只命运的大手,永远地按在“美丽”的头顶上,以至于是美丽也变成了一种罪恶。
二是在叙事过程中,场景与情节的转换干脆利落,接榫出更加自然。每章都有自己的叙写中心,每章的文字都不长,但章与章之间既独立又勾连,从而省去了许多过渡和交代的文字,因而使文章显得更加精粹。
作者简介
王继志,南京大学写作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沈从文研究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