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论语《子张·第十九·共二十五章》1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论语

《论语》以一个人物,即孔子为中心描绘各种人物形象,这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是个首创。这些人物来自十分广泛的社会阶层,包括执政者、贵族、各种等级的官吏、军队首领、学者、隐士等。书中写得最多的是同孔子关系最密切的弟子。

原文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

子张说:“知识分子见到危难便献出生命,见到利益便想到礼义,祭祀认真严肃,守孝悲哀,这才可以了。”

【注】

《朱注》:四者立身之大节,有不至,则余无足观。故言士能如此,则庶乎其可矣。

【记】

《朱注》于此篇曰:“此篇皆记弟子之言,而子夏为多,子贡次之。盖孔门自颜子以下,颖悟莫若子贡;自曾子以下,笃实无若子夏,故特记之详焉。”

在此《论语》临近结束之际,回顾儒门所宣讲之基本概念或范畴如仁、礼、学、孝、悌、忠、恕、智、德等,以及本章提及之义、敬、哀、命,与基督教之基本概念或范畴如主、爱、信、赎罪、得救、盼望、原罪、全知全能等相比较,与希腊哲学基本概念或范畴如理式(idea)、形式、质量、原子、存在(being)等等相比较,以及现代哲学如焦虑、孤独、畏、烦、无等等相比较,其实用理性和乐感文化之特征似甚明显。

== 原文 ==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译】

子张说:“履行道德却不宽广,相信道义却不坚持,这怎么能算有,又怎么能算没有?”

《朱注》:有所得而守之太狭,则德孤;有所闻而信之不笃,则道废。

《康注》:后人误尊曾子,遂抑子张,是非白黑,颠倒高下,此孔道所以不明也。

【记】

杨注曾以“弘”应作“强”字解,并引章炳麟《广论语骈枝》说,“执德不弘”即执德不坚强意。本读仍以朱注为善,德非硁硁小德而应求广阔,才足以应世。此亦康注所以尊子张而低曾子也。子张喜问政,有志于政务,其“德”自然要求宽广,而决不止于个人修养之小成。因之,“焉能为有”可解作“救世济民”才算真有,即志趣远大。

== 原文 ==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

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译】

子夏的学生问子张如何交朋友?子张问:“子夏怎么说?”

回答说:“子夏说,可以交的就交,不可交的便拒绝交。”

子张说:“这不同于我所听到的。君子尊敬贤德的人而包容群众;称赞好人而怜悯不行的人。我是很好的人吗?那么对人有什么不能容纳呢?我是坏人吗?别人会拒绝我,我又怎能拒绝别人呢?”

【注】

《集释》蔡邕《正交论》: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而二子各有所闻乎夫子。然则其以交诲也,商也宽,故告之以拒人;师也褊,故告之以容众。

【记】

“听到”当然是指从孔子那里听到。也许如注所说孔子因子张、子夏个性、情况不同,而有不同回答;两人更因之而各自发挥,于是形成不同解说、不同思想以至不同学派。前章朱注言子夏更近曾子,更重个体修养,“见恶如探汤”,唯恐避之不及,所以拒交“不可交”者;子张搞政治,当然必须交结各种不同的人,包括“不可交”的坏人在内。但从子夏居西河等史实看,似并不接近曾参内圣学派。

原文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译】

子夏说:“虽然是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的地方;但想要做远大事业,便不能陷在其中,所以君子不干。”

【注】

《朱注》:小道,如农圃医卜之属。

【记】

同“君子不器”章(2.12章)。也许这就是“专家”与“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的不同?后者不是“专家”。但前者也不止是“小道”,也有大价值,并不亚于思想、哲学、政治。只因政治关系到千家万户、整个社会、国家,是以像是远大事业。此章亦证子夏颇重外王事业。

== 原文 ==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

子夏说:“每天知道一些新知识,每月不忘记学过的旧知识,这可以叫作爱好学习了。”

【注】

《朱注》:亡,无也,谓己之所未有。

《正义》《皇疏》:日知其所亡,是知新也;月无忘所能,是温故也。刘氏宗周《学案》:君子之于道也,日进而无疆,其所亡者,既日有知之,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至积月之久而终不忘,所谓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者矣。

【记】

学习总是需要依靠积累,日积月蓄,才或豁然贯通,或卓尔成家,决非一蹴可就。顾亭林以《日知录》名其数十年重大着作,以此。[1]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今河南),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2]

参考来源